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説: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
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今天聊聊為什么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認知與思維的不同。
這次回家已經去了三次時光park,今晚陪家人親戚一起去了一躺。
發現在小孩眼里,看到的都是游樂的地方,比如海底世界、芝麻開門、小孩玩的機車;
在愛攝影的人眼里,看到的是漂亮的夜景、美麗多彩的燈光設計、會變臉的噴泉表演、還有可以打卡的背景墻;
在愛吃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集味軒的小吃街、燒烤店、各種飯店等等;
在愛旅行的人眼里,看到的是類似的人擠人的場景、各大旅游景點都一樣的人潮洶涌、拍照打卡朋友圈、抖音視頻等等;
在做生意的親戚聊天里,我聽到更多的是各種商業模式、賺錢模式、非常大的客流量、是用戶、是地段、是公園附近的樓盤價格問題,小孩子的機車成本是多少,多久能夠賺夠本等等問題。
這就是不同人對于同樣一個事物的不同角度看法,不同思維和認知,覺得挺奇妙的。
因為在小孩子的認知里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游玩的東西,在他們的認知里肯定沒有什么商業模式和賺錢模式。
發現自己漸漸從一個愛旅行愛攝影的思維慢慢轉變成最后一種,現在看啥都能思考它背后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哈哈,真有趣。
比如說看到上饒記憶這家飯店,我第一時間想到了長沙的文和友,打造的是類似的復古風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吃飯挺不錯的。
比如說看到跳街舞的小孩子,圍觀的人很多。我會思考跳街舞的培訓班是如何獲取客戶參加的,怎么通過表演和宣傳的,自己是否可以借鑒學習用到成長社群。
比如說每次來都能看到這么多人流量,就會思考在這里面做生意是不是都特別賺錢,因為流量和客戶再加上高的轉化率肯定不會太差。
兩年前的我肯定想不到這些,因為自己思維和認知根本沒有到這,那時候我更多關注的是哪兒拍照更好看,哪兒的夜景更漂亮,哪兒的光線更美。
現在有這些變化,我想肯定離不開去年看完170本書的影響,里面包含大量投資理財和商業類書籍,所以思維和認知自然不一樣了。
所以多讀好書,多思考,多行動,時間久了,積累多了之后,肯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從而改變一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