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電影《山河故人》,用三種不同的電影格式來敘述從前,現在,未來,從過去的1999年到當下的2014年再到未來的2015年,時間軸上的中國在發展與變化,劇中人物跟隨時代的腳步過著各自生活,女主角濤兒在20世紀的最后一個秋天,嫁給了身為煤老板的中學同學晉生,深愛著濤兒的梁子就此遠走他鄉。15年后,40歲的濤兒和晉生離婚,前夫晉生帶著8歲的兒子準備移民澳大利亞。2025年,濤兒的兒子長大成人卻不愿記起遠在山西的母親,在國外長大的他,與晉生矛盾重重……
一年前,在賈樟柯的創作分享會上知道《山河故人》這部電影。那次的分享會,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賈樟柯,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創作者在創作中的靈感顯現、劇中人物關系的梳理和對時代的詮釋與理解。 導演一番話記憶深刻,他說:“電影從來都不是一個道德評判的根據,它能同時容納和包容兩種不同的人群。戀愛中的三角關系是于人而言最基本的競爭關系,這也是人生中競爭關系的初體驗。” 帶著對影片的憧憬和期待,和朋友在上映第一時間看完,當時并沒有太多的感觸,也無法體會導演的欲言又止。在懵懵懂懂中結束了文藝影片的觀影體驗。
昨夜微雨,重溫電影,又見“故人”,突然看哭了,也讀懂了。時間就是如此玄妙,在歲月的沉淀里,我們漸漸學會分辨、認清自己。
他想要高度還原時下的中國環境,描繪地卻如此含蓄吝嗇。1999年的澳門回歸到2014年的反腐敗,對2025年的幻想。 他想要說明白戀愛中的三角關系,卻沒有給梁子與沈濤有個完整的交代,,在梁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沈濤幫了他,算是還了當年的情,從梁子家的老房子走出來,稍有遲疑,停住腳步,在墻上用力拍打布滿灰塵的請柬,然后將之裝進包里,梁子和沈濤之間的過往就像這請柬上的灰塵飄散在空氣中,消失不見。
他想要表達“山河仍在,故人難尋。終歸一聲唏噓,只化為一聲珍重。”多次在葉倩文的《珍重》中回響:在沈濤父親的家電商店里,在沈濤告訴父親他在晉生和梁子中選擇了晉生之后,在到樂中文課的課堂上,在電影結尾漫天飛雪中,濤兒孤獨起舞。
? ? ? ? 電影里的幾句臺詞縈繞耳邊。
“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濤在年輕的時候就面臨著分別,父親的去世,與丈夫的離異,與兒子的分別,孤獨的狀態持續著,重復著。
“牽掛才是最疼痛的愛,遺忘遠比離開殘忍。”到樂和老師之間的對話,談及母親和中文名字,到樂和老師都選擇了遺忘,遺忘和離別能夠抹去一個人在時間與空間的記憶。山河不歸處,故人無歸期,確實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