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集
小學階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懷。
那時過年沒有春晚,但春節卻是個隆重的、有儀式感的節日,對孩子更是個大日子,因為孩子們可以吃好的、穿好的,還可以放炮,看踩高蹺、舞旱船、舞獅子,看花燈,猜燈謎……家里更是隆重,什么刷房子、打煙囪、擦玻璃、打掃衛生、給孩子做新衣新鞋、采購、炸糕、炸馓子、炸油餅、炸丸子、炸魚、炸豆腐、蒸饅頭、包餃子、煮肉、貼對聯……數都數不過來,堆滿了記憶。還是接著上一集,繼續說吧……
熬年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農歷臘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有“去除、變易、交替”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除夕的慶祝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除夕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在國際上也日益流行。
除夕,在中國民間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守歲是中國最重要的一種年俗活動,其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守歲從晚飯(稱為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可以吃到深夜,直到新舊歲交替。
我們小時候,除夕當然要熬夜啦!
那時候還沒有春晚,各家各戶也沒有電視,三十晚上,各家都要吃團圓飯,北方人過年有個習俗,除夕子時必須吃餃子,餃子有‘’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形狀像元寶,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所以各家各戶,不過窮富,都要年夜包頓餃子,一般都是肉餃子,講究些的人家還必須是純肉餃子(民間稱凈肉餃子),一口一個肉蛋那種。同時還要包幾個帶硬幣的餃子,把幾枚硬幣洗干凈、用開水消毒后包進去,說是誰吃著了,誰有福氣,以后就能多掙錢。
晚上吃餃子,我心里默念:今年一定要多吃幾個帶錢的餃子。可是偏偏吃不上,有時吃的肚子都撐的裝不下了,也沒吃著一個帶錢餃子。唉!這是啥命啊?
除了熱騰騰的餃子,還有一桌飯菜。
那頓晚餐,可以說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晚飯一般都是爸爸掌勺,他是我們家大廚。經過一下午的忙碌,你看餐桌上,有從北京捎回來香腸、肉肚,有午餐肉罐頭、魚罐頭、水果罐頭,有炸蝦片、炒雞蛋、炸花生米,咸雞蛋、拌豆芽、糖拌心里美,有扒肉條、木須肉、燉雞塊、炸帶魚……,碗碟相迭,滿滿一桌子,那天的菜一定要有雞肉和魚肉,取“積余”之意,那時大家都窮怕了,盼望來年手里能有點積余。
除了飯菜,有時還有酒,甜甜的、冒著氣泡的香檳酒。
好豐盛啊!
吃飯前,媽媽還要擺上供品,什么麻花、馓子、花式饅頭、糖果、瓜子、花生等,焚上香,就開飯啦。
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