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簡七理財上讀到一篇文章,有一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一年各項收入加起來差不多30萬刀,且各項保險齊全,事業正處在上升期,家庭開支也不大,按理說,財務狀況相當不錯,該是令人羨慕的高凈值人群,但她仍感覺沒有安全感,如果每月沒有達到一定金額的儲蓄,心里就會不踏實,在商場面對32刀的口紅時也十分糾結,甚至這種心態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了。
站在吃瓜群眾的立場上,會感慨土豪的世界我們不懂,明明擁有了這么多,還這么矯情,年入30萬刀即使在美國也足以躋身中產階級了,還在這愁容滿面,實在太虛偽了,還讓我們這些屌絲活嘛。其實,這種想法并不奇怪。產生這種心態的原因和其存在的底層邏輯又是什么呢?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
我們普遍認為收入越高,消費也會相應提高,反之亦然。然而,殘酷的現實無數次證明這種觀念是站不住腳的,收入和支出似乎并不同步。有的人明明負債累累,卻仍然是買買買的“剁手黨”,哪怕信用卡早已刷爆;有的人腰纏萬貫,經濟狀況很不錯,卻摳的要命,
活脫脫一個“葛朗臺”。有人說,在當下的中國,醫療體制不完善、養老體制不健全,教育資源不公平讓無數新興中產階級有錢也不敢消費,甚至還在籌劃移民。可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美國,是很多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仍然有著這種焦慮。消費和支出是否增加,取決于當事人對生活的態度。無關貧富、無關國界。錢只是我們用來進行交換、來換取更多生活需要和幸福感的工具。
之所以對這篇文章這么關注,因為筆者或多或少和文章中的人有相似之處,當然我沒有她那么優秀,也沒有那么高的收入,但是在對待錢和生活的態度上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記得我在《三十而立還是三十而慮》系列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焦慮,越成長意外著責任越大”。剛工作的時候,我常常想要是自己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小屋、能攢到多少多少錢那該有多好。可當自己真的達到這些目標后,卻發現自己并沒有感到輕松。誠然,年輕時的煩惱對于當下的我來說確實不算什么了,但年輕時定下的目標真正實現時卻也讓我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隨著個人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的能力和欲望也在不斷提高,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新問題也在不斷的產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自身能力無法應對當下的局面時,焦慮便產生了。
事實上,我和文中的人一樣每月如果沒有儲蓄一定的金額,或是當月支出大于收入時,便會莫名惆悵,也同樣面對一件質量不錯但價格稍貴的產品時糾結半天。這種心理也許是我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和我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里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狀態造成的。或許在那個階段我不得不這么做,但當我完成后進入新階段時,卻沒有很好的轉變角色,仍困守于當時的天地。
為了積累更多的資本,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開展副業,積極學習各種理財知識,尋找更多投資渠道,同時盡可能降低開支,使結余不斷增大。在不斷擴大積累的同時,卻忘記了重要的一點:理財絕不是讓你去過“苦行僧”般的生活,不是讓你從“月光族”走向“守財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不是讓一筆越來越大的錢躺在賬戶上,而是讓你更有規劃、更有理性的去消費,通過對資產的合理配置,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讓生活過得更加從容和瀟灑。財富是思想的產物,是我們對現實世界認知的投射,當你對世界的認知提升了財富也隨之而來。
當我再次面對一件我中意的產品時,我會想我擁有后是否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心理舒適度,是否會給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我非常喜歡文中的這一段話:“很多東西我們有一百種可以計算它值不值得,也有一百種方法去感受它的值得。如果你心里執拗的,是無法坦然享受一個昂貴的支出,那么現在最應該讓自己擁有的,不是錢,而是坦然地感到自己值得美好的心態”。或許,我們應該不定時地從繁冗的瑣事中逃離出來,去自由的旅行、去看一場精彩的電影亦或是在咖啡廳里度過悠閑的下午茶時光……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與其焦慮著焦慮,不如追求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