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第三次看《肖申克的救贖》了。雖然對于電影的情節和結局已經非常熟悉,但看到安迪強忍著臭氣熏天的污物,佝僂著身子從下水道中爬出,脫掉一身的臟衣,在雨中張開雙臂慶祝自由的時候,我還是再次被打動,心仿佛隨著安迪的吶喊一起飛翔了起來。
這部在多個電影榜單中常排在榜首的作品,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因為電影對人生的透徹體悟,總是令麻木的心靈感到刺痛,總是讓看似無路的人生又多了一個方向,這樣的電影讓人無法忘卻。
受冤入獄被判終身監禁的銀行家,生命從輝煌的頂點直接跌落谷底,人生似乎已經沒有了任何希望。來到肖申克監獄,面對巨大的轉折,安迪沒有流下眼淚,更沒有放棄自己,在封閉的空間中,在惡劣的環境里,他一直在努力保存完整的自我,尋找一條救贖的道路。
買一把小錘子,幾張紗布,打磨石頭,磨平內心的愁悶。建立監獄圖書館,幫助監獄中喜歡學習的人讀書,參加考試,盡自己所能,做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保持向上的姿勢,即便艱難,也要堅持,因為這是當下存在的理由。利用一切機會讓獄友們感受自由的美好,告訴自己,所有的抗爭都有其意義。
對于重獲自由,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他多想能夠光明正大地走出肖申克的大門,最初,他認為這是諾頓們應該還他的自由。后來,看到諾頓們親手將他要走出的大門封閉掉,他才相信,別的獄友都有可能從肖申克的大門走出,只有他的那條道路要靠自己去建造。
是的,這條通向自由的路,要他自己親手去建造。
那高高的監獄圍墻,似乎隔斷了一切,但卻無法將一顆充滿希望的心圍住。瑞德說,在監獄里,希望是危險的東西,但安迪用實際行動告訴瑞德,希望是可以實現的,只要你一直不放棄。
安迪把希望,時間,毅力放在一起,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這種變化產生的光芒足以照亮人生之路。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在已經不輕易感動的年齡里數次被這部電影擊中心靈?
每次我走在從家到單位的300米道路上,抬頭仰望兩旁高高聳立的鋼筋水泥叢林,我總會想起安迪坐在肖申克的墻角望向天空的情景。我的“肖申克”面積比安迪的大多少呢?和安迪一樣,我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做著同樣的事情,昨天、今天、明天的模式基本相同,今年和去年相比也不會有大的變化,我甚至可以看到往后幾年自己的樣子。雖然人還沒有老去,但生活模式已經固化了。
固化的生活模式會讓人恐懼發生改變,因為一層不變代表著安全感。老布在監獄里呆了一輩子,外面的生活比監獄讓他感到更害怕,因為外面是一個他不熟悉的世界,所以已經制度化的老布,出獄后選擇了自殺。他已經沒有能力適應另一種生活模式。結束生命比面對新世界更簡單,更容易。
制度好比一個籠子,關在其中時間久了,翅膀就會退化,就會失去飛翔的能力。穩定是一個可怕的詞語,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著重復,不變。世界那么大,我們都想去看看,但出發的晚了,也許有一天,你已經對外界失去了好奇心,所以,想出去看看,還是要趁早。
固化生活模式下產生的僵化的思維讓我們對一切都持懷疑態度。安迪向州政府寫信爭取支持建設監獄圖書館,寫信有用嗎?很多人都不相信。安迪相信有用,每周一封,堅持了兩年,得到了回應。然后每周兩封,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沒有行動,你怎么知道結果呢?誰告訴你一定會失敗呢?那個曾經失敗的人,他把事情做到了什么程度呢?你的結果一定和他相同嗎?有時候,試一試,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天空。
通向夢想的道路一定是自己親手鋪就的。安迪用二十年的時間為自己挖了一條實現自由的道路,你為自己的夢想努力了幾年呢?你還在努力嗎?你有沒有在別人善意的勸說下放棄了曾經深愛的某個人或某個視為生命的愛好?你有沒有一只腳踏在前進的道路上而另一只腳在往后縮,只為害怕一個叫失敗的東西?
諾頓指著《圣經》對安迪說:救贖之道就在其中。安迪說是的,雖然他只在里面放了一把小小的雕刻用的錘子。
一把小小的錘子,毫不起眼,沒有任何破壞力,但假以時日,它的威力是無窮的。
安迪去了芝華塔尼奧,那里的陽光、海浪、沙灘讓他找到了夢想的生活。
我們都被困在自己的“肖申克”,常會覺得無助而絕望,困頓又悲涼,不知道從哪里去開掘一條救贖的道路。
那條救贖之道在哪里呢?問問自己的心吧。那個裝在心里很久的人,再勇敢邁出一步,也許就靠近他了。那篇被半途擱置的文字,再次鼓起勇氣,也許就可以完成了。那雙買來用了一周的跑鞋,其實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只要你堅信,它一定能完成半馬的里程。還有蒙塵的畫筆和顏料,包裝完好的樂器……其實,你的救贖之道就在你的心里,手里。
用自己的雙手建造通道吧,你的芝華塔尼奧就在不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