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月份圖書館做“春季遷徙鳥類”小展柜時看到的書,一時興起就借了回家,卻發現并不是自然類科普圖書熟悉的味道,反而更像是一本傳記。細想起來,不習慣這樣的風格大概是因為書本并非以動物為中心,而是人物,雖然標題叫做《鴿子》,大部分內容更像是圍繞鴿子展開的那些熱愛賽鴿的人們,從他們入手、以他們結尾。
應該說作者努力平衡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書中的份量,在14章節中,有滿滿的兩章非常純粹地介紹了鴿子的一些生理、生態和進化的內容,也在開頭章節中細致地從古埃及開始介紹起鴿子這一物種是如何被馴化、被崇敬、被利用最后被嫌棄的。“Rats with wings”是全書我印象最深刻的短語,可以說這本書也是在圍繞它在不斷地拓展主題,介紹了不同類別的人對待鴿子的態度。鴿子并非是單一純粹的一個概念,除了泛濫北美各大城市里的“流浪鴿”(類似于流浪貓狗的生存狀態),還有野生的鴿子、賽鴿、信鴿、肉鴿、和繁育來作為展示的鴿子品種。不同種類,有著極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野生的Rock Dove是家鴿的先祖,它們順從、溫和、易于被馴化,所以從古埃及開始,它們就和人類社會有著親密的關系。這種關系一直維持到一戰,它們甚至是戰爭的功臣受到了歐洲皇室的表彰。然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盡管它依舊是一些地方郵局的圖騰(比如墨西哥),鴿子作為信使的角色漸漸不再被人們需要了。這些被拋棄的鴿子成了城市里的“流民”,才有了令不少居民嫌惡的“流浪鴿”。要說真的如同老鼠傳播疾病嗎?在成書之時倒也不至于,作者甚至為它們的清潔衛生辯解了一番,可放到近幾年禽流感令人憂心沖沖的時期,對城市鴿子傳播疾病的擔憂也并不過分了。
而野生鴿子本身的生存狀態也并不樂觀,棲息地破壞大概是野生動物保護里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也實實在在的是這一物種野外種群最大的威脅。而這一種類的近親——旅鴿,短短百年時間里因人為捕殺導致滅絕這一前車之鑒,也意味著這一類鳥的脆弱。
書中絕大多數筆墨花在了賽鴿身上,賽鴿的愛好者是一個在西方社會逐漸衰落的群體,卻在中國漸漸壯大(書中說的,雖然我沒感受到)。這群愛好者們用他們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狂熱地呵護著自己養的鴿群,對鴿子食物的配比、每日放飛鍛煉的時長、參加比賽時的運輸時間都有著事無巨細的研究。他們不少是因為兒時的際遇喜歡上了這一種鳥,還有些是在成年后低谷時將其作為精神寄托進入了這個領域,不論起因如何,他們的愛都是熱烈的,大量金錢投入和鄰居的威脅都無法阻止他們的這份愛,有些人也因此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專家。還有人因為對鴿子習性的了解,設立了動物保護組織和公司,呼吁政府和企業選擇更為溫和的方式驅趕那些住在了不該住的地方(如:辦公大樓的入口處)的鳥兒。不少研究表明,要驅逐這些鴿子,最好的方法并非趕盡殺絕,而是不投喂。歐洲國家甚至出臺了規定,例如在英國倫敦的一些城市公園,給鴿子為食會面臨50英鎊以上的罰款,這樣的舉措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
鴿子一直也是人們的食材,原本它們還能和雞肉一決高下,但在肉雞養殖批量化、價格低廉化之后,鴿子肉失去了競爭力,成為了小眾里的熱門。作者在亞利桑那州采訪了一名飼養肉鴿的農場主,參觀了肉鴿飼養屠宰生產線。雖然作者努力克制了他的個人情緒,卻依然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心理上對這一血淋淋過程的反感。尤其是在寫到農場主其實也是喜愛鴿子的這點,總覺得帶了些諷刺的意味。
而就我個人來說,那些通過人工選擇留下來的奇形怪狀的觀賞鴿子品種,才是最無法接受的存在。就像折耳貓會受到軟骨病病痛的折磨一樣,很多觀賞鴿子也不得不忍受基因變異帶來的種種問題。因為蓬松的羽毛阻擋視野導致視力下降,并不是最糟糕的,有些鴿子經過特殊培育導致喙太小而無法正常進食,這樣的生存狀態有些難以想象。人們為了私欲,讓另一個生命忍受終其一生的痛苦,這比作為食物飼養更加難以接受。
在上述幾種鴿子之外,還有一種鴿子是狩獵用的,它們可能是賽鴿、信鴿里的老弱病殘者,也可能是街頭的流浪鴿,在美國一些鴿子狩獵合法的州,它們隨時會面臨生命的危險。鴿子愛好者們憎恨那些狩獵者,而狩獵者又在捍衛自己合法狩獵的權利,兩方的爭執已持續數十年。隨著人們越來越無法接受血腥的狩獵,以及動物保護的興起,愛好者們在未來的勝算會稍稍大一些吧。
這是一本紐約人視角下的鴿子和鴿子愛好者們,英國因為歷史親緣也著了些筆墨,不過中國竟然占了些許段落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在西方社會衰落的文化卻在東方獲得了新的活力,和許多其他產業一樣,歐洲的一些賽鴿繁育公司已經將營銷重點放到了這個東方國度,至于未來會是什么樣,大概需要一本中國版的《鴿子》來講講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