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一世,英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國王。作為一國之主,她必須像個男人一樣統治;作為一位王室女人,她又必須完成女性的生育任務,來確保王權的繼承。
她是怎樣帶領英格蘭和愛爾蘭走向黃金時代的呢?
受人擺布的童年
在十四世紀的英格蘭和愛爾蘭也有一段重男輕女的黑暗時期,都鐸王朝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尤為嚴重。
為了能生下一個合法的兒子,他逼迫自己的原配妻子西班牙公主凱瑟琳和自己離婚。由于當時天主教不允許離婚,他和羅馬教會決裂,興師動眾地迎娶了凱瑟琳的侍女——安妮.柏林。
這段婚姻讓亨利焦頭爛額,和西班牙決裂、和羅馬教會決裂、和英格蘭愛爾蘭許許多多天主教信徒決裂。
只為了能娶承諾給他生兒子的安妮。
他把前妻凱瑟琳囚禁在一個破落的莊園,廢掉了自己的長女瑪麗.都鐸的公主之位,讓她淪為私生女。
他還殘忍地不讓這對可憐的母女見面,全然不顧和凱瑟琳二十多年的夫妻感情,和女兒瑪麗的父女之情。
他和安妮結婚沒多久,安妮就生下了他們第一個女兒——伊麗莎白.都鐸。
剛開始,亨利很喜歡這個女兒,出生沒多久就給了她王位繼承權,但喜歡歸喜歡,伊麗莎白始終只是個女兒。
亨利想要的是一個兒子,安妮又流產了兩次,懷過一個男孩,卻是個死胎,始終無法生出一個健康的男孩,加上珍.西蒙的出現。
亨利對安妮徹底失去了興趣。
在伊麗莎白三歲的時候,亨利下令抓捕安妮,把她關進了倫敦塔(用來關押高等重罪犯人)。沒過多久安妮就以通奸罪被砍頭,亨利宣布自己和安妮的婚姻無效。
這意味著伊麗莎白成為了一個私生女,和異母姐姐瑪麗一樣失去了公主的頭銜。
這場轟動一時“灰姑娘變成王后”的婚姻僅僅過了三年,就以“灰姑娘”被砍頭而終結。
真正的受害者只有活著的伊麗莎白。
三歲的伊麗莎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不能住在普萊斯提亞宮,要搬到鄉下的莊園去?
不明白自己的教師為什么要離開自己?
不明白為什么大家不再稱呼她為伊麗莎白公主,而是伊麗莎白小姐?
可她只能任由人們擺布。
她見不到父親,母親也去世了,只能在鄉下學習,她的興趣愛好是讀書、寫詩歌和散文。伊麗莎白小時候就精通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
她很喜歡寫散文和詩歌,雖然難得見到父親一面,伊麗莎白常把著自己寫的散文和詩歌當作禮物送給父親亨利和繼母凱瑟琳(第六任妻子)。在亨利眼中,除了兒子是親人,其他人都是可有可無的,但有這么一個聰明好學的女兒還是很值得驕傲的,伊麗莎白終于博得了父親的歡心。
1544年,亨利良心發現,重新將兩個女兒立為王儲,王位繼承順位成了:兒子愛德華.都鐸,然后是女兒瑪麗,最后是伊麗莎白。
1546年12月,亨利八世崩逝,一直守在他床前的只有他心愛的兒子和第六位王后凱瑟琳。
直到三天后,伊麗莎白才知道父親去世的消息,抱住弟弟失聲痛哭。
九歲的弟弟愛德華繼位,即愛德華六世。
父親的去世對伊麗莎白的生活并沒有特別大的改變,她和繼母凱瑟琳住在一起,凱瑟琳對瑪麗和伊麗莎白都不錯。
愛德華才九歲,父母都去世了,只能依靠兩個舅舅——愛德華.西蒙和托馬斯.西蒙。
作為大舅舅,愛德華擁有英格蘭和愛爾蘭最大的權力,幾乎成了隱形的君王,這讓托馬斯很不開心。
同樣都是國王的舅舅,能力又不比哥哥差,憑什么待遇差這么多?
