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縣令:心即理~無人不識王陽
01
龍場悟道后,王陽明一大批慕名而來的學子們,他們拜在王陽明門下,聽王陽明傳授心學。為此,當地的苗彝鄉民幫助王陽明在龍崗山頂創建了龍崗書院。王陽明在龍崗書院里修身講學,傳播他的哲學思想,講授“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新學說。
據史料記載,聽王陽明講心學的人,多時高達百余人,有姓名記載者28人,其中有一個叫湯伯元的人,后來中了進士,官至南京戶外侍郎,后來還擔任了潮州知府,鞏昌知府等官職;還有一個叫詹良臣的,也中了進士,后來擔任大理評事、大理寺副卿等職。
龍崗書院盛極一時,對推動和發展貴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王陽明來這里之前,這里的教育資源極差,幾乎是沒人能考上進士。王陽明來到貴州之后,將這片教育的荒漠,變為了綠洲。
02
在貴州的這段時間,王陽明一邊工作,一邊教學,一邊讀書種菜,不僅做出了一些政績,還積攢了一些人脈。公元 1510年,王陽明在貴州當地官員的支持和推薦下,被朝廷任命為廬陵知縣,結束了自己在貴州的貶官生涯。廬陵位于現在的江西吉安。在明代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由于教育資源不錯,這里培養了大批名揚天下的人物。比較出名的有永樂帝時期的解縉以及后來“三楊”之一的楊士奇。也正由此,當地老百姓,特別喜歡告狀,只要有了矛盾,就一定要見官司,如果對案件結果不滿意,就一定要上訴到州府,打官司嚴重到什么程度呢, 就連外面的流浪漢,一言不合就要打官司。之前的知縣就曾抱怨過,自己每天處理的公訴訟公文,都有一千多卷,多的簡直讓人欲哭無淚。在這種環境下,王陽明風塵仆仆地來到廬陵縣,開始了他的知縣生涯。不同于以往的知縣,王陽明對當地老百姓的這種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既然這里的老百姓喜歡訴訟,就一定有他們的理由,問題應該出在官府身上。03
當地的老百姓聽說來了一位新知縣,馬上就有“上訪”的了。王陽明看著跪著的一群人,開始審理,原來,老百姓是請求王陽明,給他們減稅的。王陽明經過多番查證,發現廬陵縣的賦稅確實過重,于是王陽明給收稅的太監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將廬陵縣的賦稅太高,請求上級說明賦稅漲了三倍的原因,如果是朝廷規定的或者是州府規定的,都要把情況說清楚。他還說,最近廬陵縣發生了瘟疫,如果賦稅繼續保持這樣的高賦稅,恐怕發生民變,到時候如果收不了場,大家都脫不了干系,擔不起這個責任。
這位太監看到信,知道王陽明敢和劉瑾斗,他一個小小的稅官,怎么是王陽明的對手,立馬就將廬陵的賦稅降到了原來的水平。這是王陽明到廬陵縣辦的第一件大事,降賦稅這件事成功的安撫了當地的老百姓,讓他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