前幾天小王子生病,我帶他去西安小住幾天。有天下午我倆在小區遛彎,碰見一個6歲的小女孩,她走過來跟我說:我今天剛出院。
我問她:你怎么了?
她說:我生病了,住了三天院。
我看著她一個人,問:你爸爸媽媽呢?
她說:我媽媽陪我爸爸去買鞋了,我爺爺在那邊。
我看著她指的方向,她爺爺在看打乒乓球。
她又說:我一直想讓我媽媽給我生個妹妹,可是我媽媽不想生,唉,我好想要個妹妹。
我說:為什么想要個妹妹?
她說:有了妹妹,就可以陪我一起玩了。
然后伸手摸了摸我家小王子的臉蛋,說:他好可愛呀,長得真好看。
我說:這是個弟弟。
她說:我想要個妹妹。然后又說:可是他為什么長得這么好看。
忍不住又伸手摸了小王子的臉蛋。
我看著她那么小的年齡,卻滿是溺愛的看著小王子。
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我已經生完二胎的時候說,再等等,等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再要孩子,盡管我們都知道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3-30歲,畢業的時候已經24歲左右,找對象到結婚27歲左右,還沒夠倆人世界,所以想要一拖再拖。
之前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收到女同事因為不幸流產或者30歲多懷孕去孕檢的假條,她們作為過來人都說,年輕的時候來了寶寶,不想要,現在想要卻一直不來。如果當初要了寶寶,那該多好。
之前聽兩個男性朋友在討論生孩子的事情,其中一個說他一個哥們的老婆都35歲了,他哥們對他媳婦像老佛爺一樣寵著,可是這老佛爺還是不愿意給他哥們生孩子,他說:我就想不明白,女人生孩子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嗎?都是要經歷的過程,不生孩子的女人還算是女人嗎?是不是有毛病?
當然,他的觀點太過直男癌了。
在農村里,新婚夫婦從第二年開始,如果妻子肚子還沒有動靜,就會被人說閑話。
每個女人骨子里都會有母性泛濫的時刻,如果現在你沒有,只能說那可能是你還沒有顯現出來。
我一個閨蜜,之前一直單身,然后突然有一天,在她連對象都沒有的情況下說,她想要個孩子。然后,現在的她,已經收獲了愛她的老公,也收獲了她的小情人。
在我有小王子這一年,身邊的好友都紛紛進入母親角色,我在這一幫朋友中,算是拔得頭籌。在她們初為人母的時候,我已經是二胎媽媽了。
記得去年夏天大肚子,帶大寶在西安過夏,在樓下商店買東西的時候,商店阿姨跟另外一個阿姨說,你看人家年紀輕輕地都有老二了,她問了我年齡,我真實告知。她說,真好,就應該早早生孩子,我家那位現在都30了,就是不想要孩子,都急死我了。
我笑了笑,沒說話。
這樣的對話,我已經習以為常。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8日刊登題為《中國女性要工作不要孩子,這會加劇人口困境》的文章,港媒稱,盡管中國政府為已婚夫婦生育二孩掃清了道路,職業女性卻不愿多生孩子,甚至不愿生孩子。報道稱,這是中國智聯招聘網站進行的一項新調查獲得的結果。該研究發現,沒有孩子的工作女性中有大約40%的人不想要孩子,而有一個孩子的工作女性中有三分之二不想生二孩。
2015年10月宣布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后,官員曾估計,到2020年底中國每年將增加400萬新生兒。但去年新生兒只比前一年增加了131萬,達到1786萬。這促使政府考慮采取“生育獎勵和補貼”等措施,以幫助鼓勵更多人生育二孩。
刷微博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我在想掃清了什么道路,為什么大家不愿意生孩子?