他想要奪權,最好的方法就是娶兩位王儲繼承人瑪麗和伊麗莎白其中之一。
可惜議會不同意,托馬斯退而求其次,娶了瑪莉、伊麗莎白和愛德華的繼母,亨利唯一的遺孀凱瑟琳。
而伊麗莎白和繼母凱瑟琳住在一起。
托馬斯當時四十多歲,相貌英俊,極富情趣,他的愛意很快感染了這位結過四次婚的凱瑟琳,他們很快墜入了愛河,兩人宣布結婚。
托馬斯的目標根本不是這個漸漸老去的凱瑟琳,而是和凱瑟琳住在一起的伊麗莎白。
托馬斯成了伊麗莎白的繼父,名正言順的陪伴當時只有14歲的伊麗莎白玩耍打鬧,在凱瑟琳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父親的行為。
其實這種表面上的陪伴更充滿攻擊性,是男性的挑逗和勾引。
托馬斯有一次用刀把伊麗莎白的罩裙割得一條條的,凱瑟琳還覺得他只是在陪伊麗莎白玩。
托馬斯越來越明目張膽,甚至肆無忌憚地進出伊麗莎白的臥室,當凱瑟琳懷孕之后,托馬斯更是目中無人地對伊麗莎白拉拉小手,親親臉蛋。
再遲鈍的妻子也察覺出丈夫的異樣,凱瑟琳把伊麗莎白送回到鄉下的故居,托馬斯的計劃再次落空。
他鬧惱羞成怒,這世界真是不公平,同樣是西蒙家的兒子,國王的舅舅,哥哥就一呼百應,自己一無所有,好不容易前王后,想順手把這對母女都拿下,還是不成功。
他再也等不下去了,恨不得立刻得到更大的權力,托馬斯帶著自己的佩劍走進了國王的臥室,想靠武力威脅,但當場被人拿下。
托馬斯以叛國罪被關進了倫敦塔,被砍頭,他的案子還遠沒有結束。
他的繼女伊麗莎白可是王儲,伊麗莎白有沒有參與其中呢?
官員專門來詢問了伊麗莎白,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伊麗莎白策劃刺殺自己的弟弟,但是閑言閑語卻不可避免。
“聽說伊麗莎白和她的繼父有一腿。”
“兩個人都睡在一起了。”
“伊麗莎白已經懷孕了!”
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女孩被這樣誤會,伊麗莎白不去反駁那些話,因為沒有用。
她拉直頭發,不化妝,不戴珠寶,素面朝天,面對別人的質疑。
經過這次差點把她送到倫敦塔的事,她開始理解男女感情對自己來說非常危險的。
只要伊麗莎白還當王儲一天,會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感情或者婚姻來得到她的權力,她還不算長的人生已經充滿了擺布和利用,她下定決心不再做任何人的傀儡。
兩位瑪麗女王,她一生的對手
“血腥瑪麗”,姐妹搏殺
伊麗莎白和她姐姐瑪麗.都鐸同樣是母親失寵、同樣不被父親疼愛、同樣從上層王位繼承人淪落到下層貴族又被立為繼承人,兩個人有著大起大落的人生,應該相互憐惜,相互扶持。
可她們不但性格不合,甚至是都蓄勢待發想一招要了對方的命。
1553年,年僅十五歲的愛德華六世崩逝,雖然他臨終前取消了姐姐瑪麗的繼承權,瑪麗還是發動了政變奪取王位,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瑪麗上臺以后嫁給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童年時代的不幸一夕彌補。
瑪麗一上臺面對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政治、宗教、社會,還有她和妹妹伊麗莎白的關系。
瑪麗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父親、弟弟一直在英格蘭和愛爾蘭進行宗教改革,推行新教。
瑪麗的執政意味著天主教又重新獲得了國王的支持,她不僅僅是支持這么簡單,她固執地要把所有的異教徒除之而后快。
三百多新教激進分子被活活燒死。
伊麗莎白信奉新教,雖然瑪麗不會燒死妹妹,她卻逼迫妹妹去做彌撒,重新信仰天主教。
