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朝鮮使臣出使日本,行前向清政府請求將清朝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清廷稱,藩屬國不能用五爪龍旗而只能用四爪龍旗。當時,朝鮮對日漸沒落的清廷已不再惟命是從,拒絕了四爪龍旗的要求。
那么,用什么樣的國旗呢?出使朝鮮的中國使節馬建忠(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之弟,《馬氏文通》作者)太極八卦旗的建議被采納。這樣,最早的朝鮮國旗是一面白底黑色圖案的太極八卦旗。后來,一名英國使節從美學的角度對這面旗做了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對稱拉伸,使圖案呈長方形,把陰陽魚圖案改為紅藍兩色——這樣就有了現在這樣的韓國國旗。[1]
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分界線為反S,而韓國國旗中陰陽魚方向與太極圖相反,分界線成S,也沒有眼睛。太極圖的八卦方位似有兩種畫法,一種已如前述,稱為文王八卦;另一種稱為伏羲八卦:乾(7)南,巽(6)西南,坎(2)西,艮(4)西北,坤(0)北,震(1)東北,離(5)東,兌(3)東南。這個圖相對的兩個卦象互補,相對位置的兩個數字之和都是7,規律性優于前一個。若坎離對換,順序上就更規律了。這樣的方位,道家或有所本,看起來數學家并沒做什么貢獻。另外,中國古代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適合面南觀看,和現代地圖相反。韓國國旗把伏羲八卦左轉45度,且只保留其中的乾坤坎離四卦,沒有震兌艮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