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家人分享: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教育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9)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現代行為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每一個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分別是: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于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實力的欲望。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感覺。
這些理論在孩子教育中是否有效呢?帶著這個問題,經過對周圍孩子的行為的觀察、分析、總結,通過對孩子的心理活動的探索,分析摸索孩子行為的規律,從中尋找對待孩子教育的方法和實現孩子轉變性教育的新途徑。我的結論是:行為科學理論在孩子教育中是一盞明亮的航燈。
孩子雖然未成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都沒有定型或者說還沒有形成,但是,他們的行為,他們的需要和成年人一樣,同樣存在著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就是激勵孩子進步的動力。
孩子也是“社會人”,他們有成年人一樣的社會性需要。
孩子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學習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孩子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這其中,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和導向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主體地位,重視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孩子的學習熱情、樹立孩子的自信,培養孩子的奮斗目標。所以,我的觀點是,要實現孩子的轉變,是以實現家長自身的轉變為前提。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從父母自身的轉變開始:
1、轉變對孩子的視角(觀察)角度,牢記:“一句表揚勝過十句批評”的銘言,多看孩子的長處并給予肯定,會發現孩子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強;
2、和孩子平等地交朋友,才能更好地和他們交流、溝通,給孩子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
3、教給孩子的知識不如教給孩子的方法。出現問題后,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方法、與人交往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為人處事的方式等等。
4、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做好表率,而不是父母對孩子簡單的說教和管理。孩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父母學習做人的過程,只有家長不斷完善自我,孩子才有榜樣,只有家長真正懂得了做人的真諦,才能教會孩子做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自我完善與孩子共同進步的過程;
5、家庭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教育方法。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講教育方式,只會是事倍功半,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需要耐心、恒心、細致、艱苦、長期的過程,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的耐心,僅憑一時的熱情是不夠的。
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以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為突破口,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