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有人試圖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時,批判性思維就有了用武之地。
>> 本書旨在指導讀者如何展開批判性思維。本書將闡釋好論證的最低標準,即無論在何種語境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推理所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
◆ 1.1 信念和斷言
>> 關于事實的觀點(信念、斷言)與客觀的觀點(信念、斷言)所表達的意思相同:其真假不取決于主體怎么想。
◆ 1.2 論題
>> 本書使用論題(issue)這個概念,指的就是問題。
◆ 1.3 論證
>> 論證(argument)是為接受一個斷言給出理由。
>> 前提(premise)是為另一個斷言提供理由的陳述,一個論證中可能含有多個前提。被前提支持或證明的斷言就是論證的結論(conclusion)。
◆ 1.4 認知偏差
>> 通過結論的可信度來判斷一個推論的正確與否被稱作信念偏差(belief bias)。與此密切相關的認知偏見是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這是指對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給予更多權重的傾向。
>> 這種認為只有自己才會被意外和現實所制約而外人不會的傾向叫作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error)。[7]
◆ 1.5 “真”和“知識”
>> 通常,任何可以稱作信念或者斷言的陳述,不是真的就是假的。
◆ 1.6 批判性思維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當我們評估得出結論所使用的推理時,我們就是在進行批判性思考。結論是信念,當運用真或假的陳述句來表達它們時,它們就是斷言。客觀信念(或觀點或主張或陳述等)的真不依賴于人們是否認為它為真。論題只是一個問題。論證用來確立對論題的立場,立場是論證的結論。情感、利益、一廂情愿的思維、確認偏差及其他妨礙客觀性的心理因素都可能影響對論證的評估。下面是本章中探討的思想的完整清單。·
斷言:用陳述句表達的信念(判斷、觀點)就是斷言或陳述。
客觀斷言和主觀斷言:其真假不取決于思考者的看法的斷言是客觀斷言。不具備前述特征的斷言就是主觀斷言。
事實與觀點:人們有時候稱真實的客觀斷言為“事實”,用“觀點”指主觀斷言。
關于事實的觀點:一種客觀觀點。說一個觀點是“關于事實的”并不是指它是真的,而是指它的真不取決于思考者是否認為它真。
道德主觀主義:道德主觀主義是這樣一種觀念,在談論事物的道德屬性時,所有的斷言純粹是主觀的。“世界上的事并沒有好壞之分,是人的想法做了這樣的區分。”
論題:問題。
論證:論證由兩部分組成,即為結論提供支持的前提以及被前提所支持的結論。
·“論證”:有時候人們用論證這個詞表達的實際上是論證的前提。
·論證和論題:論證的結論所表達的是,經過考慮之后的關于論題的立場。
·認知偏差:影響人們信念形成的心理因素,具體如下。
?信念偏差:通過結論的可信度來判斷一個推論正確與否。
?確認偏差:看重支持我們觀點的想法的傾向。
?可得性啟發:依據提及一個事件的頻率來判斷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
?錯誤共識效應:指人們假定自己的觀點和周圍人以及整個社會的觀點大致相同。
?從眾效應:指人下意識地讓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數人的想法靠攏的傾向。
?消極偏見:指人們相信消極信息多于積極信息的傾向。
?損失規避:人們往往更愿意避免損失而不是積累收入。
?圈內偏見:認為屬于自己圈內的人與圈外人不同的認知偏差。
?基本歸因錯誤: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圈內人與圈外人的行為。
?服從權威:聽從權威指令的傾向。
?過度自信效應:過高估計自己對于某事判斷正確的概率。
?高于平均水平的錯覺:指人們在與他人相比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
·真:一個斷言如果不是假的,就是真的。
·知識:如果你相信某事為真,并排除合理懷疑地證明了它的真,而且沒有理由認為你是錯的,那就可以斷言—你知道。
◆ 2.2 兩種論證
>> 邏輯學用強(stronger)和弱(weaker)分別描述這兩種論證。
◆ 2.3 排除合理懷疑
