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集
小學階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懷。
那時過年沒有春晚,但春節卻是個隆重的、有儀式感的節日,對孩子更是個大日子,因為孩子們可以吃好的、穿好的,還可以放炮,看踩高蹺、跑旱船、舞獅子,看花燈,猜燈謎……家里更是隆重,什么刷房子、打煙囪、擦玻璃、打掃衛生、給孩子做新衣新鞋、采購、炸糕、炸馓子、炸油餅、炸丸子、炸魚、炸豆腐、蒸饅頭、包餃子、煮肉、貼對聯……數都數不過來,堆滿了記憶。還是接著上一集,繼續說吧……
過年習俗4——元宵節的歡笑
元宵節的來歷
從除夕那天我們孩子就開始了穿新衣戴新帽、美食佳釀,睡眼惺忪的和同學閑逛節奏……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心里美啊!
這個期間,孩子們無憂無慮,悠悠哉,飽食終日,每個人都胖了一圈。除了收獲了一年一次的肥膘,男孩兒還收集了不少種類的煙盒,女孩子也攢了不少各種各樣的糖紙,夾在書里壓的展展的,收獲頗豐。
就這樣,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這可是春節后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在西漢文帝時,為慶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漢文帝下令將每年的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古代宵的意思就是夜)。每逢此夜,皇帝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也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最早的習俗是吃元宵和觀燈賞月。
吃元宵
‘’元宵‘’歷史悠久,傳說宋代,元宵節民間就流行吃一種新奇食品,叫“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或“糖元”,后來也不知什么時候變成的“湯圓”和“元宵”? 。
在包頭,我見過手工制作元宵過程,那是一種以餡料塊為基礎搖制元宵的方法。制作餡料(餡料制作方法是從網上查到的),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白面等為餡料,用蜂蜜水或水拌勻至粘稠,搟成大圓薄片,切成比蠶豆大小的方塊,晾干或速凍,就成了元宵的芯。有了元宵芯就可以制作元宵了,把餡料塊在糯米粉水里迅速過一下,撈出,放到裝有糯米粉的大蘿筐里,前后左右的搖晃起來,隨筐的著搖晃,餡料塊在糯米粉中不停滾動,就像滾雪球似的,糯米粉一層層粘在餡料塊的表面,最后變成乒乓球狀,就成了元宵,這個過程叫‘’搖‘’元宵或“滾”元宵,是北方元宵制作方法?,F在北方市場還能見到現場制作元宵,但大都采用機器搖元宵,原理相同。小時候吃元宵,總覺得皮厚芯硬,煮不熟的感覺,不太好吃,元宵湯還挺好喝。
南方把元宵叫做湯圓,比北方的元宵皮薄、餡香,且更粘更糯。湯圓的制作方法是“包”出來而不是滾出來的,這些年超市賣的帶包裝的速凍湯圓,就是這種。湯圓餡料種類很多,黑芝麻豆沙玫瑰山楂五仁……
現在過元宵節,我都是從超市買袋裝速凍湯圓煮著吃,再沒有吃過小時候那種厚皮元宵。湯圓我愛吃黑芝麻餡的,很香,尤其是黑芝麻小湯圓,和醪糟一起煮,出鍋時再撒入幾個鮮紅的枸杞,漂亮。在寒冷的冬夜,一碗醪糟湯圓下肚,身上頓時暖融融、肚里熱乎乎,頭頂微微冒汗,舒坦極了。
燈會
元宵賞燈習俗,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信佛,倡導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皇宮和寺廟在這一天夜晚點燈敬佛,同時命令士族和百姓都掛燈以示敬意。從此后,這種節日佛教禮儀開始流傳并壯大,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盛大節日。
我們小時候所處的時代,大人們似乎都很有心氣,也有情趣和閑暇,各單位都做燈,各式各樣的彩燈,大大小小的燈……,元宵節前后各單位把燈集中擺放在一起,一條街張燈結彩,搞成了燈會。你看舉辦燈會的街上擺滿了燈,有生肖燈、人物燈、宮燈、動物燈、瓜果燈、戲劇臉譜走馬燈、反映時代特點的燈、龍燈……燈中有景,景中有燈。
元宵之夜的燈會,那可是個熱鬧的地方。
燈會里人挨人,人擠人,燈和人都成了景色,人在燈海中徜徉,燈在人海中蕩漾,熱鬧非凡。
古代燈會是發生故事的地方,在電視劇里,燈會是男女青年邂逅發生愛情的地方;在評書里,許多英雄都會在元宵佳節的燈會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殺惡霸救美人,大鬧燈會,一鳴驚人……成為一代英雄人物的一種出場方式。
孩子是燈會中最快樂的人,純粹的快樂。你看大大小小孩子呼朋引伴,還有很多孩子一個拉一個,形成一條長龍(俗稱開火車),伴著孩子們的笑聲,長龍在人群中跌跌撞撞的穿行,領頭孩子就是火車頭,喊著:讓讓,火車來了。
再后來元宵節,不僅有燈會,有時還放禮花,更是熱鬧啦。
燈會,偶爾還要猜燈謎?!安聼糁i”又叫“打燈謎",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項元宵節活動,是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游戲,燈謎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在元宵佳節,將謎語懸于燈下或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其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因為猜燈謎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一個完整的燈謎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謎面”、“謎目”和“謎底”。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謎面”是告訴猜謎者的條件,也是猜謎者思考的依據?!爸i目”是限定的謎語“類別”,是答案所屬的范圍?!爸i底”就是答案。燈謎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種法則,只不過作者是有了謎底,然后根據一種謎體或謎格去求出謎面;而猜者則是參考多種謎法,循規律去思索,尋找謎底。
猜燈謎是個技術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識面,有時還要腦筋急轉彎。
通常猜燈謎都是在燈謎區,掛若干紙條,也有在普通的圓燈籠下掛著,上面寫著謎語,如果你猜對了,可以撕下來領獎。猜燈謎,我的水平一般,猜過什么樣的燈謎,已沒有太多的印象。
隨著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活動日漸豐富,除了吃元宵、觀燈賞月、猜燈謎等經典活動,民間還有踩高蹺、舞獅子、跑旱船、扭秧歌等,把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推向高潮。
踩高蹺?