果然不出所料,微博下面一片不生的討伐聲,這就是現實。
王先森說,像我們這種想要兩個孩子都在西安上學,必須買兩套房,因為現實是,我們現在的一套房子只有一個小學學位。而我們現在還不能把兩個寶寶帶到西安上幼兒園,因為一個月學費比老家一學期學費還貴,我們經濟能力達不到。
看到那些為了孩子在自家小區上幼兒園的家長,還要連夜排隊報名,就更別提那些優質的教育資源。
二胎開放后,有些單位開始排隊生孩子,不按時間生孩子的要罰款;雖說生育假期延長了,可是單位不愿意了,要么辭職,要么你看著辦。
我特別能體會那些不愿意生二胎的女性朋友,因為很現實的是,現在所有生孩子的成本幾乎全部壓在我們身上,不論是工作成本,還是生完孩子后日常生活成本。
看《媽媽是超人》中沙溢和胡可相對坐著吃飯,然后沙溢就說胡可甩開他們只知道工作,但是胡可卻認為,自己在事業和家庭上正在努力的平衡。
她說:"難道有了孩子后,女人就必須要犧牲自己照顧全家嗎?"胡可的遭遇也讓一眾網友十分同情:"當個既顧事業又顧家庭的媽,太不容易!"
不過這不能完全怪沙溢,而是所有男人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說話的腔調都這樣,不但不幫忙還添堵,簡直太中國式家庭了。
雖然最后沙溢解釋說是不希望胡可太過辛苦,可能是表達方式或者語言太過直白,傷了胡可的心。
胡可在其中說了一句話,我很深有體會,她說:這件事情本身不辛苦,最辛苦的是你的態度。
多少雞湯教育我們:女人可以兼顧事業和家庭。我們為什么要兼顧事業和家庭,而男人只需要兼顧事業。我們要經歷十月懷胎,變型的身材,還要在哺乳期回歸工作,做個背奶的職業媽媽,而男人呢?
那些鼓吹著“女性可以平衡家庭與事業”,我想說這話的人不是男的,就是還沒結婚生娃的黃花大閨女!再者就是不差錢的家庭,有能力雇請保姆包辦所有家務。
中國社會對女性實在太苛刻,逼著女性必須“偉大”!逼著你要擁有令人敬仰的事業,又要把家庭照顧得美滿妥帖,而事實這樣的生活不是犧牲掉另一半的事業,就是把孩子丟給老人保姆,或者壓根就是外表光鮮實則身心俱疲。
生育孩子可能導致財務和職業損失。據調查發現,生育孩子之后,33%的婦女工資下降,36%的婦女遭到降職。女性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和精力”,以及“養孩子太貴”。
職業媽媽精力有限,辭職成為全職媽媽的時候,要頂住多少壓力多少不理解,從掙錢的到伸手要錢的,從有假期變成二十四小時全年無假期。
孩子是愛情的結晶,無論女人是職業媽媽還是全職媽媽,最需要的就是男人的理解。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體諒,在家庭中,無論誰對內搞建設,誰對外搞經濟,都是分工協作,沒有高低之分,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每位媽媽對孩子的付出都是全心全意的,誰也不可能是“兼職媽媽”。女性更細膩,更顧家,本就是天性使然。
做不到社會臆造出來的“完美媽媽”,做到事業家庭平衡兼顧,這并不是我們的錯。不如主動選擇自己的態度,無需承受這份苛刻。
如果你選擇了做“全職媽媽”就學著自得其樂,認同自己從中發揮出的價值。當你看著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長,從中獲得的成就感、滿足感和自信心,也并不比更喜歡通過追求事業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媽媽低級。
如果你選擇做了“職業媽媽”,雖然真的很辛苦,但是一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寶貝喊自己“媽媽”,一切辛苦都會被這奶聲奶氣的聲音給融化。雖然可能會錯過他們的很多第一次,但是我們仍舊是全心全意愛著他們。
此刻的你,是走在懷孕的道路上,還是徘徊在備孕的道路上,抑或是已經成為母親,在職業媽媽和全職媽媽之間猶豫,我都想說,無論你選擇哪一種,在做“母親”時,你都是幸福的。
沒有完美媽媽,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沒有考證就上崗了,在這條道路上,迷茫過,失望過,煩躁過,甚至也經歷過產后憂郁。可是,這一切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都被他們的笑容一一打敗。
昨晚我把小王子叫爸爸的語音發給王先森,他很高興,雖然小王子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先學會的叫爸爸,但作為母親,我同樣很興奮,這或許就是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