>> 可靠的論證指:(1)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2)不可能前提為真但結論為假。
◆ 2.6 衡平推理
>> 這種權衡利弊的推理就是衡平推理(balance ofconsiderations reasoning)。衡平推理通常既包含演繹的成分也包含非演繹的成分。
◆ 2.8 哪些表達不是前提、結論或論證
>> 不能作為前提、結論或論證的還包括情感、感受、風景、神態、姿勢、咕噥、呻吟、賄賂、威脅、娛樂以及說唱。
>> 起因并不是一個命題:它既不真也不假,所以它不能是前提。
>> 總而言之,“如果……那么……”所連接的語句不是論證。
◆ 2.10 理解論證的技術
>> 要確認你面對的語篇是論證、報告、描述、解釋還是其他,關鍵在于確定表達者是否為支持或證明其斷言提供了理由。
◆ 2.11 評估論證
>> 本章總結·推理由前提和結論組成,推理的前提可以不止一個。
·同一個命題可以既是一個推理的前提又是另一個推理的結論。·推理分為兩類:演繹證明和非演繹支持。
·如果演繹推理是可靠的,那么其結論為真。
·可靠的推理是前提為真的有效推理。
·有效的推理不會出現前提為真而結論為假的可能。
·非演繹推理不是證明結論而是為結論提供支持。
·論證為結論提供支持是指它提高了結論為真的可能性。
·支持程度有高低之分:支持程度取決于前提使得結論為真的可能性的高低。
·支持程度高的非演繹推理較強,支持程度低的非演繹推理較弱。
·有的人用“強度”指非演繹論證提高結論為真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論證沒有顯示出為結論提供證據或支持,那么它往往是演繹論證。
·演繹推理和非演繹推理都可能含有未表達的前提。
·一個推理是演繹推理還是非演繹推理可能取決于未表達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如果難以把握文章中的論證,試著刻畫其論證的結構。
·衡平推理既涉及演繹的要素也涉及非演繹的要素。
·最佳解釋推理是一種非演繹推理,其目的是在相互競爭的各種解釋中找到對某現象的最佳解釋。
◆ 3.5 論文寫作
>> 如前所述,論文寫作由四部分組成:
·陳述論題
·表明對論題所持的立場
·提供支持立場的論證
·對支持相反立場的論證展開反駁
>> 下面是論文寫作的常見誤區,希望大家能避開。
·廢話連篇:不是直接切入論題而是大量介紹、評價論題,談論該論題一直困擾著世世代代的思想者以及對于該論題如何眾說紛紜等。
·信口開河:寫作時不注意組織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未經思考:不對論題做深入和詳細的探討就寫出對論題的第一反應。
·不得要領:寫作時拐彎抹角。如需要評價騎自行車的好處時,大談自行車的歷史;需要介紹自行車的歷史時,卻通過歷史評述騎自行車的益處。
·讓讀者領會:期望讀者從作者不合邏輯的推論、轉移話題的論述和無關的旁敲側擊中領會作者的意圖。
>> 優秀的作者心中都有讀者,希望讀者發現論文的說服力。面對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讀者,在寫作時堅持如下準則是有益的:
·集中討論與對手就論題產生的分歧,而不是只關注個人觀點。
·在反駁對手的觀點時不能出言不遜,不能說對手的論證是荒謬的、可笑的。
·對于對手做出的好論證,要坦率承認。
·在受限的時間和條件下,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的環節。不要過分關心枝節上的分歧,先陳述強有力的論證。
>> 本章總結
·語言清晰對批判性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導致語言不清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模糊、歧義和抽象。
·模糊有程度之分,關鍵是相對于特定的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歧義是指一個語句有多種解釋而且不能斷明其中哪種解釋是正確的。
·歧義主要分為語義歧義、語形歧義、組合歧義和指代歧義。
·過于抽象的斷言是指缺乏足夠的信息來界定到底它可應用于哪些對象的斷言。
·無論是減少模糊、消除歧義還是運用新詞匯或舊詞新用,定義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定義主要分為同義詞定義、實指定義、分析定義。
·修辭定義并不是為了澄清意義,而是為了表明或影響態度。
·修辭定義借助術語的修辭力(情感意義)來實現目的。
·論文寫作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運用和體現,要學習和掌握論文寫作的技能。
◆ 4.2 評估斷言的內容
>> 4.2.1 斷言與我們的個人觀察相沖突嗎?