伊麗莎白先是當耳邊風,瑪麗當然不會善罷甘休,她正式下令伊麗莎白去做彌撒。
伊麗莎白無可奈何跪在她面前,請求姐姐不要干涉自己的信仰,瑪麗都沒有理她。
第二天伊麗莎白隨隨便便穿了件衣服就去做彌撒,她大叫著肚子疼,用有些幼稚的小伎倆來和姐姐做對抗。
姐妹二人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1553年,新教徒再也無法忍受瑪麗的暴政,決定推翻她,擁立伊麗莎白,起義的隊伍打到了倫敦最終被鎮壓。
伊麗莎白當時收到了起義軍首領的信,她沒有回復,原因很簡單,她提供不了任何幫助給起義軍。
如果起義軍贏了,自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輸了,自己也沒有任何把柄留下。
當然伊麗莎白從心底希望起義軍順利推翻姐姐,王室斗爭從來都是充滿血腥的,姐姐不死,死的會是自己。
獲勝的瑪麗也沒有客氣,把伊麗莎白送進了倫敦塔。
伊麗莎白非常害怕,進了倫敦塔活著出來的人寥寥無幾,她寫信懇求姐姐放自己條生路。她不想被砍掉頭顱,一刀插進腹部,用力剖開,尸體被分成四塊。
瑪麗沒有理會妹妹唯一的希望——那封信。
如果不是證據不足,她一定會殺了伊麗莎白。
兩個月后伊麗莎白無罪釋放,離開了倫敦塔,后來瑪麗懷孕了,伊麗莎白被赦免進宮陪伴將生孩子的姐姐。
瑪麗的懷孕不過是場鬧劇,兩次都是假性妊娠。
1558年,瑪麗最終決定讓她唯一的血親,伊麗莎白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同年11月,執政三年的瑪麗一世崩逝。
伊麗莎白人生中第一個大敵死了,自己也順利登上了王位。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根扎在心頭的刺
這位瑪麗,全名瑪麗.斯圖亞特,她的祖母格麗特.都鐸是亨利八世的親姐姐,所以這位瑪麗是伊麗莎白的表侄女。
一出生就被立為蘇格蘭女王,成年后嫁給了法國國王。
她又為什么會成為伊麗莎白的“眼中釘”呢?
由于她和伊麗莎白的血緣關系,她有資格繼承伊麗莎白英格蘭和愛爾蘭王位。
她信奉天主教,受到蘇格蘭、英格蘭和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擁戴。
她和伊麗莎白不和,不承認伊麗莎白的國王地位。
瑪麗當政時,蘇格蘭發生暴動,伊麗莎白幾次寫信給瑪麗,警惕暴動,公開支持瑪麗作為蘇格蘭女王,都沒有挽救瑪麗的錯誤。
她的統治被推翻,兩次反撲都以失敗告終。
無奈之下瑪麗逃到了英格蘭,伊麗莎白決定將她囚禁。
國外的親戚一下子成了國內的定時炸彈。
瑪麗到了英格蘭之后,立刻成了英格蘭的天主教徒們擁戴對象,這位瑪麗女王既丟掉了王位,也失去了自由,她的兒子在蘇格蘭繼位國王。
她打起了英格蘭的主意,她認為自己才是英格蘭和愛爾蘭合法繼承人,而伊麗莎白只是一個私生女。
她開始頻繁地做小動作,不止一次向法國求尋求幫助。
不停寫信給英格蘭內外的天主教狂熱分子,試圖再次掀起天主教反對伊麗莎的熱潮。
在英格蘭面對強大西班牙進攻的時候,瑪麗準備一鼓作氣來個里應外合。
瑪麗的支持者偷偷寫信給瑪麗,準備暗殺伊麗莎白,瑪麗接到這封信后欣喜萬分,立刻替他們做好了所有的規劃。
在刺殺成功之后瑪麗會從被關押的地方逃離,和他們會合,給他們應得的榮譽。
事情很快敗露,準備刺殺伊麗莎白的六個人全部被抓,瑪麗的信也成了指控瑪麗最有力的證據。
瑪麗被關進了倫敦塔。
她不接受任何指控,因為她堅持自己是蘇格蘭女王,英格蘭和愛爾蘭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沒有人能有資格審判她。
在證據面前,她所有的堅持都是蒼白無力的,她被判叛國罪。
伊麗莎白不想殺瑪麗,不是不想她死,而是不想由自己下令殺塔瑪麗。
她的表侄女、曾經的女王、天主教徒。
不殺她,她永遠也不會消停下來,殺了她會不會激起民憤?
