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爾浪洼
為什么要4點鐘起床?
4點鐘起床,4點-12點=8個小時,用來工作;12點-20點=8個小時,用來鋪墊未來的工作;20點-4點=8個小時,休息。這也就是書作者的三八作息法。 謂之人生兩季。
4點鐘起床有哪些理論和實踐支持?
?早晨效率高:早晨的荷爾蒙(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類脂醇)分泌高峰期為早7點左右;
?早起符合人類作息習慣:日出而作,這個習慣已經滲透到人類的DNA里面了;
? 三小時深睡眠足矣:人類的快速眼動睡眠(rem)為1.5個小時,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為1.5個小時,三小時一個循環,這種睡眠方式保證了人類的健康。我們應該然后利用這一規律,在睡眠三小時后,4.5小時,6小時,7.5小時可以自然地醒來,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如果要加班或者熬夜,應該至少保證3小時睡眠。
?中午大腦峰值出現的時段:14點到16點之間。
?不要鬧鐘:鬧鐘會破壞你睡眠周期。
?自然醒來: 1),拉開窗簾,讓陽光叫醒你;2),自然的舒服的聲音喚醒(清晨的鳥鳴,菜市場,蟲鳴等);
?清晨適合做跟蹤規劃,并對即將展開對工作排優先級次序和分類 。
?商務信函或者郵件適合早上寫,晚上寫郵件會用詞容易刻薄。
?不要一大早就惹惱上司。
-------------------------------------------
補充:
1.0 這本書,是昨天晚上睡覺前看了一點,今天早上早起看完的。我看作者說他每天看完8本書,這是比較夸張的進度的。我有一天看三四本書的記錄,但確實沒有達到過8本之多。如果說一天看完幾本數的話,我的經驗,大多就是《4點鐘起床》這類書。有幾個原因:
A、因為這類書一般只將一個主題,大多淺顯易讀;
B、這類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其實大多數讀者有認知,甚至有自己的經驗和感悟,不讀也可以,快,一掠而過略知大意即可;
C、尤其是日本人寫的職場書,有一個特點,就是題目和章節標題就很好地總結了內容,有時候,你甚至只讀目錄即可;
D、這類書,不可求得到太多,千萬不要一一照學,只要覺得對自己有啟發的,或者有幫助的,擷取一二,能融進自己的習慣和技巧里,起到作用即可;
2.0 比較認同的是深睡眠:
我在很久久發現,我夜里會有醒來的節點,而且,在那個節點起來讀書,第二天精神仍然很好。起初我以為這是偶然現象,覺得這是不合理的。沒有理由睡不夠7、8個小時,第二天仍然很精神。昨天看到這本書,竟然發現作者也有這樣的規律,而且找到了理論依據。區別是,以前我會在這個節點醒來,想讀書,或者干點啥,但有覺得不符合專家說的睡夠7、8個小時的規律,再加上但冷,懶,就不想動,睡一睡,就又睡著了。我試過,在周末,我竟然也能睡到9點鐘的記錄。但昨天讀過,今天早上確實發現6點鐘就醒了,只是今天的區別是,沒有因為冷,而賴在床上。實際上,很多都是習慣,多幾次,就會形成規律了。
3.0 橫向展開搜集資料:
我每讀一書,喜歡就類似話題橫向展開搜集些資料和書籍。今早讀完這本,我又找了找類似的書籍,有:
《想法·No.1:突破成長的煩惱 》(日)鈴木敏文
《想法·No.2:奇怪的人才能成功 》(日)齋藤一人
《找到人生的好感覺》(日)松浦彌太郎
《100個基本》(日)松浦彌太郎
《絕對成功的千回法則》(日)齋藤一人
實際上,我讀書,向來秉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一本書,得一二有用觀點和技巧足矣,千萬別求全責備,想一次性學完所有太多東西。
原文地址:http://m.douban.com/note/473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