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文學史上的奇人,最富個性的作家,活得真實率性。熱愛寫作時,一飛沖天,活累了,一槍了斷。
今天,我們來曬一下老海的人生和他的寫作秘籍。如此偉大,怎么自殺了?
1960年那個寒冷的冬天,海明威已經有強烈的不祥預感。出于對創作力枯竭的擔憂,他公開地說“他們可以開槍打死我”和“我希望飛機掉到海里”但沒有人相信。他年輕時激情的過度燃燒似乎已經透支了生命中的能量,晚年時老海變得虛弱并且神經質,但人們只愿意相信《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才是真實的海明威。
今天談起海明威,他比當年更像一個偶像。人們愿意崇拜硬漢子,而不愿接受偶像崩潰的事實,我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偶像都是大神,他必須和那個大海中的老人一樣,拖著大魚的尸骨,雙眼含淚的回家。但是,他也是凡人,他也有累了的時候。
1954年,那個月亮被薄霧籠罩的夜晚。地球人都在為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歡呼雀躍時,老海及其冷靜地站在桌前,依舊是金雞獨立的站姿并且伴隨著饑餓,眼睛深處蘊含著激情和痛楚,寫下了他的獲獎感言:“嚴肅文學是一項孤獨的活動。作家在公眾的關注中成長,如果他放棄了孤獨,作品就會流于平庸。一個好的作家必須每天面對永恒,或者永恒地缺場。”
他不在乎名利嗎?不是!他只是更在乎“真實的句子”。他安慰自己道:“別著急。以前你能寫,現在也同樣能寫下去。目前能做的,就是寫出一個真實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寫下來。”但眼下他發現,真實的句子越來越難以尋找,最后他終于只能面對白紙,這比死亡更令他恐懼。
寫出真實的句子,是他一生的緊箍咒。促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也使他一生受盡了折磨。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寫作和體驗人生。驚險刺激的捕魚狩獵以及在歐洲的戰地飛行曾讓他多次受傷,彈傷、燒傷、骨折和大出血折磨著他的身體。肝炎、貧血、糖尿病、高血壓、抑郁癥和老年癡呆,所有疾病都找上了他。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頻繁的電療使海明威異常虛弱,他幾乎無法正常寫作了——這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
此時的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周期性地在極端沮喪和興奮之間游走。他的內心升起一種尖銳的恐懼。1961的國慶日前夕,海明威那天起得很早。頭一天,他還寶貝甜心地和家人道晚安。年輕時候聽到的那句話一直在耳邊回響:我們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他把手槍放進嘴里,扣動了扳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的自殺,好比人們習慣于選擇最好的魚段,切頭去尾一樣自然。他從不追求生命的長度,只追求生命的質量。就像他寫作,從不可惜多余的部分,永遠知道什么最為重要,活在最好的當下,若無力改變,請容許我有尊嚴的離開。
海明威的一生正像他在那篇最著名的散文中寫的:在人生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頭腦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資不如由判斷力所節制著的自制,耐心和規律。他讓我們相信,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他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下面我們看一看他是怎么寫作的?老人與海,一個普通的打魚人故事被寫成長篇小說,且久久盤踞在讀者心中,讓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為之感動。海明威最大的成就是給世人帶來了一種新的文體:冷靜、節制、不拖泥帶水。他的小說像一座冰山,90%的內容隱藏在文字的表象下面。他和詞語較勁了一輩子。這就是說,他用的每個詞都反復斟酌過。
