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錢重要,還是命重要?
這段時間,有個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說的是醫生在急救過程中,剪了患者的衣服,后面因為衣服丟失,里面有錢、卡之類的,患者家屬要求醫院賠償衣物損失。
雖然最后醫院方面賠償了,但輿論幾乎是一邊倒。不禁感慨噓噓,令人忍俊不禁的還有網友們的評論:
“應該請記者來,正式的搞個賠償儀式,給患者父母掛個大紅花。”
“下次搶救前先問清楚,保人還是保衣服?”
“1.您訛的不是醫生的錢,是患者的命! 2.搶救的黃金時間醫生又多了一道工序,好好琢磨琢磨…………這衣服剪或者不剪!估計鑒別一下衣服的牌子和質地是必須的了!如果是阿瑪尼?算了,您自求多福吧!”
“最后醫生說他們覺得1000塊錢比較重要。莫名喜感。”
“來的時候求醫生救命,命救回來了開始和醫生扯皮要賠償!你的良心長哪兒去了?!來的時候獻血淋漓,醫生何時顧及過自己衣服會臟,問病人要過洗衣費嗎?!”
對于錢重要,還是命重要?相信沒有值得討論的意義,正常人都知道,但這個事件,只是錢的問題嗎?
2、教育的悲哀
笑笑之余,對一個細節深究了下:患者衣物的價值和具體物件,應該是患者自己清楚,比如數據線類的。那賠償條款里的明細,應該是患者表述的。
那么問題來了,賠償到底是患者家屬的意思了,還是患者自己的意思了?如果是患者家屬的意思,而患者在知情的情況下,不制止而認可了,可見教育的悲哀;如果是患者的意思,那這個患者家屬可謂是在背鍋了,悲哀之余又不得不可憐這個家屬。
教育的悲哀,在這里分兩種,其一是知恩的淪失,其二是認知的問題。
關于知恩,古訓有云:知恩不報非君子。更何況,這事件根源在于救命,這份恩情換來的卻是一個有點啼笑皆非的結果,到底是長輩言傳身教的失敗,還是義務教育上的失敗。
關于認知,就不得不提到醫患沖突了。很多時候,醫患沖突的發生,起源于認知上的問題。很多患者對醫生的看法是,醫生是包治百病的,無所不能的,患者來了這,就應該是健健康康的出去。就是在這一個強烈的主觀意識下,當患者的狀況超乎醫學界的能力范圍,最后的結果不讓人滿意,患者家屬潛意識里會覺得是醫生沒做好,沒盡責,此時此刻,沖突就來了。
對于醫患沖突,避免是避免不了,如何減少,我覺得還是需要教育的普及,認知的提升,不要諱疾忌醫,不要撐到最后一刻才想起醫院這個地方,預防為主,再則認清醫生是什么樣的角色,不是神,他們也只是人,也只是跟我們一樣需要吃喝拉撒的人,只是多了點醫學方面的知識,也有做不了的事,也有生老病死的,別太高估了自己,也別高估了別人。
3、這賠償該不該給了?
如果患者跟醫生的關系只剩下“錢”的交易,那你覺得,這社會將會變成什么樣了?一定是亂套了的結局。對于醫院來講,為何要醫你,為什么不優先醫治有錢人了?你的命,就是錢,高價你給不給?不給就換下一個吧等等。對于有錢人來講,直接花錢請私人醫生為自己單獨服務,或者有優先權,此刻對于那些底層的,估計就只剩下任人宰割,等死的節奏了。
對此,我覺得不應該給,也不應該開了這個口。就像很早前的碰瓷事件,活生生的催生了一個“生意”,就是碰瓷賺錢。就是那一個令人唏噓的判決結果,你看后面多少的專業碰瓷者,前仆后繼的開發著這筆轉化率極高,投產極高的生意。在如今醫患關系本來就很敏感的情況下,開了這個口,是不是也在暗示著,另一個“生意”來了?
而對于醫生來講,這其間的委屈,估計是“罄竹難書”的節奏,好心救人,不剪又不行,如果還要跟你們家屬確認,這一來一回的時間,額,說句不好聽的,人走了都有可能。相應的,這樣的事件影響,對于醫生在后期的工作里,也會有一定的顧忌,所有的行為都要建立在患者或患者家屬的意愿上,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救命行為了,而是還夾雜著一大堆浪費時間無關緊要但又得需要注意的細枝末節。急救本來就是在搶時間,你以為是在商量著玩嗎?相信很多時候不是醫生不夠變通,而是患者或患者家屬變臉變的太快。
4、別讓你的善良,成為一種累贅。
善良是件幸福的事,但善良,不應該成為被辜負的籌碼。就像前面提到的碰瓷生意,不就是在利用旁人的善良嗎?說遠點,還有那些借錢不還的,街頭專業乞討的,無不是建立在別人的善良上,說白了,就是一類昧著自己的良心,在向別人的良心行乞的角色。
如果是非不能辯,那公道遲早淪失不再。如果善良不能得以熠熠生輝,那遲早成為一種累贅。
關注微信公眾號:柳公子說
更多交流,更多觀點,等你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