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在寫作《成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去刻意歸納什么結(jié)構(gòu)。用馮唐自己的話說就是,跟《論語》一樣,沒頭沒尾,從任何一頁都可以讀起,在任何一頁都可以停下。乍一看沒有一以貫之的線索,但這本書千言萬語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怎樣把事做成。曾國藩成事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三個方面:管理自己、管理團隊、管理事情。馮唐也在采訪中說,這三個問題其實跟麥肯錫的分類方式是相通的。接下來,我就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來為你解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面,管理自己,這是成事的前提和基礎(chǔ)。用馮唐的話說,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說怎么做一個好人。我們來看看曾國藩怎么說。
關(guān)于管理自己,曾國藩認為關(guān)鍵在于確立志向。他是這么說的:“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guī),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者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意思是說,世上的人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守規(guī)矩的人,他們永遠安于現(xiàn)狀,最后碌碌無為。另一類是開辟道路的人,他們永遠不走尋常路,這樣才有望與眾不同。守規(guī)矩的人雖然難免平凡,但可以一生安穩(wěn)。開辟道路的人雖然可能脫穎而出,但注定一生顛簸。
如果要成事,選擇做一個好人,要怎么做?曾國藩給出了答案。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想管理好自己,需要克服兩種毛病, 一種叫作“驕”,驕傲的驕。另一種叫作“惰”,懶惰的惰。驕傲的毛病,一般出現(xiàn)在那些有才華的人身上。他們自視甚高,看不起那些庸碌之輩,結(jié)果跌入驕兵必敗的陷阱。懶惰的毛病,在普通人身上特別常見。他們漸漸沾染了油膩的風氣,早上睡不醒,晚上不肯睡,說好了要工作,卻成天玩手機。一時心血來潮,定了個學(xué)習(xí)計劃,沒多久就忘在腦后。從此隨波逐流,甘于平庸。
針對“驕”和“惰”這兩種毛病,曾國藩開出了兩個字的藥方,一個字是“敬”,尊敬的敬。另一個字是“恒”,恒心的恒。曾國藩唯恐人們聽不懂,還苦口婆心做出了解釋。他說所謂的“敬”,就是在待人接物上去掉主觀上的差別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馮唐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xué),他舉了個協(xié)和的例子,他說,協(xié)和的那些老教授們總是強調(diào),病人都是人,不分高低貴賤,都要一視同仁。病也不分大小,小病也可能發(fā)展成大病,對所有的病都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去對待。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敬”。
那什么是“恒”呢?曾國藩對于恒還有一種更具體的說法,叫作“耐煩”,就是能夠忍耐那些讓人煩心的瑣事,扎扎實實把事情做好。曾國藩在一封信里提到,如果遇上了棘手的事情,就請在“耐煩”這兩個字上下功夫吧。想要成事,就要做事。做事哪有不煩的,既然要做事,就要耐煩。耐煩聽上去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人類這種生物實在是太容易不耐煩了。那該怎么辦呢?曾國藩給出了特別實用的辦法:要想治懶病,先得堅持早起。一個人只要喜歡賴床睡懶覺,懶病就治不好。要是能堅持天天早起,聽得見清晨的鳥叫,吃一頓豐盛的早餐,懶病就會得到質(zhì)的改善。還有一個實用的技能,叫作“列清單”,給自己買個本子,每天早上列出當天要干的三件事,晚上上床睡覺之前檢查,至少把第一件干完。長此以往,也有利于治療懶惰,提高自己的執(zhí)行力。
治好了驕傲和懶惰這兩種毛病,一個人要想管理好自己,還需要面臨一個挑戰(zhàn),就是放下對于得失的執(zhí)著。曾國藩還用了莊子的一句名言,來解釋執(zhí)著于得失可能造成的危害。他說,生而為人,仿佛進了賭場。一言一行,都是在下賭注。賭注越大,心理負擔就越重。你要是用瓦片下注,心里很輕松。要是用玉石來下注,就會害怕。要是用黃金下注,就會心慌意亂。越是想贏怕輸,就越會手忙腳亂,寢食難安。很多聰明能干的人,都過不了這個坎。就算是諸葛亮,也因為執(zhí)著于得失,經(jīng)常放不開手腳。邁過了這個坎,那就是劉邦、曹操、朱元璋的境界。可是,要放下得失,把黃金看成瓦片,又談何容易,到底應(yīng)該怎樣做呢?
