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乃亥鄉往北10KM便是鳥島,布哈河就從那里注入青海湖。春夏之交是湟魚洄游的旺季,到七月份依然有不少,我們就在布哈河橋邊停下看湟魚。
湟魚學名裸鯉,沒有鱗,生活在高原湖泊中,一年才能長一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旅游旺季,很多餐館都可以吃到湟魚——雖說違法,但也很少真有查處的,而且沒哪家餐館會高調掛牌售賣。這就是一種默契。盡管如此,湟魚還是有點難得的,價格較高,有的能賣幾百上千塊一斤(給游客)。
我看河里的魚并不多,也不大,可能也就二三兩的樣子。聽朋友說以前湟魚到處有賣,而且都是好幾斤一條,味道鮮美,但這些年就很少吃到了。上世紀90年代開始相關部門幾次下令封湖育魚,后來數量漸漲,但依然算不上多。雖然有法令禁止捕撈湟魚,實際上越禁止想吃的人反而越多,捕魚的人一直有,吃魚的也一直有——老司機們都知道哪家的魚做得好。
冬天是捕魚的好時候,湖面已冰凍,晚上去撒個網,白天拉出來就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魚。捕魚的人有專門的設備干這些活兒,算是職業“漁民”,多年經驗使得他們知道什么時節在哪里可以收獲最多,同時熟練地與官方執法隊及民間護魚隊玩貓鼠游戲。他們就住在青海湖邊,村民與漁政的人都知道,畢竟這不是一兩年的事了。不過總有不愉快地時候,那就是雙方恰好在捕魚現場碰上。如果捕魚方人少,他們通常就棄臟逃離,如果他們自恃人多不怕,就很可能發生斗毆事件了。我聽說有人就被打脫了牙,還有打折了腿的,不過雙方并沒有因此而停止。
時間往回退的話,就會發現原先湖邊居住的藏族蒙古族人并不吃湟魚。看過狼圖騰的人會知道當年獵殺黃羊的事兒,其實捕撈湟魚也類似。湖里那么多魚,難不成就看著鳥兒們吃,自己餓肚子么,這顯然不明智——何況湟魚味道好營養價值又高。所以轟轟烈烈地“開發”起漁業資源來,青海湖二郎劍附近有個漁場,就是專門捕撈湟魚的。只不過湟魚長得實在太慢,完全跟不上捕撈的速度,于是就開始了封湖政策。一種動物成為保護動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數量少,湟魚也如此,倘若湟魚數量足夠多,或者增長速度夠快,應該就不會在名錄里了。
當十年封湖期過去,青海湖的湟魚是不是又可以捕撈了呢?還是說依然作為二級保護動物不允許,亦或者限量限時呢?但沒人發言。我想沒人可以給個準話,因為,一開口就是錯。現在這樣就很好,大家都有活干,大家都有錢賺,皆大歡喜。另外,請不要問我藏族人吃不吃湟魚,也不要問我吃沒吃過——雖然我覺得肯定有人對此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