>> 個人興趣和偏見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對于我們喜歡或喜愛的人,我們難以發現其斤斤計較或自私自利的行為;對于我們所癡迷的人,我們會覺得他的一切都完美無缺。
>> 豐富知識的不二法門是:廣泛閱讀,自由交談,培養探究的態度。
◆ 4.3 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性
>> 那些可以通過我們相信其斷言而獲益的人是利益相關方(interestedparty)。與利益無關方相比,利益相關方要受到更多質疑。不以任何方式從我們的信任中獲益的人是利益無關方(disinterested party)。
◆ 4.4 可信性與新聞媒體
>> 遺憾的是,被大多數觀眾視為新聞的,其實只是政府的宣傳。
>> 盡管我們歡迎突發事件的第一手視頻,無論是由個人還是由警察的攝像機錄制的,但我們都必須記住,幾乎每張照片或視頻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進行解釋。
◆ 4.5 廣告
>> 廣告是盡力抑制人類智力以便從中牟利的科學。—斯蒂芬·里柯克(Stephen Leacock)
>> 3. 情感廣告(pathos ads)
>> 對于那些被好運眷顧的人,不在乎所購的物品,也無所謂錯購誤買,重要的是要知道有特定商品可購。但我們大多數人做出合理的購買決定時,需要獲取除廣告發布之外的更多信息。當然,我們偶爾會僅據廣告進行購買,有時也并不因此后悔。不過這種滿意的結果,與其歸于廣告不如歸于運氣。
>> 需要記住的是,廣告的設計總是為了服務于支付廣告費的人,如果廣告說得天花亂墜,更需要我們警惕這一點。
>> 本章總結
·缺乏可信度的斷言是指它與我們的觀察、經驗或背景信息相沖突,或者其來源缺乏可信度。
·一個斷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來就越不同尋常,一個斷言與我們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們就越應該表示懷疑。
·利益相關方比利益無關方更值得質疑。
·對信息來源的質疑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質疑信息來源的知識或專業技能,一類是質疑信息來源的誠實性、客觀性和正確性。
·判斷某人所掌握的知識的合理途徑是,考量這個人的教育、經驗、成就、聲譽和職位。
·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所做出的判斷是最可靠的,但該判斷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該專家所研究的領域,而且該判斷與該領域內的其他專家們的判斷并不沖突。
·主要大城市的報紙、全國性報紙和網絡新聞節目一般是新聞的可信來源,但也有必要對從中獲取的信息保持開放的思維。
·政府影響甚至操縱信息的現象有增無減。
·從維基百科或其他機構網站獲取的信息會讓我們受益,但當我們從不知來源的互聯網途徑或電臺訪談中獲取信息時,更要適度地質疑。
·電視辯論節目和電臺訪談節目一樣,都帶有自己的傾向性,考驗著聽眾或觀眾的視聽能力。
·廣告不時會騷擾我們,試圖向我們兜售商品、服務、信念和態度。由于廣告商借助于天才和資源,因此我們做出購買決定前要不斷自問:廣告中所談到的產品是否真的會改善我們的生活。廣告商關心的是向你兜售商品,他們不是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為了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
>> 我們審查煽動性的四個主要技巧。煽動者使用煽動性言論贏得誤導和誤導的認可想法。
◆ 5.2 修辭技巧Ⅰ
>> 一個人眼中的垃圾場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汽車回收業務;一些人眼中的衛生填埋場則是另一些人的垃圾堆。
◆ 5.3 修辭技巧Ⅱ
>> 與老年人相處時,人們走路和說話都會比較慢。
>> 暗示的一些情形被稱為意味深長地提及(significant mention)。它指某人在通常不需要發表這樣言論的時候做出某種陳述。
◆ 5.8 極端的修辭:煽動
>> 將人群分為兩類(我們和他們),并將“他們”描繪為可疑的、危險的或令人厭惡的。
>> 妖魔化是煽動者慣用的第二種修辭手法:試圖通過把人或事描述為邪惡的誘使人們產生厭惡感。
>> 激發排外心理是煽動者常用的修辭策略之一,它也與歸為另類和妖魔化密切相關。
>> 第四,煽動者總是試圖激起觀眾的恐懼、怨恨和仇恨。
>> 我們剛剛討論的四種技術—歸為另類、妖魔化、激起排外心理、激發恐懼仇恨情緒,一直被煽動者用來操縱受眾的觀念。
>> 本章總結
·說服,就是試圖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
·修辭通過語言表達情感的力量來進行說服。
·雖然修辭能對人的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但修辭并沒有邏輯力量。只有具備邏輯力量的論證才能證明或支持一個斷言。
·常見的修辭手段很多,其中包括如下技巧。
?委婉語對事情的負面因素只字不提。
?粗直語強調事情的負面因素。
?閃爍其詞是通過弱化的表達來避免遭到批評。
?貶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刻板印象是沒有正當理由地過于簡單地概括一類對象中的每個成員。
?暗示是運用中立的甚至積極的語言暗示人們聯想事情的反面。
