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輪回。命運就像是一個圓圈,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能走出這個圈。
有的人卻并不執著于走出這個圈,圓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當作起點,任意一點都可以延伸出一條騰飛的切線。
一個軟弱的人,無能的人,怕風怕浪的人,永遠也逃脫不了命運的悲慘。只有一個有著堅定信念,有著崇高信仰并且敢于斗爭的人,才能打破命運的枷鎖,走向理想的彼岸。只有在海上搏擊風浪,尋覓生存武器的人,才有勇氣在生命的旅途中走的更遠。只有擁有不畏懼任何風浪、具有任何風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才能走出那道命運之圈。
你們全是迷惘的一代,斯泰因說。
“迷惘”是海明威的作品的顯著特征和統一風格:他的許多作品、許多主人公都給人以迷惑、悵然若失的印象,即使是一些現實性和傾向性很強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濃重的迷惘色彩。
戰爭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質發展成為基本的個性特征。1918年,海明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并身負重傷,他清楚地看到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戰爭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肉體帶來了巨大創傷,也促使他最終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言人。海明威迷惘的創作個性始終存在,并且以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宿命論、逃避、悲劇、放縱和毀滅充斥在他的全部作品和整個生命中。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創作的一篇中篇小說,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海明威自己也認為,這是他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作品。《老人與海》改編自一個真實存在的故事。一個老漁民告訴海明威自己曾經捕到一條大馬林魚,但是后來被鯊魚吃掉了。老漁民的這段傳奇經歷引起了海明威的重視,他決定把老漁民的經歷介紹給讀者。
圣地亞哥是一個孤獨的老人,這種孤獨來源于內心。有時,寂寞是一種狀態,而孤獨則是一種心境。
“他是一個老人,獨自搖著小船,在墨西哥海灣的暖流里打魚。已經是第八十四天了,他什么也沒有打到。”小說的開頭寫道。老人是孤獨的,他獨自生活,獨自打魚。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更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漁夫,八十四天了,他不曾打到過一條魚。
小說緊接著提到,在老人打魚的前四十天里,有個男孩子和他在一起,不過后來,這個孩子聽從了父母的建議,上了另外一條船。
真的強者,始終懷著一顆勇敢的心,時刻準備著一場義無反顧的戰斗。真的強者,不屑于在現實的泥潭中掙扎,只愿意做一次永沒有終點的旅程。老人是真正的強者,無論如何,他始終向著自己的理想,不停地向前走。
老人是樂觀的,他認為自己擁有很大一筆財富,其實他什么也沒有。他和那個孩子漫無邊際的談論,始終都充滿自信。
老人總是做夢,夢見風暴,夢見女人,夢見偉大的事件,夢見打架,夢見大魚,夢見比力氣,還夢見他的妻子。這些是他的夢想,是無比珍貴和讓他感到驕傲的東西。只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有時他也會夢見異國他鄉和沙灘上的獅子。老人所追求的,是一場陌生的旅行,困難和挑戰在他面前都會變得十分溫順。老人從不曾夢見過那個孩子,在他眼里,那個孩子和他算是一路人,頗有幾分惺惺相惜的感覺。那個孩子是最懂他的人。
第八十五天,老人又一次獨自出海打魚。這一次,他走的很遠。
事實上,大部分漁民都不愿意出遠海。遠海擁有太多未知的東西,除了收獲,更多的是難以預料的危險和挑戰。只有那個老人不這么認為,與其在海岸附近徘徊,還不如走遠些,到更遠的海域里尋找收獲。他是這么想的,也這么做了。
? ?老人備齊了工具,卻沒有攜帶食物。他是個漁人,他只想到了打魚。只有弱者才會處處留下退路,真正的強者,不需要回頭。毫無疑問,老人是強者,他有屬于他自己的生存之道。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在物質上,老人是失敗者,但在精神上,老人是勝利者。“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失敗并不可怕,因為害怕失敗而停止追求的只能是弱者。對于弱者而言,失敗是傾覆生活之舟的波濤,波濤越大,就越容易被吞噬。作為強者,內心擁有一種視風浪為等閑的魄力,即使被毀滅,也決不言敗。
作為強者,生活即是戰斗。真正的強者,會永遠向前走。在強者的世界里沒有失敗,所有的困難都是過眼煙云,一吹即散。《老人與海》所表現出來的“硬漢精神”有一種不可超越的力量和神圣。強者不是一介莽夫,一個強者,有屬于自己的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
生活著,并且戰斗著。這是老人的信仰,也是很多人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