進退兩難。
最后議會還是決定殺瑪麗。
那天被囚禁了十八年的瑪麗穿著紅色的殉教服,一脖子被砍了三刀才砍下來,劊子手想把她的頭抓起來,只抓住了假發,瑪麗白發蒼蒼的腦袋已經面目全非。
瑪麗漂泊的一生終于得到了解脫,伊麗莎白也拔去了心頭刺。
童貞女王的兩段情史
大概因為是童年的感情經歷,大概因為看到父親一次又一次殺了自己的妻子,伊麗莎白在登上王位之后拒絕結婚。
“你們想要的是一位君王,為什么還要求君王結婚呢?我希望我的墓碑上寫著‘她出生時擁有童貞,死時也有'。”伊麗莎白如是說。
其實她不結婚更多是出于政治的考慮,一旦結婚,她的另一半就會擁有英格蘭和愛爾蘭國王的頭銜,完全可以公開攝政。
如果她找一個國外的人結婚,那么別國就有機會操縱英格蘭和愛爾蘭的政局。
如果她找一個信仰新教的人結婚,會激化國內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
如果她找一個信仰天主教的人結婚,國王是天主教徒,怎能在本國的推行宗教改革?
所以她選擇任何人結婚都是錯的,唯有一生不嫁。
那么她,她愛過嗎?
愛過。
她的第一位愛人——羅伯特.達德利
羅伯特也曾受到過瑪麗一世的迫害,被關進倫敦塔,他的獄友正是伊麗莎白,兩個死里逃生的人,特別惺惺相惜,伊麗莎白登上王位,立刻提升了羅伯特。
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伊麗莎白常出入他的臥室,兩個人聊天能聊到天亮,伊麗莎白幾乎一刻也離不開他。
但羅伯特不能娶伊麗莎白。
他已經結婚了。
羅伯特夫妻兩人一直分居,羅伯特的妻子似乎成了他和伊麗莎白之間最大的絆腳石。
1560年的一天撲在羅伯特的家中,仆人們發現獨自一人在家里的女主人死在臺階下,羅伯特立刻成了嫌疑犯,雖然最終被判無罪,可他的名聲一落千丈。
伊麗莎白對這件事卻毫不在意,繼續和羅伯特出雙入對。不久,伊麗莎白患上了天花,大家以為她來日無多,她首先選定了羅伯特為護國公。
雖然伊麗莎白對羅伯特是有真情實意的,可面對政治利益時,伊麗莎白可以犧牲任何人,包括羅伯特。
當時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還未婚,伊麗莎白想利用自己長輩的身份為瑪麗找一個新郎,這個新郎必須百分之百聽從伊麗莎白的命令。
沒有人比羅伯特更合適當這個新郎。
伊麗莎白三番兩次要促成這樁婚事,可惜瑪麗心有所屬,只能不了了之。
羅伯特當了伊麗莎白二十多年的寵臣,兩個人的感情從沒有出現過問題,羅伯特并不是專一的人,也明白伊麗莎白不會嫁給自己,在妻子死后他有過不少情婦。
1578年更是秘密地結婚,伊麗莎白知道以后雖然生氣,卻沒有想過要離開她。
1588年羅伯特去世,女王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許多天緬懷這個陪伴了幾乎一生的男人,他們攜手走過這么多年,雖然沒結婚,可在伊麗莎白心中,羅伯特是她唯一的“丈夫”。
安茹公爵
伊麗莎白并不是沒有想過結婚,但每次有合適的人選都不了了之,一直到她四十五歲那年,西班牙已經入侵法國,英格蘭也岌岌可危,伊麗莎白決定和法國聯手。
那時法國國王的第三子安茹公爵亨利.亞歷山大負責接洽英格蘭,對抗西班牙。
安茹公爵想要的絕不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或是一場戰斗的勝利,他想要一個王位,在法國他很難繼承王位,如果他娶了伊麗莎白,自己就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
那年他二十四歲,伊麗莎白四十五歲。
安茹公爵沒有急著出使英格蘭,而是給伊麗莎白寫信,不是那種外交辭令的信,而是熱情洋溢的情書。