為了更了解世界,擴大視野和作品的內容,海明威一生中到過許多地方,但他不安分的靈魂令這些地方沒有一處能夠讓他久留。從芝加哥到意大利,從巴黎到非洲,從佛羅里達到古巴,抗戰時還到過香港。豐富的足跡使他的作品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品質:既具有所有人眼里的異國景色,在文字上又極盡簡樸。
《太陽照樣升起》出版后,他在文學界成為公雞中的戰斗機。《紐約時報》說這本書“簡潔有力的敘事形式令所有英語作家都自愧不如”。在他的小說里,年輕人的街邊斗毆、宿醉酗酒是一種常態。這些被人們謾罵為“道德敗壞、臟話連篇”的文字,卻頃刻間成為“迷惘一代”的表示。寫出真實的句子,海明威成名了。
這個男人,從來不吝談論他的冰山理論。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因此,老海的小說總是主題極為突出,毫無枝蔓;敘事客觀,不加任何解釋和議論;修辭質樸,不用富麗堂皇的比喻和形容詞;用的多是簡短的潛臺詞和豐滿的人物對話。
他反對作者在行文時做任何評說,主張把一切評判交給讀者,冰山原則,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引起全球作家的震動。他通過無動于衷達到了讓讀者激動,通過不動聲色讓讀者更加著迷,通過不解釋讓讀者自己去思考的效果。
老海把表述權讓給人物。老人與海中,老人一直在自言自語,敘述者幾乎退出不見。語言少到讓我們只聽見夜晚大海的波濤聲以及大魚跳出水面的浪花聲。為了使句子簡短,他發明了奇怪的“站著寫”。
寫作時用一只腳支撐,我們俗稱金雞獨立的站姿。他說這樣可使作品簡潔。起初,他只是站著,但是很快就發現僅僅站著依舊耗時過久,他便果斷開始一只腳站著寫。并且讓肚子保持饑餓狀態,饑餓令他頭腦異常清晰,他在咕隆隆的叫聲中,忘記一切,揮筆如神。即使冬天,也只穿一件薄襯衣,讓自己微微發抖,保持著又冷又餓饑寒交迫的狀態。
第二天,他開始寫作時,先把前一天寫的讀一遍,寫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從那以后,文學界流傳一句話,寫作最難的技巧,是一個作家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刪節。簡潔,追求用最淳樸的句子說出最生動的故事。
下次我們再看看他的生活,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他竟然結了四次婚?
海明威說:任何人的人生,如果如實講述,都如同小說一般。”可有些人的人生是言情小說,有些人的人生是文藝小說,而有些人的人生是恐怖小說。大作家海明威的人生比任何人都要復雜,既是軍事小說又是勵志小說,更是一部關于女人的恐怖小說。
他有過四次婚姻,三個孩子,情人無數,還和好萊塢女星瑪琳·黛德麗保持了長達30年的“柏拉圖”戀情。海明威一生結了四次婚,每次都愛得熱烈純真,用他自己的話說:能感受到大地的震動。每次戀愛,都給作家帶來創作的激情和無比的靈感。
1920年,21歲的海明威在聚會上見到了哈德莉·理查遜,他上前搭訕:“我也許醉得兩眼昏花,但你確實氣質不凡。”哈德莉比他大8歲,剛剛經歷喪母之痛,很快淪陷在他的熱情中。不久,他們結婚了。
婚后,哈德莉得到了一大筆遺產,但為了海明威的發展,兩人去了巴黎。到了巴黎,海明威專職寫作,全靠哈德莉的遺產和妻子教鋼琴的收入來維持生活。
兩人住在嘈雜的鋸木廠樓上,兩居室的套間,沒有熱水,沒有室內盥洗設施,沒有保暖設施,只有一只消毒的便桶,地板上鋪一塊彈簧褥墊做成的床,天冷時只能拿圓領長袖運動衫當內衣穿來御寒。
除了居住環境糟糕,他們還經常忍饑挨餓,就連走路去塞納河畔,都要專門選擇去走“沒有賣水果、蔬菜、葡萄酒的店鋪”的道路。
