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老師(微信號:13809230069)
近日,亞馬遜要退出中國本土電商業務的消息甚囂塵上。從最初占中國電商市場15%的份額到如今不足1%,“富可敵國”的亞馬遜市值雖高達萬億美元,但在中國市場上還是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到底是因為主觀上的努力不夠,還是戰略性主動調整?離開中國這個電商大市場,亞馬遜還將去哪里掘金?
無獨有偶,我們隨便在網絡上搜索一下,發現是一連串的外企退出中國的名單:
曾經的外企風光無限
外企在剛進入中國前十幾年,可謂風光無限,高福利高待遇,出入5A寫字樓,嘴里操著流利的英語,大把出國培訓和出差機會,這些對于普通白領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當時的外企很神秘,也很難進,只有top學校里的top學生才有資格進入面試并被錄用,自豪地拿著高薪,優雅地喝著咖啡,仿佛畢業的工作就該是這個樣子。
在流程制度方面,外企以規劃化,標準化的工作和管理流程見長,尤其信息化系統建設很先進,一般使用全球知名廠商的IT系統和軟件,ERP,CRM涵蓋范圍廣泛。而且,員工進入外企后,都能得到很多名目的培訓。
無論是薪酬福利,還是流程制度,表面都非常完美的外企,為什么這些年突然就風光不再了呢?其實,明白下面這個理論,我們就可以從一個特別的角度窺見一斑了。
激勵—保健因素理論
激勵—保健因素理論又稱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這一理論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根據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決定員工績效的有保健因子和激勵因子。
赫茨伯格認為,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包括工作的成就感、挑戰性的工作、得到認可和贊美、增加工作責任、個人成長和發展機會等。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
那些維護工作積極性的因素,稱之為保健因素,包括管理政策和制度、工作監督、與管理者及同事的關系、福利待遇、工資水平、工作安全性等,保健因素不起激勵作用,并不導致滿意,只能防止產生不滿意。
激勵因素基本上都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屬于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疊現象,如賞識屬于激勵因素,基本上起積極作用;但當沒有受到賞識時,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這時又表現為保健因素。
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赫茨伯格在研究中提出了調動積極性的新途徑,如對工作的興趣、能力的發揮、個人成長、理想實現等,這些因素對激發積極性會起著更本質,更自覺、更持久的作用。
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給予啟示是,企業老板在建立健全經營管理者、人才、員工激勵和保障機制時,要正確處理好激勵和保障的關系。如果保障制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可能使其產生消極的情緒和行為,所以必須重視保障機制的建設,以避免和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對激勵機制的各項制度,要不斷地進行強化,使他們充滿事業心和責任感,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高昂的工作積極性。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僅應加強物質激勵和保障激勵,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給他們以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
福利和獎勵的區別
所以,外企有再好的福利和制度,也不見得有用,我們要厘清福利和獎勵的區別。
福利是保健因子,人人有份,無論功過優劣,福利是與工作結果無關,給企業整體的作用:
1、企業調控人工成本和生產基金關系的重要工具;
2、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3、提高企業美譽度。
公司福利對對員工是有一定影響的:
1、保護勞動者的積極性
2、有助于員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提高員工素質
4、留住人才
獎勵是激勵因子,獎勵優秀的員工,其次激勵是針對做的好的結果才給的。這句話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1、獎勵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有了公司要的結果,才能匹配相應的激勵;
2、獎勵不是所有人才有的,是給少數達成好的績效結果的優秀員工的獎勵
所以說,激勵與福利的本質區別是:
激勵是做到才給,福利是做沒做都要給。
激勵員工為自己而做的,福利是企業為員工而做的。
不給激勵的結果是員工可能不努力工作,不給福利的結果是員工可能放棄工作。
激勵是因果而異,福利是因人的層次、工齡而異。過度激勵可能轉為福利。
激勵越豐富,員工的斗志越高;福利越多,員工的歸屬感會越強。
總之,曾經風光無限的外企為什么會紛紛撤離中國,從內部分配角度來看,或許是高福利帶來的高負擔,人力資源由資本變成了成本。所以基于未來結果付費的薪酬激勵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正如下面這個績效體系一樣:
基于未來價值的薪酬激勵機制
變固定薪酬模式為KSF薪酬績效模式
不要給員工薪酬設置天花板,讓應該給予發揮的空間,讓他的收入取決于工作結果。很多企業,不管是升職,還是提級別,歸根到底,都是給員工加薪的噱頭。固定加薪是員工想要的結果,但于是對應的結果是,企業工資費用率提高了,利潤下滑了。員工是留住的,但是企業卻上升了。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并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KSF薪酬設計步驟
第一步 :崗位價值分析,
選定崗位,這個崗位對企業經營有哪些價值?
第二步 :選取6-8個指標
可量化的,具體的,可實現的指標。切記選取主觀性的東西。
第三步 : 設立權重、定義
每個指標設定權重,經營性指標,比如利潤額,銷售額等指標可以提高權重。
第四步 :分析歷史數據
過去一年不同指標的數據如何?有哪些是企業需要改善的?
第五步 :選定平衡點
設計重點:傳統薪酬方案只需調整為這個點)
第六步 :測算、套算
測試新模式下的薪酬,是否有提升,工資費用率是否下滑?
案例詳解:
1、建立不同等級業務員KSF薪酬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偏較小值。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文:胡老師(微信號:13809230069)
作者簡介:
曾任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負責企業薪酬績效管理和流程再造數十年;
現為企業問題診斷專家,整日奔波全國,為各類企業把脈,診斷;
數十年KSF薪酬績效實踐者,誓為中國企業薪酬績效改革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