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如,這么悲涼?
年少曾讀過蕭紅這么一句話:
“天氣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當時暗想這大概是充滿生活力量的作家吧,可當我真正讀完《呼蘭河傳》后,才知道她正如給自己所取的筆名那樣“蕭紅蕭紅,蕭瑟的紅”,在昏暗的時代,偏遠的小鎮如一抹紅般,鮮艷而又寂寞的生活著。
文章是蕭紅對幼年的回憶,看似情節零零散散,可又有著蕭紅獨特構思的結構。第一章從嚴冬起筆,在季節的變化中介紹了呼蘭河城的基本樣貌,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大泥坑、店鋪······具有濃厚獨特的地方色彩。同時,小城的人兒也都帶有小市民的性格特點,生活大多艱辛,一日復一日,沒有變動,“風霜雨雪,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滿是無可奈何,可是人生本就是如此啊。第二章是對呼蘭河城精神上的盛舉描寫,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為人們重復單調的生活增添著色彩。第三章是對“我”幼年的活動描寫,與祖父一起在后園中玩耍、“我”在儲藏室里尋寶、祖母病重與離世、跟著祖父學詩······都體現了“我”身為孩子的天真無邪。第四章中除去第一節,剩下的幾節都是以“我家是荒涼的”或“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開始書寫,雖然房子多,院子大,但人少,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添荒涼寂寞。第五章詳細對老胡家的團圓媳婦由接來到死去的過程進行描寫,深刻反映了人們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愚昧與固執。第六章是對性情古怪的有二伯的描寫。第七章是對馮歪嘴子一家的描寫,更表現了人性的快速轉變與盲從的特點。最后是尾聲,是蕭紅一九四零年在香港對二十多年前在黑龍江呼蘭河城的回憶,世事變遷,唯有記憶長存。
如果我曾在中學讀這本書,可能讀完后印象最深刻的會是“我”與祖父的故事一段,這也是全書最明亮,最歡快的部分了,與祖父一起栽花、拔草、下種,再一起打鬧,把草帽遮在臉上安然入睡,多么有趣啊,讀來都不禁讓人咧開嘴巴。可現在的我讀完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則是人們對老胡家的團圓媳婦的做法,是讓我震驚到發抖著不可置信地讀完的深刻。老胡家的團圓媳婦真實年齡才只有12歲,放在如今的時代,12歲還只是個剛剛讀完小學的小孩子,可她卻已嫁作了人婦。只因具有小孩子的活潑,“不怕羞,吃飯就吃三碗飯”“大模大樣的,兩個眼睛咕嚕咕嚕地轉”便受到街坊背地里的議論,還被婆婆拳打腳踢,冠冕堂皇道“要給她個下馬威”,如此日日夜夜的毆打,團圓媳婦一病不起了,街坊都你出個主意,我出個主意,但都是毫沒科學依據的偏方,其中最令人發指的便是給團圓媳婦當眾洗澡了。婆婆請著幫忙的人把團圓媳婦的衣服撕了,被抬進滿是滾燙熱水的大缸里,熱水從她的頭上澆下,任憑她逃命似的哭喊著,撕心裂肺,暈死過去再澆冷水,如此反復三次。后來,團圓媳婦還是死了,活生生的被他們折磨而死!原來人可以愚昧到如此程度,偏遠的小城,愚頑的人們,蕭紅用平淡的話語塑造了一個個真實的人物,這都是她熟知的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可恨又可悲。對于小團圓媳婦而言,這一生太凄涼了,可對其他人而言又何嘗不凄涼呢?在平凡的日子里尋求著一點點獨特的樂趣,可這樂趣也是荒涼的。人生本就苦多樂少。
不同于《活著》,雖然凄慘可讀完心中卻充滿活著的樂觀與滿足,《呼蘭河傳》讀完卻心里壓抑,久久不能平復。
“漫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