哈德莉不在乎衣服是否破舊,公寓是否簡陋,甚至為了丈夫放棄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她陪著丈夫遍訪名流,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就連他倔強,無賴的性格也都全盤接受。
后來,海明威有了名氣,他們的分歧也越來越多。第一個分歧是,哈德莉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丈夫的作品,不慎弄丟了海明威的手稿。海明威雖然表面原諒了她,心中卻產生了不滿。第二個分歧是哈德莉懷孕了,海明威不想要孩子,而且醫生告訴哈德莉,她的身體不適合生孩子,但哈德莉堅持要生下孩子。
兒子邦比出生后,哈德莉忙著照顧孩子,海明威開始嫌棄妻子身材臃腫。防火防盜防閨蜜。在老海寫作最忙碌的間隙,居然愛上了妻子的女友鮑莉娜。在哈德莉和海明威的婚姻中,鮑麗娜是個入侵者。她是時尚雜志的編輯,出身高貴,年輕漂亮。
她一開始以朋友的身份跟海明威夫婦來往,稱呼他們為“我的寶貝兒們”,跟他們前往西班牙度假,在哈德莉的眼皮子底下,跟海明威徹夜長談,聊文學聊世界,甚至在大白天夫妻倆午睡時,溜進了海明威的被窩。
三人住在一棟房子里,一同吃飯,一同玩耍,表面歲月靜好,實際各有煎熬:在旅館里,關于我們的一切都是三份:三份早餐盤、三件毛巾質料的睡袍、三件泳衣吊在曬衣繩上。旅館迎著風的碎礫小徑上,三輛單車停在單車架上……”
哈德莉是個保守內向的家庭主婦,鮑麗娜卻是衣著時尚的社交名媛。三個人在一個屋檐下安然相處了一段時間。但是,離婚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
哪想到海明威一旦愛,愛情就宛如洪水猛獸,勢不可擋。誰能想到,當年《太陽照樣升起》的扉頁獻詞里有著怎樣的矛盾與無奈。妻子哈德莉同意和海明威離婚后,海明威出于愧疚和感激,將此書題獻給了已經決定離婚的妻兒,并將此書的收入留給了他們母子。
他的胸膛里流的是熱血。他向往大男子主義、超自然的力量。這顆不安的靈魂,征服一切讓他感到自己的強大。第二次婚姻開始后,鮑莉娜經過兩次剖腹產,對懷孕產生了恐懼。這位優雅富有的女士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害怕再次懷孕。于是,她開始拒絕與丈夫同床共枕。那個時候,她忽略了男人也是動物這一事實。
妻子的這一行為很快就遭到了報復。歷史仿佛惡作劇似的對第二任妻子進行了一模一樣的重演。二婚后第十年,海明威愛上了一個女記者瑪莎,三個人又在一個屋檐下住了很久。這一次,鮑莉娜是妻子。事情同樣以離婚收尾。
遇到瑪莎后,海明威前往西班牙報道內戰,但拒絕妻子鮑莉娜陪同前往。很快,瑪莎前往已被圍困了4個月的馬德里與海明威相見。他們在那里開始秘密同居,直到一枚炸彈落在旅館屋頂上,住客們倉皇撤離時,他們的私情才被曝光。
雖然前兩任妻子都已足夠聰明,但28歲的瑪莎卻是個有雄心的人。瑪莎的基因注定她的生活目標絕不是取悅男性,而這是她與前兩任最本質的區別。沒過多久,瑪莎成為美國鼎鼎大名的左翼周刊《科里爾》的通訊記者。她和海明威一同坐在裝甲車中往返于前線與后方。第二年,海明威在與鮑莉娜正式離婚的3個月后,和瑪莎結婚了。
每天早晨6點半,他便開始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在他埋頭創作的同時,還要讀莎士比亞的劇作,此外還精心研究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法國現代派畫家的作品。莎士比亞的文風使他簡練而深刻,法國畫家的畫使他的故事畫面感突出,莫扎特又使他的文字有音樂的氣息。他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
做海明威的妻子和做他的情人完全不一樣。瑪莎熱衷于奔走在世界熱點地區采訪報道的生活——她傾心于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亂世,她希望自己能書寫這些事件。而海明威已經習慣于與順從的女人一起生活,他適應的是如水般的女人。或許在骨子深處,他認為妻子不該比自己寫得更好。當瑪莎于1944年春天在意大利前線采訪時,勃然大怒的海明威給她發了一封電報,質問道:“你是戰地記者,還是我床上的妻子?”
