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生日,我給自己送了一份禮物,保險。
之前自己對保險的態度是,不接受,也不抵觸,但了解也不多。原因有——
1、自己的工作性質,相對有一個比較好的醫療保障。事業單位對在職員工的政策福利,以及讓很多人羨慕的退休待遇,都讓我對自己未來甚至晚年的經濟支撐都比較放心。
2、年輕,保險的效應難以體現。年輕人喜歡著眼于當下,愿意把錢消費在吃穿用上,眼睛看得見,手摸得到,消費效應立即體現;相對較健康的身體狀況,就醫頻次少,花費小,在自己單位的醫療保險就能輕松搞定。
3、觀念。中國人習慣生了病去醫院就醫,卻沒有長遠的憂患意識。一到老年,就醫配藥,長期處在和藥物抗爭的階段,也不足為奇,卻從沒意識過,年輕時防患于未然,鍛煉、體檢,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能最后把大把的存款都花費在年老的就醫上。
回憶一下,這一段時間,自己咳幾下,就會被周圍人嚇倒;嚴重些一不小心發熱,恐怕就要把自己隔離,都不敢和周圍的人接觸,胡思亂想地要為自己立遺囑了。即使肺炎沒有真切發生在自己身上,也要為各種物資、經濟而擔憂,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要活下去可能都成為了某些人的難題。
我記得最近三期洋涇浜radio關于疫情的節目,完完全全把自己的恐懼暴露在其中,意外會伴隨明天如期而至。所以打破這些“誤區”,買一份保險,在2020疫情發生的非常時期下,顯得尤其珍貴。
那么在當下,疫情還沒走遠,我們因為這一場戰役,也獲得了一些感悟。
1、適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種類不同的保險屬性不同,合適自己的才最重要。根據我的需求,是在發生重大疾病時有所保障,并且我對未來社會政策,也存在一定擔憂,即事業單位未必是“鐵飯碗”,或者當我擁有更多選擇機會之后離開體制內,那么如果若干年后我的穩定保障不一定會存在。目前我有能力負擔適合自己的保險,可以選擇。
2、保險不是盈利工具
自己對數字及經濟不是那么敏感,我也并不想從保險中獲利,去實現保險的理財功能。但誰都無法預知風險,擁有控制風險的能力,因此去選擇保險,是給自己和家庭一份保障,一份安全感。
3、憂患意識的增強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不知生命的脆弱,病毒從來不認人,有所防備總比兩手空空要來的穩妥。看這場疫情,國與國不同處理方式;假如時光可以倒流,當初李醫生的一句話,可以喚起同行的重視,衛生系統有人在行動,而不是被冠以“散布謠言”的標簽,那么……
和自己的生命打賭,和人生賽跑,與生命線等長的那份保金,幻想一下,年老時捧著這筆錢,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一想到這些,突然覺得生命又特別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