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人觀影推薦指數,以下維度可供參考(滿分5星,為0.5分)
面巾指數:★★★☆
爆米花度:★★★★
記得去年三月初,金先生興沖沖地給我推薦說,今晚咱們看一部好電影。還說高曉松預言它一定會拿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當晚,我們第一次看了這部《三塊廣告牌》,其實它的英文片名全譯是《密蘇里州埃賓鎮外的三塊廣告牌》。單這個片名,就跟吸引我。三,是個哲學性的數字,我一直這么認為。
第一遍看過,就能深深喜歡了。因為整體氛圍是文藝的,文學的,同時又有酷爽和暢快。加上編劇馬丁麥克唐納的戲劇功力,永遠讓人看得到開頭,猜不出然后。觀影體驗印象很深,畫面更是開闊,色彩和節奏,音樂和臺詞,簡直句句是文藝青年心尖兒的花兒!但是總成本,據說才1500萬美元。
后來我又在獨處時,看了兩遍。收獲就是,在情節和故事外,捕捉到許多之前被忽視的信息和語言。對《三廣》的喜愛,又加深許多,對劇組影人,又多了感激和敬重。
簡單講,是一部披著追兇和犯罪外衣的自我覺醒故事片。影片中三個主要人物,都在一件件戲劇性的事件里慢慢覺醒,甚至小鎮上的民眾,也因三個主人公的故事而慢慢覺醒。
先大概說說劇情(少量劇透,絕不影響觀影體驗):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埃賓鎮的虛構小鎮。一位中年母親,被失去女兒的痛苦折磨著,她跟丈夫離了婚,現在只有一個在讀高中的兒子跟她相依為命。女兒是在七個月前,一個下午被奸殺后燒死的。作案手段殘忍之至,母親心中被仇恨填滿,面部表情幾乎猙獰。她路過鎮外的三塊廢舊廣告牌時,頓生主意,決定租下來用“大字報”控訴警察局長威洛比的不作為,讓全鎮的人都看到,她的女兒被害后7個月了,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小鎮上的民眾,在此之前同情母親。可豎起廣告牌后,民眾就開始同情警察局長,因為警察局長查出胰腺癌晚期,已經沒有幾個月生命了。當然,仍有一部分有色人種堅決支持母親。警察局長病情惡化,最終自殺,警員Dixon痛苦異常,恨意全都轉移到廣告牌和母親身上。
就此,小型復仇再度展開,Dixon先找茬拘捕母親的同事,又把廣告公司業務員暴揍一頓,被警局開除。母親一氣之下,放火燒了警察局,Dixon被燒傷,母親的兒子在學校受大家謾罵……一連串的泄憤,一連串的迷失,不禁讓人想到中國武俠小說里,長老們常說的“冤冤相報何時了”。不過,警察局長自殺前留的三封信,扭轉了故事的走向,結尾也自然而然地留出一條寬寬的路,讓我們一同思考,一同覺醒。
現在說說,電影本身優秀的地方。
導演巧妙地將故事的發展,在影片中的轉換了三次視角。三個主要人物,依次以主觀立場來看待事件。分別經歷了自己的覺醒。音樂和幾首經典的民謠,在影片中起到了極強的情感帶入和催化作用,可以單獨欣賞。
開場的鏡頭,在迷霧中漸漸顯現出三塊廢舊廣告牌,殘缺的版面上,留著僅有的幾個單詞:of your life,chance。這幾個詞的半命題,由觀影者各自想想吧……
母親由科恩嫂扮演,還獲得最佳女主,表演功力本身就是看點。從頭至尾,她沒有一絲笑容,全世界都虧欠她一般,她渾身長滿了利刺,行走在埃賓鎮上。出場就是一頭亂發,再出場,則是象征工薪的頭巾和藍色工裝服,怒懟一切就是她生活的底色。可有趣的是,她看到窗臺上一只仰面的小甲蟲,卻溫溫柔柔地幫它翻了個身;她獨自在廣告牌下,一只小鹿突然出現,她與小鹿的那段獨白,是我唯一落淚的情節。所以,嘆服導演的高明,他對人性的理解。
這一身藍色工裝服在劇中只有一兩個鏡頭,換成了暖色的外套和暖色的睡衣。分別是她讀著警長的信的時候,以及一個早上醒來,坐在床邊低頭用粉色毛絨拖鞋跟自己對話的時候。我深信,她內心柔軟,愛著女兒,愛著兒子,甚至愛著他人。但女兒是跟她吵架后離開家出事的,真要怨起來,罪過的源頭是她自己才對。可她恐懼直面對自己的恨,這種恨意才開始尋求附著,野蠻滋長。
當得知警察局長臨死還為她墊交的廣告牌租金后,這種恨意轉到警員Dixon和全警察局,但最后,恨意寄生的主體一個個變化和消失,她才發現,她恨的是自己……
警長威洛比由伍迪哈里森扮演,在鎮上名望不錯。可由于得了癌癥,又遇上科恩嫂這種抗爭型怒懟脾氣的受害者,他用心辦案,但不的線索,深感無力。他也是普通人,但在普通人的立場,他盡力不辱自己的使命,對家庭,對下屬,對案件受害者家屬,他周到地盡了自己最后一分力。勇敢地選擇離開。
警員Dixon,是山姆洛克威爾飾演,還因此獲得最佳男配。從文學的角度看,這個小人物是容易描寫,而不容易表演的。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典型的媽寶男。兩人養著的寵物是一只小烏龜,英語成績差,險些考不上,遇事沒頭腦,拿著警員的身份對黑人呵斥,可鎮上民眾,根本沒人真正尊重他。
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被警察局長的信突然點撥,他讀著信,感受著警長的關懷和信任,特別是讀到:“你會成為一個好警察的時候”,大火破窗而來,他逃出前,竟然搶救了安吉拉(受害者)的卷宗檔案。那一刻,他真正浴火重生。觀眾看到一個被警局開除的Dixon,開始做出了一系列真正的警察該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廣告業務員、二手車主、母親的前夫、兒子、前夫的小情人等其他小角色,影片塑造得也非常立體。因為受到片長的限制,主角篇幅的限制。但馬丁巧妙地借助精心的場景和道具,完美做到了。比如警員手中的漫畫,廣告業務員手里的書《好人難尋》;比如一杯橙汁。
劇中三個主要人物在單獨對話時,馬丁選擇鐵鏈秋千。母親坐在秋千上,警長坐在秋千上,警員坐在秋千上,他們對話時,秋千的鐵鏈堅實而冰冷,直到最后一幕,鐵鏈融化在鏡頭里,只剩遠處的山林和草地……
那一刻,我看到束縛他們的仇恨之鏈,終于熔解。他們的心,開始經由那條少有人走的公路,去向一片開闊之地!(那條路,就是覺醒之路,廣告業務員說,那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一年也沒幾個人能看到。正如現實中,鎮上一年也沒有幾個人能覺醒……)
饒恕,不是我留下委屈,給別人以恩典,而是使我自己得著恩典,走向開闊之地。
? ? ? ? ? ? ? ? ? ? ? ? ? ?——黑瑪亞
2019年5月15日? ? 第八期? ? 金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