二戰中,海明威不喜歡瑪莎的女強人姿態,索性跑到歐洲前線和妻子一爭高下。海明威被授予戰地記者勛章,瑪莎卻在現場目擊了諾曼底登陸,戰事報道精彩紛呈。他看到事實和報道后告訴自己:這個女人太強悍了,我該走了。有人說不是瑪莎太強悍,而是海明威的自尊受了傷。
知道《科里爾》周刊只需要一名前線記者,也深知他們認可海明威的名氣,包括《科里爾》在內的任何一家美國雜志都會張開雙臂歡迎他加入。因此,1944年4月,在瑪莎已經為這家雜志供稿7年后,海明威端走了這個職位。就是說,他撬了自己老婆的飯碗。
在海明威到達倫敦幾周后,瑪莎終于也到了。她在醫院找到了海明威,發現他因腦震蕩入院,病房中有一個侍從,床下堆放著香檳和威士忌酒瓶。望著那些酒瓶,瑪莎突然意識到,他倆是極不合適的一對。瑪莎走出了病房,也永遠走出了海明威的生活。
直到今天,她仍以“出色的戰地報道記者瑪莎·蓋爾霍恩”被人們稱道。“戰爭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她曾如是說。
海明威在愛情中活得自然率真不虛偽。不喜歡了就離開,第一任老婆比他大八歲,遇到二任時,鮑莉娜是時髦的年輕女郎。然后,他的年齡越大時,找的老婆越小,最后的妻子瑪麗遇到他時只有十九歲。
瑪莎之后出現了瑪麗。瑪麗可不是瑪莎的妹妹,她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只是名字聽上去近似而已。1946年,海明威遇到最后的妻子瑪麗。第三次見面時,他向瑪麗求婚了。海明威說:“瑪麗,我不認識你,但是我想和你結婚。” 然后,他們一同周游了歐洲,又前往非洲,在兩天之內經歷了兩次飛機失事。沒過多久,海明威在一場森林大火中被燒傷。幾個月后,他在歐洲做了全面的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肝腎破裂、肩膀脫臼、頭顱損傷。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下當年發生的事情。1936年,美國弗羅里達一家酒吧里,一位俄羅斯將軍邀請一位美女跳舞,美女沒有絲毫猶豫就拒絕了。
將軍沒有就此罷休,繼續糾纏。同在這家酒吧的一個美國男人看不下去了,沖上去要和那位將軍玩俄羅斯羅盤。俄羅斯羅盤,就是左輪手槍里只留一粒子彈,兩人輪換對準自己的太陽穴開槍,每次只能射一次,看誰倒霉,這等于是在玩命。有人英雄救美,但美女并不領情。她沖上去說:“法西斯在踐踏西班牙,你們卻在這里比大男子主義。”這話太生猛了,兩個男人呆住了,隨即握手言和。
一個美女為什么能說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話?因為她是戰地記者瑪莎,一個有見識有膽識且不怕事的女子。而沖上去英雄救美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海明威。
在西班牙的一天,城市遭到轟炸。炸彈在酒吧附近爆炸,很多無辜的人被殃及,轟炸機飛遠,瑪莎聽到了孩子的哭聲,不顧一切地跑了出去,將那孩子從那位已經死去的滿身是血的母親懷里抱了出來。海明威看了被這個勇敢的女人深深吸引了,正是這次相遇,他們經歷了愛恨與分離,這份感情困擾了海明威的后半生。
海明威和瑪莎剛結婚時,按理說婚后應該度蜜月的,但瑪莎受科里爾雜志的派遣,要到中國戰地采訪。他說服了海明威,一起去中國。
1941年的中國,正遭受著日本的侵略,局勢緊張,戰火紛飛。但海明威夫婦的到來,受到了國民政府的熱情招待,蔣介石希望美國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宋美齡還送給瑪莎一枚翡翠胸針。離開蔣介石夫婦后,海明威夫婦到戰地尋訪周恩來。周恩來正指揮著戰事,瑪莎被工作中的周恩來吸引了,毫不掩飾對周恩來的欣賞。
周恩來抽空和海明威夫婦交談,精明的周恩來看到了瑪莎佩戴的胸針,瑪莎立刻坦率地告訴了周恩來,是蔣夫人送的。周恩來壓低聲音告訴她,這胸針是一些盲人孩子做的,就在蔣介石自家的工廠制作的。沒有指責的話,但瑪莎聽后還是連忙把胸針取了下來。和周恩來分手后,瑪莎情不自禁對海明威說,周恩來實在太迷人了,他如果要我跟他,我會義無反顧。海明威醋意大發,和瑪莎吵了一架,不過兩個人很快就和好了。
海明威自從中國回來后也不寫書了,要么逗貓,要不整天和他的朋友們在游艇上喝酒,玩戰爭游戲,時不時傳來的槍聲和嬉笑聲讓正在寫作的蓋爾霍恩很是生氣。此時海明威壓根就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位妻子和一般女人不一樣,以前那些女人當他英雄一樣的存在,隨便他怎樣都是硬漢的作風。但瑪莎不是,他們始終是平等的。