踩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是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北魏時還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
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文字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于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翻譯成白話:‘’宋國有個會雜耍技藝的人,用雜技求見宋元君。宋元君召見了他。他的技藝是用兩根有身長兩倍的木杖捆綁在小腿上。時而快走,時而奔跑,又用七把劍迭相拋出,有五把劍常在空中。元君大為驚喜,立即賞賜給他金銀布帛?!瘡奈闹锌芍哕E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已流行。
高蹺高度可從30厘米到300厘米,按高低不同,分成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我見過最高的高蹺比一個成年人都高,估計超過兩米。
踩高蹺其實就是腳踩兩根長長的棍子,進行表演。踩高蹺是增高神器,人瞬間可以變高,但踩著棍子走,還能做出各種動作,就不容易了。高蹺一般都是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上部做出一支撐面,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子把高蹺綁在小腿部。
高蹺表演,屬于集體表演項目,表演人數從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表演者一般都要經過化妝和裝扮一番才出場,他們扮相多滑稽或優美,扮演成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道具常見的有扇子、手絹、棍棒、刀槍劍戟等。這么說吧,只有他們一出場就能吸引眼球,引起你的興趣。
小時候,看過很多次高蹺表演,他們扮演的很多是經典人物,比如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各路神仙、大小妖怪,又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公、張飛、曹操等,還有八仙過海中呂洞賓、何仙姑、張果老等,再有什么張生、紅娘、濟公、各種小丑、漁翁、媒婆、公子、店小二、道姑、和尚……人物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他們的表演又分“踩街”和“撂場”兩種。
踩街就是高蹺隊在大街上行進中表演,邊走邊做出一些動作。撂場就是表演隊停在一個地方專場表演,在場子里或進行集體表演,排列出各種隊形圖案,或進行個人特技表演,有時還有兩三人對打、對舞表演。
看高蹺表演很過癮,你看他們身著戲服,腳踩高蹺,不但能行走,還可以作出呂洞賓舞劍,孫悟空弄棒、跳躍、過桌子,豬八戒挺著肚子舞釘耙,沙和尚挑著扁擔,濟公手舞蒲扇……有能者還會翻跟頭,奔跑蹦跳,如履平地,他們有時還邊舞邊唱,逗笑取樂,生動活潑,讓人捧腹大笑。
小時候我們能在兩個地方看踩高蹺表演,一個是阿吉拉的馬路上,另一個就是挨著阿吉拉的農村——哈林格爾。阿吉拉踩高蹺表演,就在那條唯一的馬路上,高蹺表演者都是鐵路職工,他們表演十分精彩,更現代。而哈林格爾的表演者都是當地農民,他們的演出具有鄉土氣息,更有民間特色,很地道。
一般高蹺不是單獨表演,后面還跟著舞獅隊、秧歌隊和旱船隊。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古人將獅子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人們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獅子”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還有人說舞獅是從西域隨佛教傳入中國,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舞獅活動就有了特殊意義。幾種說法都各有依據,難斷是非。到了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舞獅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還有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文獅武獅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南北兩派舞獅的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一身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訓獅人”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李連杰的電影《獅王爭霸》,就是廣東佛山的舞獅。
我在阿吉拉看到的舞獅,大體上屬于北派風格,但表演沒有那么精細,技巧也沒有那么高超,表演者多是鐵路的年青人,記得我上初中時,我家鄰居有個大哥,剛參加工作,身體壯實,他就是包西車輛段舞獅隊的,他給我們專門展示過他學的舞獅步伐,動作真是復雜,只是他舞動的是獅子后半部。他們扮演成北派風格的獅子,身披獅子皮,腿綁鬃毛,腳蹬金色靴子。他表演那天還專門通知我們去看,記得那天鑼鼓喧天,各單位的獅子匯集在一起,隨著喧天鼓聲,騰翻、撲跌、跳躍,我一直沒有分清哪只獅子是鄰居大哥扮演,我覺得所有獅子都一樣,沒有分別,更沒覺察出每個獅子是兩個人的共同表演,感覺獅子頭和身體動作協調一致、融為一體,好像是一個人在演出。他們的表演雖然屬于北派獅子表演,但有時也有南派獅子的搔癢、抖毛的動作,可能是訓練時間不長,還做不出高難度動作,屬于自創鐵路派吧。