曾國藩久經(jīng)沙場,對于得失當然有很深的體會。畢竟在戰(zhàn)場上的得失,事關(guān)無數(shù)人的性命。那么如何放下得失呢?曾國藩的觀點很簡單,也很殘酷,那就是要意識到,一個人的成功,大部分是源于運氣。一命二運三風水,命運是第一位的。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馮唐也說,做事的成敗,和太多的因素相關(guān),能被人知道的比例很小,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要不是鬧太平天國,曾國藩這輩子大概也就是一個三品官。
老天最大,作為凡人,別瞎猜,別多想,別糾結(jié)。明白了這個道理,可以有效減少對于得失的執(zhí)著,因為成敗得失本來就不完全在自己手里。不過,如果因為這樣就放棄努力,那么取得成功的概率就真的降為0,此生注定平庸。一個人要想成事,就要主動自我完善,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和上天對賭,而不是躺在天命上面束手就擒。這樣,我們偶爾也能和天命博上一把,勝天半子。就這樣連續(xù)博到生命盡頭,天命不會總是贏,我們也不會總是敗。
戰(zhàn)勝了得失心,一個人要想管理好自己,守護好自己的志向,還需要突破一層魔障,那就是對名聲的執(zhí)迷。畢竟有了名聲,就有經(jīng)濟利益。出名要趁早,大家都著急。一個人追求名聲,并不是壞事,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但是過分地執(zhí)迷于名聲,可能會耽誤成事。曾國藩就說,一個人要想成事,一定不能貪圖別人都知道自己。要是想出名想瘋了,成天就是走穴混圈子,見誰都要遞上名片,那還有什么心思去學(xué)習(xí)和做事呢?
道理都懂,那要怎么做呢?曾國藩說,首先要意識到,成事的人往往不能被人理解,成大事的人往往不能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一個成大事的人,剛開始干事的時候,老百姓一般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干。誰都能理解的事,那肯定不是大事。所以,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孤獨的,孤獨是成事者的必修課。一個成事者,要認識到世事無常,名聲只是過眼云煙,人會被名壓死,會被其他人嫉妒死,還會被找到名不副實的地方嘲笑死。干大事的人要揣摩那些不因時間和空間而改變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道”。道代表著永恒的終極真理,在中國文化中,道一直都是讀書人的終極追求。今天的人想要成事,也需要破除對于名聲的執(zhí)念,做一個得道之人。
以上就是曾國藩關(guān)于管理自己的言論,具體說來就是治療驕傲和懶惰,破除對于得失和名聲的執(zhí)迷。
第二部分
管理好了自己,還需要再組建自己的團隊,發(fā)揮眾人的力量,才能一起把事情做成。曾國藩可以說是管理團隊的高手,他從無到有,建立了湘軍,又率領(lǐng)這支軍隊平定了太平天國。近代中國有許多名人,包括李鴻章、袁世凱和蔣介石這樣的人物,都曾經(jīng)借鑒過曾國藩關(guān)于團隊管理的經(jīng)驗。下面我就帶你看看,曾國藩關(guān)于團隊管理,有哪些言論,曾經(jīng)擔任多家國企高管的馮唐,對此又有哪些精彩點評。
馮唐說,管理團隊,在麥肯錫的話語體系里,其實就是說怎么做一個好的管理者。管理者也得自己提要求,不睡懶覺,不撒謊。
曾國藩管理團隊,首先就要為團隊確立一個目標,搞清楚團隊究竟為了什么目標而存在?不同類型的團隊當然有不同的目標,但曾國藩在這里強調(diào)了一點,不論怎樣的團隊,都不能把物質(zhì)利益作為大目標,因為這樣格調(diào)太低。團隊看到錢多,就會舍生忘死,一旦沒錢了,就作鳥獸散,這樣的團隊怎么可能長久呢?那么,團隊應(yīng)該樹立怎樣的目標呢?曾國藩認為,要重視那些更為高遠的東西,比如偉大的理想,以及做事的機會。具體說來,就是四個字:“與人為善”。
請注意,這四個字的含義和今天大不一樣。“與人為善”這個詞最早出自《孟子》,是和大家一起做好事,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曾國藩進一步細化了與人為善的方法論,他說,所謂與人為善,就是把團隊放在一切的出發(fā)點上,把自己放空。不要總是幻想,說“我認為應(yīng)該如何如何”,也不要總是斷言,說這件事“必須如何如何”,更不要固步自封,說“過去一直如何如何”,總之就是不要總想著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把自己放在最高處。相反,領(lǐng)導(dǎo)者在為團隊確立目標的階段,應(yīng)該主動朝下看,總結(jié)團隊成員們都認可的價值,把它提煉成整個團隊的目標,再用這個目標去教育團隊,把它變成整個團隊認可的遠景和方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成事的同時,也成就別人。這一點很難,管理者應(yīng)該學(xué)的就是這個。只有這樣,團隊才能在遇到危機的時刻,團結(jié)一心,安然度過。
