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 對于很多人是個新名字,甚至還不清楚這是怎么回事。
然而,最近已經被當局火線叫停。就在被叫停當天的上午,火箭君還向人解釋了ICO,并指出絕大多數國內的ICO有重大風險,千萬千萬別碰!
考慮到無數人對ICO的好奇,以及這個神奇的東西如何會有效率的“玩脫”。
今天火箭君就來解釋一下ICO。 ”
“央行等7部門9月4日下午發布了一份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
這則公告明確表示,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
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搜狐財經)
ICO是什么?
專業的解釋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
項目發起方,通過出售一種代幣(token/coin)進行融資。
代幣(token/coin)一般是一種基于區塊鏈的自創新貨幣,可以用比特幣等兌換。
考慮到代幣的流通能力,你把它當作一塊普通的紀念幣(例如:一個圓形的自制紙片)也未嘗不可,在沒有大范圍流通前,代幣價值非常有限。
有人收藏,也有流通,淘寶居然有售
舉個例子
我們要發射火箭去火星,和火星人聯誼。
為了集資,我向大家融資,發行一個印有(想象中)火星人頭像的紀念幣,一個賣2,000元。
共發行1萬塊紀念幣,融資兩千萬。
不管我怎么吹,和火星人交流對世界貢獻大,和火星人做生意能分你點好處(但不保證)。
個人覺得,只有在精神病院,我才可能成功兜售這種紀念幣,
如果我敢公開兜售,那我也有可能要進精神病院。
金融人士的理解
這不過是融資方式的一個變種。而且很tricky,希望通過"代幣"逃脫應有的審核。
這種方式希望: 不要審計報告,不要批準,不受證券/銀行法規約束,甚至不承諾股權。
IT人士的理解
這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運用區塊鏈公平記錄出資及交易情況。
在參與者夠多的情況下,這種記錄不能被撤銷不能被偽造,信息被分布式記錄在參與者帳本里。
可以參看文末我們以前的文章
國內某些投機者的理解
管它是什么!
聽說,買了可以賺20倍,那就買買買。
聽說,某個網絡紅人(就不點名了,懂的人自然懂)也推薦,那就買買買。
聽說,周圍人都在買,那就買買買。
ICO 想象中的姿勢
ICO 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從國外小眾群體,主要是比特幣玩家開始興起。火箭君也不摘抄歷史了,反正其它報道都是百科上抄一遍,我們就直接說點干貨。
起初人們發現,利用了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率的融資。
在小眾愛好者之間,可以形成一種特有的融資方式和文化(代幣文化)。
代幣文化,和有人熱衷于收集干脆面包裝袋里面的廉價徽章幾乎是一樣的。
后來人們發現,區塊鏈天生的“去中心化”記錄信息能力可以用來干一點有效率的事情。
例如:記錄信用情況,記錄合同公證,記錄文件存在的證據,記錄交易……
于是有人想出個點子,開創一個項目,幫人“公正有效”的記錄這些信息。
記錄的成本就是這個區塊鏈里形成的新數字貨幣(代幣)。
然后,從群眾手中征集第一批代幣,啟動項目。
如果項目順利,信息記錄越頻繁,代幣使用就越頻繁,代幣的價值就會越大,初期代幣的投資人就能從中收益。
通俗來說,就是人為給“干脆面里的徽章”找個用途,如果這個用途成立,越做越大,這個徽章就會越來越值 錢,而且容易流通。
然而,聽起來很美好。
ICO后來變成的樣子
ICO引入國內,已經有效率的“玩脫”了。
“瘋狂”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
項目創始人按理應該出具 “白皮書”(white paper),相當于“募股說明”。
解釋募集的代幣用于干什么,讓投資人分析諸如“干脆面的徽章”到底能不能用于嚴肅合同的公證費用(難道真的能?)。
國內很多ICO項目,沒有白皮書,就靠銷售在酒店或咖啡館的營銷大會上口頭吹噓一下,連PPT也懶得做。
配合比特幣年初的大漲行情,吹噓有些代幣可以大漲幾十倍(其實和比特幣關系很小,主要看代幣自身的行情)
更神(huang)奇(tang)的是,自然有瘋狂的投資者會來接盤。于是在初期,代幣真的漲了好幾倍。
后面的很多故事基本是“南海泡沫”,“旁氏騙局”的翻版,沒人知道這個項目是干什么,只知道買了可以賺錢,于是瘋狂再度發酵。
終于,ICO 在近兩天被當局叫停。
最后
區塊鏈應用有那么多創造極高效率的可能性,原本可以帶來更公正,交易成本更低的用法。
最后來到一個神奇的地方,通過ICO的方式淪為逃避監管,瘋狂斂財的“絕佳”效率工具,并且“玩脫”。
遺憾的是,區塊鏈應用的正面應用發展可能會因這次ICO“玩脫”受到阻礙。
不過相較于更多吃瓜群眾受害,這已經是很好的結局了。
“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 (據說受了“南海泡沫”刺激的)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