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擁有過一個女孩
抑或說她曾擁有我
她帶我參觀了她的房間
那不就是一片美好的挪威森林
……
醒來的時候 我獨自一人
鳥兒早已飛走
我就點了火
這可不是美好的挪威森林
甲殼蟲樂隊在60年代唱的《Norwegian Wood》這首歌曲,給村上春樹帶來了靈感,那是一種微妙的、朦朧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樹以《挪威的森林》為書名,寫下了這一本青春戀愛小說。
文學邂逅了音樂,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這本小說的基調如歌曲那般,帶著北歐森林般陰冷的氣息,以干凈獨特的語言、細膩的細節描述、無法言說的落寞、悄然融入的荒涼,講述著都市年輕一代。
他們深刻的青春時光,是一首關于孤獨、迷失、自我放逐、自我救贖的追憶曲。
因為青春,所以迷茫;不想孤獨,但無人知曉你的內心,唯有孤獨;何為愛情何為性欲,二者是否是并存的?迷失在森林里,或任其迷失,或尋得出口,如此循環。
作者以倒敘的手法,來講述這個關于青春的故事。主人公渡邊乘坐在客機上,飛機一著陸,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在空氣中飄揚,刺激著渡邊的身心,陷入了回憶……
一、孤獨的沼澤
青春里,一道明媚的憂傷掠過心頭,我們都不喜歡孤單,但都逃脫不了走上孤單的道路。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世間,都是孤獨的存在,而渡邊的身上尤為明顯,他那化不開的、濃濃的孤獨感。
渡邊的孤獨感滲透骨子深處,喜歡獨來獨往,少言寡語,獨自旅行。
室友敢死隊送了他一只螢火蟲,待深夜寂靜之時,他爬上了樓頂天臺,一邊靜靜觀察著螢火蟲的發光,一邊回憶對螢火蟲印象。文中寫道:
螢火蟲消失之后,那光的軌跡仍久久地印在我的腦際。那微弱淺淡的光點,仿佛迷失了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螢火蟲何嘗不是渡邊的另一種真實寫照?迷失在青春的沼澤里,對生活的態度,對愛情、友情的界限,以及周邊的人,他迷茫彷徨,無人能懂,唯有與孤獨相伴。我們不喜歡孤獨,但孤獨已成為活著的常態。文中寫道:
“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我說。
對渡邊而言,與其拼命合群,掙脫孤獨,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會因對他人抱以美好愿望的落空而惆悵。
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輕一代,如同浮萍般,疏離群體,孤獨地飄蕩在汪洋當中,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與人接觸的欲望,孤獨成為了習慣,而木月、直子兩人一直處于近乎于與外界隔絕的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再也無法融入現實生活,最終皆以死亡逃離現實世界。
二、愛情與性欲
因愛而性,還是因性而愛,如果在所有的愛情面前,一切都如這般簡單,那該多好!可惜事與愿違。
直子與木月是青梅竹馬,彼此始終深愛著對方,可是,卻無法感受床笫之歡,這讓直子深深苦惱。文中寫道:
本來我那么愛木月,又沒有把處女貞操什么的放在心上。只要他喜歡我,我什么都心甘情愿地滿足他??删褪遣恍小?/blockquote>木月死了,轉眼高中畢業了,渡邊考取了東京一所私立大學。在東京與直子不期而遇過后,保持著固定的聯系,兩人刻意逃避關于木月的一切事情,但這個坎是兩人心中始終跨不過去的心結。似乎只要在一起,兩人就會莫名陷入悲傷中。兩人之間的相處極少言,唯有漫無目的的步行。
直子愛的人是木月,可是,肉體卻違背其意愿,直到木月死后,她二十歲的生日時,她把初夜給了渡邊,她沒有愛過渡邊,可是,身體卻渴望著渡邊,那晚過后她消失了,后來回信說道去了療養院。