樹立了目標以后,那要怎樣不斷吸引他人前來加入團隊呢?曾國藩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有心得。他說啊,領(lǐng)導(dǎo)者千萬不能自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你要是真的無所不能,那還需要別人來幫你嗎?又有誰會來幫你呢?領(lǐng)導(dǎo)者首先應(yīng)該承認自己沒什么本事,才需要用人,才能讓他人為自己所用。這是曾國藩到了晚期的感悟,早期的他并不是這樣。剛剛組建湘軍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本事最大,事必躬親。到了人生的后半場,他領(lǐng)悟到,帶一個大團隊,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主動讓出功勞,包攬過錯,自己成事,也讓別人成事。這是領(lǐng)導(dǎo)一個團隊的根本心法。
那要選擇怎樣的人來加入團隊呢?曾國藩認為,對待人才,不能貪多求全,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只要有些可取之處,這人就可以用。不過,選人還是得有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兩句話:“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有操守,就是做人有底線。無官氣,就是為人實在,不會擺架子,打哈哈。多條理,就是想問題有思路,做事情有章法。少大言,就是說話靠譜,不會胡侃亂噴。曾國藩特別看重“少大言”這點,他還說過,選人要選那些為人質(zhì)樸踏實的,那些簡歷異常豐富的,經(jīng)歷異常花哨的,整天蹦各種生僻詞匯的,滿嘴都是各路人名的,千萬不能要,讓他們愛待在哪就待在哪。有了質(zhì)樸的本質(zhì),再培養(yǎng)出其他技能,就可能獨當一面。
馮唐對于這些觀點又從現(xiàn)代管理學(xué)的角度做出了解釋。他說,現(xiàn)代管理學(xué)講究四個環(huán)節(jié):選擇人才,教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下人才。在選人階段,質(zhì)樸的本質(zhì)比具體的技能更重要。當然,領(lǐng)導(dǎo)者有時也會看走眼,畢竟老實和尚不一定老實,貌似忠厚的人其實心里雞賊得很。曾國藩認為,要想考驗人才,關(guān)鍵看他在關(guān)鍵節(jié)點上的表現(xiàn),也就是緊急關(guān)頭,危難之際。遇上這種時候,那些雞賊的人會撒謊,會逃跑,剩下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本性質(zhì)樸之人,是一輩子的好伙伴,千萬要珍惜。
說完了選人,我們再來看看,應(yīng)該怎樣帶人。曾國藩說,帶團隊其實沒有什么太多技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團隊擁有綿綿不盡的心氣兒。所謂心氣兒,就是勝不驕,敗不餒,永遠不可抑制地跳動著一顆要爭取更大勝利的好勝心。如果一些事情讓團隊沒了心氣兒,接下來的結(jié)果就是兵敗如山倒。那要怎樣保持團隊的心氣兒呢?曾國藩沒有細說,馮唐結(jié)合自身的管理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了這么幾條經(jīng)驗。
第一,帶團隊的人要擁有魅力和手腕,讓團隊有時候盲目相信他。第二,要選擇那些本性樂觀、好勝的人來加入團隊。第三,要制定長期戰(zhàn)略,保證團隊上下都被這個長期的愿景所鼓舞。第四,團隊還要永遠有一個有誘惑力,同時又有可能實現(xiàn)的近期目標,越是大勢惡劣,越是需要這樣的目標。第五,要永遠讓團隊有事做,哪怕看不出明確的短期效果。有仗打的時候打仗,沒仗打的時候備戰(zhàn)。
做到這五點,團隊就可以保持心氣兒,就更有把握打勝仗。
團隊保住了心氣兒,領(lǐng)導(dǎo)者還要注意,帶團隊千萬不能懶惰,一懶生百病,比如團隊紀律松懈,管理不嚴格,做事遲鈍,缺乏戰(zhàn)斗力。所以,領(lǐng)導(dǎo)人必須要求自己和整個團隊,做到早起,用早起去開始一天的工作。接著,還必須要求自己和團隊做到準時,什么交通不好,都不是借口。為什么我能提前半個小時,你卻偏要遲到半個小時?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時間的,不能嚴守時間承諾的人,絕對不是能幫你成事的人,要從你的人生中趕緊刪除。
第三部分
前面我已經(jīng)為你講述了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團隊,下面我再帶你來看看最后一個要點:如何管理事情?