而且瑪莎不喜歡無所事事不求上進的男人,她感覺到了海明威的乏味,她不想呆在家里看到他不求上進只是喝酒的摸樣,于是打電話又想去戰地當周刊記者。瑪莎在打電話的時候,海明威的兩只貓在旁邊叫喚,準確地說,是叫春。瑪莎煩透了,掛了電話后,她就把那個兩只貓都給閹了。海明威知道后大發雷霆。
此時的海明威依然流連在酒吧,他認識了了瑪麗,瑪麗非常崇拜海明威,這讓海明威很是得意,他非常享受女人愛慕的眼光,兩人在大雨里邊唱歌邊開車,結果出了車禍。
有人將海明威受傷的消息告訴了瑪莎,瑪莎聽后,一路小跑到了病房,結果看到的卻是打著繃帶的瑪麗,正坐在病床上和周圍的人談笑風生。而海明威,正目不轉睛地看著瑪麗。
瑪莎剛才的擔心,變得非常諷刺,她恨鐵不成鋼地對海明威說,你還是這副死德性。說完就轉身離開。走了幾步,又扭回頭轉來,對一臉懊惱的海明威說,我是來和你談離婚的。說完轉身就走了。海明威哪里受得了這個,也顧不上受不受傷了,直追瑪莎到門口。但他慢了一步,瑪莎閉門不見他。海明威站在瑪莎的門口大喊,你這個賤女人,是我成就了你。話一出口,他就后悔了,畢竟他們認識之前,瑪莎就很優秀,并沒有依靠他的名氣。
在海明威漫長的體力衰退和酗酒生活中,瑪麗一直照顧他,不管他是摔碎她的打字機,還是與另一個19歲的女孩傳出緋聞,瑪麗始終對他不離不棄。
海明威是個有名的愛貓人士,不論在美國還是古巴的家中,都養著一群貓。在寵物地位極高的今天來看并不稀奇,只是海明威有個不好的習慣,據他的妻子和情人描述,他的貓幾乎從不洗澡,散發著難聞的氣味,還老往沙發、餐桌上竄。關鍵是,不管老婆還是情人都說不得,一說海明威就會發火,愛貓愛到這種程度的人恐怕不多。
海明威還長年酗酒。這也造成了他患上肝病、記憶力減退。他年輕時候帥氣逼人,年老后樣貌變化巨大,幾乎看不出年輕時候的影子,酒精害人不淺。歲月這把殺豬刀本來就鋒利無比,再加上酒精的作用,換誰也經不起折騰,不出幾年保準變得面目全非。如果你聽過前面的講座,你一定記得瑪格麗特杜拉斯也是被酒精折磨得面目全非了。
四任妻子,其中三位都是一心一意為了他而存在。然后都遭遇了他的喜新和厭舊。最后一位則面對他的酗酒和瘋狂。只有第三任妻子瑪莎,不為他而活,她是一個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的女人,她至今名存史冊,是歐洲最偉大的戰地記者,她自豪地說,我的一切和海明威沒有任何關系。她是四個女人中唯一主動退出的智慧女人。
后來,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鮑莉娜去世了,她所生的兒子格雷戈里做了變性手術,進了監獄,寫信指責海明威害死了他的母親。
海明威老了以后反思自己,但他想得最多的卻是第一任哈德莉,因為他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不出名的小作家,海明威把第一任妻子作為女主角寫下了《流動的盛宴》:在這本書里,他寫到:“我愛她,我并不愛任何別的女人。我多希望在只愛她一個人的時候就死去。”他打電話告訴哈德莉說自己寫了一本早年在巴黎生活的回憶錄,問她是否還記得當年的往事。哈德利說:“我全都記得。” “書里都是你的痕跡,寫書那段日子,重新活過一次,對我意義非凡,那是我們之間發生過的事情。” 這時,哈德莉已和她的二任丈夫保羅走過了35年的婚姻,聽到海明威這么說,女人哭了。
下面我們聊一下海明威自殺的原因:有人說是親歷戰爭留下了心理陰影。
我們知道,海明威其實是個內心極孤獨的人。戰爭豐富了他的人生,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的心理問題。當年他在戰場上目睹過成堆的尸體,給他的心注入了陰霾,使他早早就有了人生無常的感嘆。但他對戰爭這種人類解決矛盾最極端的方式又非常著迷,雖然充滿血腥與殘酷,他似乎從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融入戰爭中,觀察、描述,以文字的力量聲討戰爭。
另外一種說法是憂郁癥。1960年他就做過多次電療,緩解抑郁癥,但是沒什么效果。抑郁癥哪來的,已經一目了然。這應當是海明威自殺的第二個原因。
最后說一說海明威的家族“魔咒”。早年海明威的父親就是開槍自殺的,他的弟弟和妹妹后來也都死于自殺,連海明威的長孫女也是如此。關于這個“魔咒”,人們說法不一,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有心理問題,再酗酒或者吸毒,情況肯定會惡化。
1961年7月2日,以硬漢形象著稱的海明威,在家中用獵槍結束了自己62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