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我寫了一篇關于養老的文章,探討在漫漫晚年,究竟誰會是真正陪伴自己的那個人。思來想去,我發現既不是漸漸有了自己生活的子女,也不是偶爾相聚的朋友,更不是點頭之交的鄰居,而是那個與自己朝夕相伴、攜手走過無數歲月的老伴。
這也讓我深刻意識到,選擇一個合適的伴侶,對自己漫長人生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讓我看到,當兩個步履蹣跚的老伴中的一個先行離開后,另一個的生活將會陷入怎樣的孤單與糟糕之中。
我的公公曾是一名退休教師,然而,在他40歲左右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他因高燒不退,卻為了節省治病的錢,沒有及時前往醫院治療。等到實在熬不住去就醫時,一切都已太遲,這場病導致他下半身不遂。從此,他的人生被陰霾籠罩,后半生幾乎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借助拐杖或輪椅行動,一日三餐都依賴婆婆一手操辦。
婆婆在招呼公公吃飯或做其他事情時,言語間總是難掩不滿。那不滿的語氣、無奈的動作,仿佛她盼著公公早些離開,好讓自己擺脫這時刻照顧他人、一眼望不到頭的生活。
但婆婆也是個極會生活的人。雖然她沒有工作,全靠公公有退休金維持生活,可她總能將這些錢精打細算地安排好。她把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生性好強的她,還把自己打扮得精神煥發。我剛嫁進他們家時,她已年近七十,可臉上光滑、氣色紅潤,看著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后來我才明白,她雖對公公生活不能自理滿心抱怨,但要強的性格讓她不愿被人說閑話,所以拼盡全力將這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只是時光無情,在輪椅上度過近40年的公公,于去年四月份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結束了他那充滿艱辛與無奈的一生。
公公離世后,幾個兄弟姊妹都以為婆婆終于可以舒舒服服地過自己的日子了。可現實卻事與愿違,沒過多久,我們就驚訝地發現,婆婆衰老得異常迅速。她常常一整天都不開口說一句話,這時,大家甚至開始懷念起以前她邊做事邊嘮叨的時光。
婆婆斷崖式的衰老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幾個兄弟姊妹輪流守護在她身邊,可似乎也無法改變什么。漸漸地,她連出門散步的興致都沒了,整日躺在床上刷手機、看小視頻,到飯點就吃飯。
盡管她依舊保持著良好的衛生習慣,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但曾經那股精氣神早已消失殆盡,孤獨如影隨形。她本就瘦弱的身體更是迅速消瘦,現在估計不足六十斤,看著就讓人心疼不已。
隨著精氣神的消散和對生活欲望的減退,婆婆甚至開始嘀咕“怎么還不斷氣”。最近,她更是拒絕吃飯,一心盼著能早日離開人世。如今,距離公公離世還不到一年。或許在公公走后,婆婆失去了那個真正意義上的“家”,也失去了那個能隨時聊天的對象。即便兒女們盡心陪伴,可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顧,婆婆也不再有強烈的傾訴欲望,反而覺得自己成了多余的人,對這世間再無留戀。
反觀我的父母,命運同樣給他們出了一道難題。去年冬天,老媽突發中風,從此落下了行動不便的后遺癥,說話也變得含糊不清,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是老爸生活里最溫暖的光。
每天,老爸總會把一日三餐準備好,再一口口喂給她。而老媽雖然行動受限,眼神卻始終追隨著老爸,每當老爸在廚房里忙碌,她就會倚靠在廚房門口,用不太清晰的話語,講述著生活的瑣碎,甚至老爸在菜地勞作時,老媽也會在一旁口齒不清的陪伴著。
所以,即使老媽患病后,生活變得艱難許多,但老爸的生活節奏并沒有被完全打亂。估計只要有老媽在身邊,哪怕只是聽她含糊的呢喃,看她偶爾露出的笑容,這個家就還是完整的,生活的苦澀中依然有甜。
對比公公婆婆和我的父母,我越發感受到“少來夫妻老來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年輕時或許會有各種欲望和追求,但到了晚年,那個能陪在身邊、相互扶持的老伴才是最珍貴的依靠。愿天下夫妻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在年輕時少一些其他雜念,多多陪伴另一半,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讓彼此在歲月的長河中,始終有溫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