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偶爾會感覺到一些糾結和痛苦?比如遭遇重要考試失利,感覺人生就“完了”,或者迫于沉沒成本和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地往失敗的情境里投入更多東西,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越來越逼仄。
其實,出現這類情況,往往是掉進了邏輯思維陷阱。今天的《夜讀》,帶你識破五個人生中的思維陷阱,實現認知升級。
人生常見的五個思維陷阱
一、滑坡論證
先舉一個例子。為了刺激兒子好好學習實現當律師的理想,媽媽跟他有了如下對話——
媽媽:過不了司法考試,你就當不了律師。
兒子:我知道。
媽媽:當不了律師就會沒錢花,沒錢花就過不上好日子,過不上好日子就不會幸福。所以,一定要通過司法考試!
看完這段對話,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沒毛病”。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認知謬誤——滑坡論證。
使用這種論證法的人會從正確的觀點出發,推導出一個不好的結論,從而告訴對方最初的選擇不對。
“滑坡論證”的過程模糊了因果關系,存在明顯的邏輯謬誤,然而,當人們被論證的過程所誤導,沒有仔細琢磨其中具體涉及的因果關系時,就可能被錯誤結論誤導。
案例中的媽媽也許自認為是為了兒子好,但這種話術下的思維陷阱其實值得我們警惕。
比如,覺得生活中一事不順就會事事不順,一步錯步步錯,所以自己一步也錯不起,進而反復焦慮糾結。但事實上,人生的容錯率很高,你時時都有掉轉船頭的機會。
二、賭徒謬誤
沉迷于賭博類游戲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過程——即使一直在輸,仍會繼續投入。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玩了這么多次,很快就能中大獎了。這些人投入的錢越多,腦袋就越發熱,越無法作出冷靜判斷。
用輪盤游戲打個比方。如果幾次游戲連續出現相同的結果,人們一般傾向于認為下一次結果有所不同。但冷靜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每次玩輪盤時出現紅色和黑色的概率都是50%,無論轉多少次輪盤也不會改變,下一次的結果并不受上一次影響。誤認為下一次的結果受到之前結果的影響,這種誤區叫作“賭徒謬誤”。
陷入“賭徒謬誤”的人,面對某些短期的事件時,也要求其跟長期的事件一樣,延續其出現各種結果的概率。但要記住,在類似的情況下,過去并不影響未來。
你未來的每一步,面對的都是嶄新的概率。而這也意味著,你隨時擁有新的機會。三、稻草人謬誤
請閱讀下面的夫妻對話,找出你覺得不對勁的地方——
妻子:你趕緊把煙戒了吧,孩子可能會吸入二手煙,還浪費錢。
丈夫:我吸煙怎么了,又沒花太多錢。在我的零花錢范圍內買點嗜好品也沒問題啊?再說,你能做到每天不喝咖啡嗎?
你有沒有注意到丈夫正在偷換論點?妻子只表達了“因為健康和經濟問題,我希望你戒煙”,但丈夫卻偷偷把妻子的主張換成“所有嗜好品都不好”,從而譴責妻子并為自己的吸煙行為辯解。
簡化說話者的主張,或用極端的論點替換對方的核心觀點,并指責歪曲后的主張,以讓討論有利于自己的論證方式,被稱為“稻草人謬誤”。
當論點被偷換時,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討論過程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論點,順著對方的“邏輯”繼續解釋下去,就會掉進對方的陷阱。
比如:當你對自己的小失誤道歉時,對方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指望你在學習/工作上認真”,進而批評你的學習/工作態度時,如果不加察覺,你可能也會覺得“確實是自己的態度有問題”。但事實上,導致失誤的可能性很多,往往不是人的態度所決定的。
當你發現對方利用“稻草人謬誤”指責你時,最重要的是看清楚對方所指責的主張,是否是你原來的主張,或者是否是產生問題的核心原因。
四、基本歸因謬誤
如果你聽說一個朋友一個月前因摔倒骨折,這周又受了同樣的傷,你會怎么想?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他太大意了”或“他不夠小心”,而很少考慮當事人所處的情境或環境,比如那個地方的地板濕滑或臺階很隱蔽等。
產成這種心態是因為,一方面,當我們從一件事的結果推測其成因時,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等內部因素的影響,覺得“換成自己一定不會如此”;另一方面,我們傾向于低估情境和環境等外部因素對自己的影響。這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
“錯誤歸因”的產生機制被認為與多種偏見有關,也很容易導致面對風險時的僥幸心理。比如面對交通事故或生產安全問題時“信心”滿滿,認為“換了是我一定不會像別人那樣不小心”,反而疏忽大意。
因此,切記遇事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想法,要知道,比起偏見,自認為沒有偏見才是最可怕的。
五、終極歸因錯誤
如果你愛好足球,并且是足球隊的一員。當你的隊友進球時,你肯定會認為這是“平時努力的結果”或者“我們水平很高”。而當隊友丟分時,如果你認為這是因為“今天地面很滑”或者“風太大”,那么你就陷入了典型的“終極歸因錯誤”。
另一個角度同理。陷入這種偏見時,當對方隊員進球,人會傾向于認為是“風向比較好”或“湊巧球的角度比較好”。當對手球隊處于劣勢時,人往往認為“他們沒有努力練習”或者“水平太差”。
“終極歸因錯誤”的偏見會導致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產生誤解,這會使我們無法準確衡量自己和對手的實力。
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成功和勝利,與運氣和環境等外部因素有關,我們就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把對手的成功歸因于努力和能力,可能會導致輕視對手或把歧視正當化的后果。另外,我們也可能會失去反思的能力,以及努力追趕對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