那天阿吉拉的馬路沸騰了,高蹺隊和獅子隊掀起的塵土還沒落下,旱船隊和秧歌隊又來了。
跑旱船
跑旱船也是一種漢族的民俗文化。旱船顧名思義就是旱地上的船,其實就是借用船的形式進行的一種表演。旱船一般分成上下兩部分,下半部分是船形,上半部分是撐起的一個頂棚,狀如轎頂,裝飾以紅綢、紙花、彩燈、明鏡和其它裝飾物,艷麗不凡。
表演用的旱船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制作旱船,要先做船型骨架。骨架用細竹竿綁成,中間還要綁出個“井"字架,這個“井”字是旱船的關鍵,因為井字內部就是船艙,也是表演者所在位置。船艙的井字四角豎4根竹竿,作為船艙的4根柱子,最后在柱子上面綁制船艙的頂部骨架。船艙的頂可做成平頂的、三角形頂的,較復雜的歇山頂式的瓦棱四出水的古建筑造型。船骨架綁好后,就可以裝飾了,一般用彩綢布。船頂用紅和黃的彩綢布裹好,船板用土黃色布繃面,船幫周圍用綠色彩綢布圍起,一條旱船就大功告成啦!
船艙內有機關,那是一根粗布條,拴在船倉的左右兩邊沿;旱船演出時,表演者將粗布條架在左右肩膀上,挑起旱船,兩手握住船倉的兩邊,表演時就可以在行進中擺動旱船。
每條旱船表演人數一般有2-3人,一位站在旱船中,通常都是女性,稱為“船娘子”,船前面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表演時,兩個人要配合默契,快速走著各種步伐,才能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你瞧,旱船來了,有時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有時左右搖擺,有時遇見大浪前仰若翻,猶如船在水面航行一般。
船員們打扮可不平凡,船娘子穿著古典的漢族服飾,頭發盤起一朵大花兒插頭,老翁模樣的艄工,頭戴氈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裝,臉部淡彩掛白色長髯。
船娘子的表演頗為關鍵,你看她駕著船,跟著掌舵的“艄工”,走著圓場步、碎步、橫步、自轉、正反葫蘆、晃船步、平碾步(轉船)等步伐,把船兒在水上航行的“快、穩、漂、轉”,表現的淋漓盡致。
船側還有一個小丑,活躍氣氛,只見他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槳,鼻子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圍來回扇動蒲扇,夸張的劃漿,引的觀眾開懷大笑。
旱船一般不獨演,而是三、五成群,成陣列表演。有時由一個艄工引多只船,有時由一只船充當先鋒官。在前進中,這些旱船訓練有素,有好多套路,按照艄工的指示,船兒好像隨著“波浪”旋轉、顛簸、起伏、波動,生動活潑地展現了船隊在水上航行的畫卷。
扭秧歌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民們共同到田里插秧、除草,為了減輕農事勞作之苦,在勞動過程中,大家擊鼓而歌,可謂“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后來大家不僅唱歌,還跳起來,以抒發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人們將舞蹈和戲劇表演加以融合,逐漸發展成為集舞蹈和戲劇特點的街頭表演,是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藝術。
秧歌在民間有兩種稱呼:一是“高蹺秧歌”,就是踩高蹺表演,剛才已介紹;二是“地秧歌”,腳踏實地進行表演;還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都通稱秧歌。我這里介紹的“秧歌”只是“地秧歌”。
扭秧歌,作為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扭秧歌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北方不同地區的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扭秧歌的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戴上大頭娃娃,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等起舞。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曲調。
在表演形式上,可以為大場,也可以街頭行進式表演,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
我們小時候看的秧歌,是真的“扭秧歌”,關鍵在“扭”。在鑼鼓的伴奏下,‘’咚咚鏘其鏘其……‘’,隊員們彩綢揮舞,扇子扇動,那身子恨不得扭出十八道彎,扭起來帶勁……
伴奏人員,都坐在一個汽車上敲鑼打鼓,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鼓、镲等。伴奏車隨隊伍緩緩行進,高蹺、舞獅、旱船、秧歌,隨著鑼鼓節奏的變化進行表演,那鑼鼓聲聲,把居民都吸引到路上,跟著隊伍看“紅火”和熱鬧……
時間就在這樣快樂的氛圍中流淌,不知不覺。
幸福的日子總是過的太快,一不小心,年就過完了。馬上要開學了,忽然想起寒假作業還沒做完呢。
唉!怎么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