“尊敬的女王陛下,我愿意做您唯一的忠誠的奴仆。”
安茹公爵特有法國式熱情、溫柔和浪漫,居然打動了連面都沒有見過的伊麗莎白。
幾天后安茹公爵來到英格蘭,他依然不知疲倦地給伊麗莎白寫信,極富情趣、極富挑逗的情書牢牢的抓住了四十五歲女王的心。
伊麗莎白開始認真的考慮和他結婚的可能性,她直接是向議會提出。
居然得到了反對的意見。
這是伊麗莎白萬萬沒想到的,自從她登上王位,議會一直想要給她物色一位丈夫,催了又催,比現在逼婚的父母還催得緊,這次她想嫁了,議會卻反對。
議會反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女王不結婚的好處更多。
伊麗莎白已經執政二十多年了,她明白議會的意思,面對王國的利益,個人感情是微不足道的。
她給了安茹公爵不少錢,幫助他對抗西班牙,沒過多久,安茹公爵又回到了女王面前(錢花完了)。
再次向女王求婚,伊麗莎白居然同意了,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她實在太需要丈夫的愛、陪伴和關懷,僅僅過了一天她又反悔了,作為一個女人,她渴望能和安茹公爵結為夫妻,作為君王不行。
她再次給了安茹公爵許多錢,讓他離開。
為了國家她一生未婚,伊麗莎白也從未后悔過。
“榮光女王”帶領英格蘭和愛爾蘭走向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是都鐸王朝唯一一位沒有為自己建造過宮殿的人,不是因為她節儉,而是不需要,她和她的大臣都太有錢了,大臣們一開心就會造個莊園送給伊麗莎白。當時的英格蘭和愛爾蘭得多有錢?
伊麗莎白執政時非常重視商業,注重開發出口貿易,打通了英國向非洲的貿易(就是奴隸貿易)。
她面對著一個她父親和姐姐都頭痛的問題:宗教。
瑪麗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她的態度非常強硬,導致暴動。
伊麗莎白學聰明了,她支持新教也不禁止天主教,天主教對政權最大的威脅是羅馬教廷過多干預國家的內政。
比如亨利八世當時想要離婚,教會都不允許。
伊麗莎白的政策是如果只是一種信仰,怎樣都可以;如果要干預甚至顛覆她的統治,那必須殺。
她用剛柔并濟的方法進行宗教改革,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伊麗莎白兩次面對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的進攻,面對無敵戰艦的威脅,伊麗莎白的軍隊把他們打得元氣大傷,也打開了英國貿易的渠道。
伊麗莎白年輕時代非常喜歡詩歌,也注重培養文學家,最出名的就是莎士比亞,“伊麗莎白時代”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光輝的一頁。
“我向你們保證,沒有人比我更愛自己的子民,在我眼里即使是最珍貴的寶物都沒有你們的愛來得更重要。”這是伊麗莎白人生中最后的公開演說。
她的一生也都在履行這個諾言。
1603年,七十歲的伊麗莎白走到人生的終點,近半個世紀的執政讓一個不起眼的英格蘭和愛爾蘭成為歐洲人人忌憚的大國。
她打敗了強敵、改革了宗教、打開了商路、譜寫了文學史上最亮麗的一頁。
由于沒有孩子,他傳位給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士,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得到了統一,開啟了英國歷史上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