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寫作的時候都是感覺毫無靈感,只能在自己讀過的書中尋找一些可以敘述的事情表達出來,照辦原文加上自己的觀點,以及一丁點的思考,就成了自己的文章。
實際上根本就讀不明白,對于書中表達的思想也沒有理解透徹,這樣就寫不出有價值的文章來,在讀《奇特的一生》時感覺到自己的閱讀速度很慢,而且對于文中的內容很難理解。
這也是因為文化的差別所引起的,畢竟這是一位歪果仁,里面描寫了關于俄羅斯的文化,有這個國家的內涵,但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生活背景,所以理解就存在困難。
假如這是一本金庸的小說,比如《射雕英雄傳》,我們就可以理解歷史背景,宋元時期,郭靜黃蓉收襄陽,《倚天屠龍記》是元末明初發生的事情。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對于文章的理解就變得容易了。
閱讀國外名著的時候,會接觸到我們文化之外的文化思想,像是莎士比亞,歌德,等文學家,哲學家,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但是對于他們的思想我是沒有絲毫概念的。
所以要徹底理解一本書,需要做的事情是比閱讀一本書需要的時間久很多很多,一本書是立體的,如果只是讀完這本書了解個大概,就只能是一個平面,實際上書像是一棵樹,我們閱讀的也許只是一個樹的輪廓。
樹的枝葉,樹干,樹根,成長經歷及環境都是一個未知數,你只是知道這里有一棵樹,它長成了這個樣子,你并不知道它經歷了什么,有多少風雨,斷了多少樹干,長了多少歲月。
我們知道這棵樹的名字,大體的樣貌品種,但是也僅限于此,每當想到這里,總是陷入一種惆悵之中,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要在一生中做點事情是有多難,想到這種難度,以及要花費的時間精力,就已經讓我發怵了。
像王陽明的心學,如果要了解這種哲學思想,是不是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的哲學,這樣也許需要閱讀一下《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下中國哲學的演變。
這樣還需要了解一下王陽明的生平事跡,他都經歷過什么,他的社會關系交友狀況,工作經歷,生命中的重大轉折點如龍場悟道,是不是需要重點研究一下,或者去貴州龍場切身體驗一下?
至少讀一下《傳習錄》吧,市面上講述王陽明心學的書籍,適當買一些回來看看,心學在當代的傳承是怎樣的,海外傳承情況。
為何日本的東鄉平八郎要掛個牌子一生俯首拜陽明,西鄉隆盛是如何踐行這種哲學的,稻盛和夫取得了這樣的成就和心學又有什么關系。
千絲萬縷的關系,根本不可能完全的了解,即便做出了選擇,選擇了一個方向,可能也需要一生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情,這是一件想想就容易放棄的事情。
道阻且長,有多少人愿意投身到這一生的奮斗之中呢,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要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