曾國藩是一個喜歡總結(jié)的人,對于管理事情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根本原則,就一個字,叫作“明”。曾國藩說,“明”是做事的第一要義。如果排除了命運之類的不確定因素,那“明”就是頭等重要的要素。那究竟什么是“明”呢?曾國藩又做出了具體解釋,“明”包括高明和精明。
所謂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觀,能跳出具體事物、具體人物、具體時代,看到不變的規(guī)律、問題的核心、處理的原則。掌握了這種高明的境界,就能看見山河的遼闊、人心的頑固、世界的底色,做人做事也就能漸漸歸于平實。而所謂精明,曾國藩一語道破了它的本質(zhì):精明是指做事的精密度很高,能夠通過調(diào)查研究,獲得足夠詳盡的信息,然后多方推理,反復(fù)論證,得出符合邏輯的結(jié)論,不拍腦袋,不想當然,事事求真、求精、求準。于是,做事也就漸漸實在,人也漸漸變得精明。這看似笨拙,其實是做事唯一的捷徑。
曾國藩不但善于總結(jié),還喜歡提供能夠?qū)嵅俚姆椒ㄕ摗jP(guān)于管理事情,他的方法論是八字箴言,特別簡單,特別深刻,如果參透了,特別好用。這八個字叫“大處著眼,小處下手”。大處著眼,就是看到事情的全局,小處下手,就是把事情分解到細節(jié),一點一點地做好。
大處和小處之別,來自南宋儒學(xué)兩大宗師陸九淵和朱熹的爭論。陸九淵曾經(jīng)和朱熹在鵝湖這個地方進行了一次辯論,這就是所謂的“鵝湖之會”。辯論的主題,是人應(yīng)該如何進行自我提升。陸九淵的觀點是“立乎其大”,就是從全局入手,站在高處,居高臨下地打。朱熹的觀點是“銖積寸累”,就是慢慢來,不要急,一點點積累,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其實,看待事情,做好事情,無非就是這兩種路徑。曾國藩融合了陸九淵和朱熹的觀點,形成了“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的方法論。
馮唐特別喜歡曾國藩的這八個字,他甚至表示,曾國藩說了那么多話,如果你只想記一句,那就記這八個字;如果你只想?yún)⒁痪洌且簿蛥⑦@八個字就足夠了,因為這是做事的不二法門。對于管理者來說,做事情,做項目,要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做管理者,要時刻看到全局,掌控全局。要想進階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者,還要看到自己的局之外那更大的局,也就是整個產(chǎn)業(yè)的走向,整個社會的動態(tài)。哪里是風口,哪里是陷阱,哪里是未來,這都需要“大處著眼”。看懂了全局,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還需要注意,事情終究是一件件做的,局面終究是一點點突破的,這些都是“小處”,要扎扎實實做好。
當然,不可否認,大處著眼需要更多的天賦,年輕人往往做不到。“小處下手”卻不需要太多天賦,只要彎下腰去,埋頭苦干,時間長了,自然就會了。等掌握了“小處下手”之后,再練抬頭看路,大處著眼,效果也很好。
曾國藩自己就是一個缺乏天賦的人。有這么一個故事,說曾國藩的家里曾經(jīng)進過賊,賊就藏在曾國藩書房的房梁上,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了,再下來偷東西。誰知曾國藩當時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一直念一直背,怎么都背不會。后來,就連房梁上的賊都會背了,曾國藩還在一遍又一遍地背,就是不肯睡覺。那個賊氣急敗壞地從房梁上跳下來,對曾國藩說:“你這般笨,還讀什么書啊!”說完揚長而去。這可能是個段子,但曾國藩缺乏天賦是公認的。他留下的詩文水平都一般,缺乏靈性。他在帶兵打仗的早期,也經(jīng)常失敗,遇上石達開這樣的軍事天才,就被逼得幾乎要自殺。曾國藩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從小處著手,結(jié)硬寨,打呆仗。軍隊上陣總是先挖壕溝,在壕溝里堅守,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硬生生把進攻戰(zhàn)打成了防御戰(zhàn)。曾國藩的湘軍就是用這種笨辦法,最后消滅了太平天國。直到他的后半生,他身上才顯示出“大處著眼”的氣象,倡議向西方學(xué)習(xí),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xué)生,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拓者。可見,如果缺乏天賦,做不到從大處著眼,那就索性苦練小處下手的本領(lǐng),最后也是殊途同歸的。曾國藩自己就是最好的范例。
