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太渴望表達自己,每天的話語中充斥過多的解釋、辯駁,太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于是,在語言中迷失了自己,或許我們不會記得辯解的內容,但是會記得那些不好的情緒,由于爭論帶來的緊張、焦慮和煩躁,于是,情緒便又一次主導了我們,使我們淪為它的奴隸。
大抵是沒有人希望談話是不歡而散的。生命賦予人類之語言是讓人們便于溝通的,但總是有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懂得如何好好講話。
交流之前,要先做到仔細觀察環境、事件以及對方的情緒,所謂“察言觀色”正是如此,小孩子的這項本領是最強的,最能看懂成年人的臉色,以及此時此景對他是否有利,然后做出相應的行為,真是情商高手呀!成年人也許由于過多的掩飾和夾雜了復雜的情緒,暗自猜測的時候居多,所以交流起來很多假象在里面,便讓關系顯得撲朔迷離了罷。
最近我常常觀察小孩子,發現下意識的辯解和反駁貌似是人類的一種天性。一般來說,當人們聽到別人在評論他的時候,都會產生逆反心理。然而小朋友不完全是這樣,掩飾情緒、否認對方像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結果,對于一個并沒有研習過成人交流世界技巧的小朋友來說,應該是天性使然。
于是,我在想,人類的智商稍微恒定,情商這種東西卻可以是后天習得,學習和修煉情商的過程也許就是和人類基因里的自私、懶惰做抗爭,或者換種積極正向的語言來講,這是在優化我們的思維結構,真正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我們不喜歡聽到批評的語言,結果就是產生逆反心理,其實有時候反駁是一種對對方的認同,你能理解嗎?你越下意識排斥的,其實是不接納自我的一部分,這部分自我通過他人語言和行為呈現出來,而你用反駁的方式不接納它。在交談的人中,彼此都是對方的鏡子,贊同和反駁都是認同的形式而已。
有時候的反駁是怕別人不認同自己,但是我們會喜歡去評論他人,這種感覺就像是把對方貶低到無以倫比的地步,然后就覺得可以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與慌張了,越展示自己的無所不能,其實越能體現出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單從這一點來看,有誰愿意去承認自己的靈魂如此粗鄙?在全能自戀的人類心中,自己就是一個完美的神,打破它,好痛苦。
呵呵,其實這也是人類基因里自帶的部分,與其對抗不如接納這些不完美。言語的暴力,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比如我有時候沒有耐心、對待妞妞情緒失控的時候,都覺得自己面目可憎。我們總是期待世界可以溫柔地對待我們,卻不曾想我們應該怎樣溫柔地回饋世界。想做到擁有心底的溫柔和寧靜,我想,真的可以先從不辯解和不評論的人生開始吧,最近看到一句話,特別有感觸,放在末尾,與君共勉。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希那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