?加載問題依賴于沒有正當理由的假設。
?嘲諷是廣泛使用的營造尷尬境地的修辭手段。
?夸張是過分夸大。
?修辭性定義、解釋都可以用于激發對事情積極或消極的態度。
?修辭類比和令人誤解的比較:通過在事物間建立不恰當的聯系來說服。
?替代證明只提示有證據或依據但不說明證據或依據到底是什么。
?重復是指不斷出現的見聞往往會錯誤地增加我們的信任度。
·修辭手法在不經意間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我們卻相信自己很客觀。
·雖然圖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論證或斷言,但當它們作為證據來證明斷言之真假時,它們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對象。它們類似且更勝于富于情感的語言,對我們的心理產生著影響。·煽動是極端的修辭技巧,旨在傳播錯誤觀念并尋求民眾力量。四種常用的煽動技巧是歸為另類、妖魔化、激起排外心理、激發恐懼仇恨情緒。批判性思維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慧眼識別它們。
◆ 6.1 訴諸人身的謬誤
>> 演講者和作者有時試圖通過談論某人的一貫性、性格或境況來讓我們拒絕某人表達觀點,這被稱為毒化井水(poisoning the well)。
>> 可以僅僅因其來源就拒絕一種觀點。
◆ 6.4 錯置舉證責任
>> 為什么舉證責任在說者一方?因為偽造出生證明是例外而不是通常情形。
>> 缺乏否證并不意味著得到了證明。
◆ 6.6 訴諸情感
>> 你確實應該購買一份保誠人壽保險單。如果你去世你的配偶和孩子會發生什么?請記住,你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 除了恐懼,憤怒和同情外,其他情緒也被用來操縱人們的信念或行動。除為主張提供實質支持外,說話者可能會發表某些言論以使我們產生嫉妒、驕傲、負疚或其他情感,希望借此贏得人們接受他的主張。激發這些情感的“論證”也有各自的名稱:令我們自夸自傲的是阿諛奉承(apple polishing),試圖使我們感到內疚的是使人負疚(guilttripping),引起嫉妒的是挑起嫉妒(appeal to envy)。每一種訴諸情感的“論證”都有共同特點:它們實際上是偽裝成論證的說服。
◆ 6.7 無關結論
>> 本章總結,本章討論的是相關謬誤,這類貌似論證似乎與結論相關,但邏輯上無關。
·訴諸人身:試圖通過討論立場的來源而不是針對立場來反駁論證。
·稻草人:試圖歪曲對方的立場從而“反駁”之。
·虛假的兩難境地:極力把選項壓縮為難以接受、難以企及或難以置信的。
·錯置舉證責任:把舉證責任錯誤地分配給論爭的對方。
·乞題:把待爭議題包裝為證據借以“支持”論點。
·訴諸同情:試圖通過調動我們的情感來“支持”論證而不是給出真正的論證。
·無關結論:難以歸為上述各類的相關謬誤。
◆ 7.1 概括
>> 人們受幾個朋友的判斷影響更多,而不是基于大量樣本的調查結果。
◆ 7.8 再論劃界
>> 本章總結,本章討論的是非演繹謬誤:充其量只給論點提供了微弱支持的論證。
·倉促概括:從過少的案例或從太小的樣本中概括得出一般結論。
·從例外中概括:從例外情況或有偏差的樣本中進行概括。
·錯誤適用:將一般性陳述錯誤地適用到例外情形中。
·弱類比:根據事物間可爭議的相似性提供論證。
·錯誤地訴諸權威:試圖通過援引非權威的消息來源來支持主張。
·錯誤地訴諸公眾:引用公眾意見來處理無法由公眾意見解決的問題。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認為先后出現的事件之間有因果關系。
·與此同時,因是之故:認為兩個同時出現的變量之間有因果關系。
·滑坡:未經證據支持地警示某些事情會逐步發展出一個不受歡迎的結果。
·無法檢驗的解釋:基于無法檢驗的解釋表達觀點。
>> 本章總結,本章研究了論證形式結構方面的推理錯誤以及論證中的語言誤用。
·肯定后件:試圖通過肯定“如果……那么……”的后件肯定其前件。
·否定前件:試圖通過否定“如果……那么……”的前件否定其后件。
·中項不周延:假定都與第三件事相關的兩件事也是相互關聯的。
·模棱兩可:同一論證中多次出現的某語詞或短語可以做不同的解釋。
·句法歧義:由于對語法結構的不同解讀導致論證語言的歧義。
·合成:假定個體所具備的屬性一定為個體所組成的總體所具有或者假定部分所具有的特征一定為部分所構成的整體所具有。
·分解:假設集體所具有的屬性也一定為屬于集體的個體所具有;或假定對整體為真的對部分也同樣為真。
·混淆解釋與理由:假定解釋某事件發生的方式或原因就是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理由或辯護。
·混淆反對關系與矛盾關系:未能注意相互矛盾的命題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反對關系的命題不可同真但可以同假。
·一致性和不一致:信念一致是理性的要求,但一個人的不一致(從一種信念轉變為另一種與前者不一致的信念)本身并不構成對所持任何信念的反駁。
·錯誤組合獨立事件的概率:未能意識到多個獨立事件都發生的概率是通過將各事件概率相乘來確定的。
·賭徒謬誤:相信獨立事件的過去表現對將來的獨立事件產生影響。
·忽視先驗概率:沒有考慮所有其他條件相等的可能性,即它不受任何外部影響的可能性。
·錯誤地歸納換位:錯誤地認為,從有關多少百分比A是B的信息中可以得出有關多少百分比B是A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