總之,曾國藩管理事情的方法,就是以“明”字為綱領(lǐng),既要高明,又要精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一個人若能按照這一法門,耐得住辛苦和麻煩,不斷自我磨煉,終究能在人生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總結(jié)
這本書就為你講到這里。在結(jié)束今天的講述之前,我想和你分享曾國藩的一句話:“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意思是說,世上的名利都是浮云,一時享受,轉(zhuǎn)瞬即逝。真正的享受,是內(nèi)心的從容和豁達。
馮唐是這么理解這句話的,他說成功不一定是人生的意義,人生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過程。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樁一件地把它做成、做好。做事之余,也不要忘了那些成事之外的小快樂,春雨連綿,閉門讀書,或是叫上二三好友,分享一瓶好酒。這些點點滴滴,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好的,最后我來為你總結(jié)一下今天的知識點。
曾國藩的成事之道可以歸結(jié)為三個方面:管理自己,管理團隊,管理事情。
管理自己,首先是要克服驕傲和懶惰的毛病。克服驕傲主要靠“敬”的精神,就是去除分別心,對所有人和事一視同仁。克服懶惰主要靠“恒”的精神,就是忍耐那些讓人煩心的瑣事,扎扎實實把事做好,比如堅持早起。管理自己還需要破除對得失和名聲的執(zhí)著。看淡得失,就要承認命運的作用,看淡名聲,就要跳出那些短暫的浮名,致力于揣摩不因時間和空間而改變的終極真理,也就是所謂的“道”。
管理團隊,首先是要與人為善,把團隊成員普遍認可的價值作為目標,再用這個目標去感染團隊。其次是管理者要放空自己,承認自己沒什么本事,才能吸引人才來加入團隊。再次是選人要以心地質(zhì)樸為上,具體技能可以后面再教。最后是在帶團隊的時候,要保持住團隊的心氣兒,也就是不斷挑戰(zhàn)新高度的好勝心,同時領(lǐng)導(dǎo)者絕不能縱容團隊的懶惰,一懶生百病。
管理事情,核心原則是一個字:“明”,也就是高明加精明。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觀,精明就是做事講精密度。具體來說,應(yīng)該“大處著眼,小處下手”,把握好全局,同時扎扎實實把小事做好。大處著眼需要天賦,如果暫時不具備,可以先苦練小處下手的功夫,再慢慢培育大處著眼的本事,最后也是殊途共歸的。
今天這本書,會在不少方面給現(xiàn)代人以啟示。不過我們也要注意,曾國藩的思想,畢竟來源于農(nóng)業(yè)社會。一個現(xiàn)代的管理者所能掌握的資源,可能遠遠超過曾國藩,所能動用的技術(shù),也絕非曾國藩可比。所以曾國藩的某些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能夠套用,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曾國藩說,人是第一位的,世界上除了人,其他都是靠不住的,但在現(xiàn)在的某些投資機構(gòu)看來,具體的“事”可能比人更重要。比如著名的紅杉資本,他們有一個投資理念,叫作“投賽道”,就是相比于團隊,更看重創(chuàng)業(yè)的方向。也確實有一些公司,他們不缺人才,資金也很充足,最后卻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方向,只能折戟沉沙。你看,“事”在這里就比“人”起到了更大作用。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忽視平臺和風口的價值。類似這樣的問題,是我們在吸取前人經(jīng)驗的時候,不得不加以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