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zé)自負(fù)。
友人打電話過來,問我去觀音山怎么走?有些什么景點?我一一回答了,最后,他問道:“去了一趟觀音山,感覺咋樣呢?”
咋樣?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觀音山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我是去年四月出差東莞時順道去過一次的,到現(xiàn)在卻印像深刻。記得去之前,也有幾個朋友向我簡單介紹觀音山的我些景點,有說好玩的,也有說不好玩的。其實,不管怎樣,作為嶺南最大的一座佛教名山,既然有機會來到東莞,又相隔咫尺,當(dāng)然是要去看看的,不是為它的景色如何,而是為了那種集生態(tài)觀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藝術(shù)魅力。
于是,約了東莞的一個友人一起去了。
這就是觀音山。遠(yuǎn)遠(yuǎn)的可以望見高高的山頂上那樽觀音圣像在煙云中縹縹渺渺若隱若現(xiàn),山腳有座城樓,飛檐翹角,氣勢恢宏;城樓背后青山靜立,白云悠悠;門前游人如織,車輛如流。山不是很高,城樓也不是很大,但這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與倒錯,因此也有了游觀與冥想的價值。客觀的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的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能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
沿山道盤旋而上,不時有一輛電瓶車從身邊經(jīng)過,車上的人們笑意融融地和路人打著飛吻,分享著他們的快樂與喜悅。我和友人不愿坐車,也不愿走那些平緩的山道,見梯走梯,遇坡爬坡,看到枯葉滿地的羊腸小道,就沿著那彎彎曲曲的山路扯著野草,拉著樹枝攀沿而上,雖爬得滿臉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卻有著一種無比的興奮與開心。其實,現(xiàn)代的精致是沒有詩意的,真正的詩意在歷久不變的原始生態(tài)中,就像現(xiàn)在徒步爬山,雖汗流浹背卻體驗了那種放逐自然、暢快淋漓的感覺。待爬上了慈云閣,經(jīng)過了妙印軒,參觀了孔雀園,翻越了仙宮嶺時,兩人都已滿臉通紅,汗?jié)褚陆蟆U驹诶舷蓭r廣場邊緣,看著遠(yuǎn)方那迷茫的市景和蒼茫的群山,吹著那清涼的山風(fēng),心中有種說不出的舒暢,剛才爬山時的那種狼狽樣也隨著清風(fēng)遠(yuǎn)遠(yuǎn)地飄向那天邊。
“怎么樣?感覺還不錯吧?”友人問我道,白皙的膚色在陽光的照下紅撲撲的,發(fā)尖上的汗滴也閃爍著光芒。
“嗯嗯,挺不錯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他老人家十個字就寫完了。”我擦擦臉上的汗水,笑道。
友人也笑笑,一張燦爛的笑臉洋溢著陽光與朝氣,靠著欄桿,望著遠(yuǎn)方的云影和山腳奮力攀登的游人,緩緩說道:“其實,有時覺得爬山就是在找尋一種登高遠(yuǎn)眺、放眼晴巒的感覺,再體驗一下沿途的艱幸與興奮并存的那種快樂罷了!即使沿途的風(fēng)景不盡人意,但這種興奮與開心卻是在別的玩樂里找不到的,這就是爬山的樂趣吧!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其實,人的一生在物資上可能很難富有,但如果在精神上能達到一個清靜平和與豁達,過得快樂,過得開心,也是一種幸福了!”
我點點頭,友人的話讓也引起了我的共鳴。
幸福是什么?有的人以豐厚的物資生活來衡量;有的人以無限的權(quán)勢在握來謀劃;有的人以絢爛的名氣正紅來打造;而有的人卻以淡泊名利來獲取一種精神上的灑脫。其實,不管是輝煌也好,還是淡泊也罷,幸福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當(dāng)你對這個世界抱有一種美好的心愿時,外面的一切風(fēng)雨坎坷、燦爛輝煌于自己都只是一種生活的饋贈,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了。
一個小時后,我們穿越了那六百多個石階的菩提徑,登上山頂,來到了觀音廣場。
山頂風(fēng)大,汗?jié)竦囊律酪粫壕捅簧斤L(fēng)給吹干了。站在廣場邊緣,遠(yuǎn)遠(yuǎn)的可以眺望樟木頭全鎮(zhèn)的市景。而半山腰的感恩湖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一種奇異的光波。片片云彩飄過,那些樓臺山影也忽明忽暗的變幻著或深或淺的色調(diào),給人以明朗又蒼茫的感覺。觀音廣場則是塔爐香煙裊裊,游人笑語喧揚。火紅的香燭,金黃的佛印,莊嚴(yán)的觀音寺,肅穆的大悲殿,華麗的財神殿也隱身在了迷朦的煙霧里。廣場正中那樽高高的觀音圣像,風(fēng)格典雅,頭戴寶冠,盤坐于圓形束腰須彌蓮座之上,左手持楊柳凈瓶,右手為無畏金剛手印,胸前飾瓔珞,肩披天衣,法像莊嚴(yán),慈祥肅穆。整個廣場香霧繚繞,天空祥瑞紛至,美麗的自然景色融合著濃郁的佛境氣氛,讓游人如沐甘霖,俗念頓消。
聽說,當(dāng)年觀音圣像在開光之時,天空祥云朵朵,圣像紫光四射,心誠有緣者能沐其圣露,永保平安。
站在這座宏偉的觀音像前,我莫名地感到了世人的渺小。不知道,這樽觀音像是如何雕刻而成的,也不知道她又是怎樣立起的,就這樣雄踞山頂,披戴著風(fēng)雨,以一種大慈大悲的襟懷,造福著萬千生靈,庇佑著蕓蕓眾生。而人們對觀音誠摯的敬仰,虔誠的祈禱,千百年來,更是慰藉了多少古往今昔。
我與友人也買了把香燭跟著那些頂禮膜拜的香客虔誠地拜了下去,不為別的,只為歷久以來對這種佛教的尊重與敬意。我雖不會禮佛,但知道中國歷史向來充滿了許多悲哀與無奈,而中國人又怕看到真正的悲哀,于是便有了宗教信仰,有了心靈的寄托。中國歷史不管是興是衰,民間社會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宗教來調(diào)節(jié)著道義,普及著善良,也是祖祖輩輩精神的寄托。看著這些虔誠禱告的人們,一雙雙全神專注的眼睛,突然覺得,我們不必去別處尋求甘霖,也不必去別處尋求祁禱,它正蘊藏在這一雙雙明亮又虔誠的眼睛里。
時已向晚,斜陽如畫,空山倦鳥歸林,寺前梵音渺渺,鐘鼓沉沉。走下山來,坐上開往來時路的汽車,只覺得路也模糊,霧也模糊。回首間只有燈火闌珊,卻不知觀音山又在何處?人在何處?我想,今夜也一定有夢,夢的起點肯定是這些裊裊煙云,漠漠梵音,而夢的終點,醒來之后,推窗遠(yuǎn)望,目力所及,仍是那滾滾紅塵……
? ? ? ? ? ? ? ——202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