兩人之間不明的關系,那么熟悉那么陌生。渡邊和直子的關系是友情,但似乎已超越了友情,其實,渡邊也模糊了友情和愛情的界限,只是內心堅定地認為有份責任,堅信那是愛。
渡邊的生活如同涓涓河流,那般簡單平淡,無半點波瀾,可是,他卻單方面深陷對直子的愛情里,想著兩人在一起,重新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直子沒有愛過他。
綠子,一個性格鮮明、活潑的女孩,她的出現使渡邊的生活多了一絲色彩。
我們都渴望能尋得相愛的另一半,綠子出現了,但是渡邊卻深感對直子懷有愛意、責任,而回避綠子的愛,可是,愛情已在他的心里發芽生根了。文中寫道:
我渴求她,她也渴求我,我們已經在相愛了。……我是愛綠子的,這點恐怕更早些時候就已了然于心,只不過自己長期回避做出結論而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蛟S渡邊對直子只是一種習慣,以前三人行時如此,現在兩人時同樣如此,把習慣當成了愛,并化為一份責任放置心底,久而久而,也分不清了,直到真愛的力量,使他跟隨而去。文中寫道:
我愛過直子,如今仍同樣愛她。但我同綠子之間存在的東西帶著某種決定性,在她面前我感到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并且恍惚覺得自己勢必隨波逐流,被迅速沖往遙遠的前方。青春年華遇上了愛情,多么微妙而美好的感覺,可是,我們一直都分不清何為愛情,一個人的心里裝著另一個人,守著那顆心,綠子只求在渡邊的身邊,渡邊只求與直子開始新的生活,直子則是籠罩在她姐姐的死亡,木月的死亡之中,無法跨出陰影,無法開始正常的生活。
三、死亡
青春本該是年少無憂的時光,可是,死亡的氣息卻籠罩在身旁。對于木月、初美、直子的死亡,渡邊一次次迷失,一次次穿過陰暗的森林,尋得光的方向,成長大多如此。
以前總以為,要么生要么死,從此陰陽隔絕,直到木月的死亡,才讓渡邊意識到,死亡是一件深刻的事情,而活著正是走向死的過程,同時包含著死,這便是一個人的一生。文中寫道: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初美給人純真之感,她是渡邊年少的憧憬,她的死,讓渡邊深感純真被毀滅了。初美和永澤分手后,嫁給了他人,婚后割腕自殺。雖然說初美的死與永澤沒有直接關系,可是,之前永澤的種種跡象,讓渡邊覺得他是導致初美死亡的推手。如此之人,再深交也是無意義了。文中寫道:
信上說:“由于初美的死,某種東西消失了,這委實是令人不勝悲哀的難受的事,甚至對我(永澤)來說?!蔽?渡邊)把這封信撕得粉碎,此后再未給他寫信。直子的死讓渡邊意識到,原來悲傷是無法避免的,無論你懂得多少哲理,深知生老病死乃世間常事,可是,當熟悉的人死去的那一刻,理智早已不在了,悲傷、悲哀涌上心頭,揮之不去,心痛不已。文中寫道:
直子已不在這個世上,已經化為一抔灰燼。直子死了,渡邊再次迷失了方向,他選擇開始一個人的旅行,一個小鎮接著一個小鎮,不問地址不問盡頭,住廉價旅店或淪落街頭,任由風吹雨打,可是到頭來才發現,一切都是徒然的,情緒依舊低沉,打擊依舊不減,死去的人已經回不來,活著的人依舊活著。以前的三個人,現在只剩下了自己。
渡邊和玲子的重逢,兩人敞開心扉談心、互相鼓勵,尋得生活的真諦,讓創痛暫且擱一邊,如今最重要的則是尋求幸福。告別了玲子,他給綠子打了電話。文中寫道:
整個世界除了她別無他求。想見她想同她說話,兩人一切從頭開始。所有的痛苦、創傷已經成為了過去,與其深陷過去無法釋懷,不如就讓一切從頭開始吧!給自己一個機會,與綠子一起譜寫幸福的篇章。
曾經出現在渡邊生命中的那些人,木月、直子、綠子、永澤、初美……那些曾在記憶里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慢慢模糊了,遠去了,心頭念念不忘的是當時的所聞所感。
成長就是如此,同孤獨抗爭,同苦難抗爭,落寞也好,痛苦也罷,依舊繼續活著。成長何嘗不是青春的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