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有一檔名為《人類觀察》的綜藝節目,有一期中,分別在京都和大阪兩城市街頭放置可供免費拿取的西瓜和魚,觀察市民們的反應。相比起不拘小節、大大咧咧,只用短短幾分鐘時間就把食物哄搶而光的大阪人,在京都人們用了半小時左右,才斷斷續續地取完食物。之后節目組的采訪中,京都人戲稱大阪人“寶里寶氣”,大阪人則直率地評價京都人“矜持過度,而近乎于虛偽”。的確,在看客眼中,作為故都的京都,典雅高貴,裹著一層綺麗的面紗;京都人偏于內斂,骨子里仿佛都已滲透了古典的含蓄,以及地域所帶來的不露鋒芒的傲氣。不過,想要客觀整體的來感受一個城市,看完了面子,更要去嘗嘗里子,去觸摸生活中的煙火氣息。這本書所呈現的京都,是優雅的,是美的;但也是市井的,質樸的。全書帶有的濃郁的、經典的日式美學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在不知不覺之間,浸潤其中,流連其中,癡迷其中。
? ? 七年,十味,二十個地點,十段歲時。作者將自己客居京都七年的所見所感匯于“空間”、“五感、”“歲時”三個章節之中,其涉足過的難以忘懷的地點,繾綣了味蕾的料理小食,泡湯、插花等極富日式風情的體驗,別具意義、擁有獨特風景的時間節點等等都有包含在內。“有鹿來”的書名,取自作者與鹿的緣分——“在這里搬過三次家,如今住在銀閣寺前,附近有條小路,曰鹿之谷通。”在東山、鴨川和屋后山坡上,作者與鹿數次邂逅。最近幾年,奈良公園的鹿已經晉級新一代大熱網紅。這里所指的鹿,與奈良公園頗解人性的鹿不同。她們清瘦機警、見人輒驚走。烏圓的眼神中投射出的清澈寂靜的美,仙風道骨、轉瞬即逝的身影,如落入凡間的精靈一般,這樣的小鹿傳遞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京都的氣質:自然不乏工巧,清新融合俚俗,含有不可與人語、只可意會的神秘優雅。這樣的氣質是遍布在生活中的,藏匿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里的。現代化的腳步在京都并非停滯不前,也無法說是增速緩慢。京都的發展不以現代化為目標,故而無法用這樣的標準來評判審視。“京都的‘古’,并不僅指其文化遺產歷史有多么悠久。很多被指定為物質文化遺產的建筑,實際上都是后來重建的,這也是千余年來幾經戰火、動亂的古都的宿命。然而古都的魅力在于從未完全喪失生命力。燒毀的寺院可以重建,荒廢的舊宅可以翻新。不論政治中心如何變遷,宗教、學問、藝術始終涵養于此,也使之可以長久保有‘文化之都’的驕傲。”古與今的和諧融洽與美,這大概是京都城建的終點吧。
? ? 日本獨特的“侘寂”之美流露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它不僅僅只憑作者所選擇的意象透露,而同樣由作者本身所決定。遣詞造句之中無處不在的淡淡的樸素、寧靜以及哀傷,想必是作者本初敏感纖細的內心經過日本客居生涯的雕琢之后的自然基調。事無巨細地誠實的描寫,安穩而天真。“各色冰品是最適于祗園祭的零食,紅豆沙、抹茶、白玉團子、豌豆沙、蒟蒻、蜂蜜、糖汁、冰鎮鹽水黃瓜、烤腸,孩子們都喜歡。變戲法的老人被大群人圍著,展示一種道具,旋轉著,變出各種造型,一時玫瑰,一時噴泉,一時金魚,小孩子喜歡極了,驚呼不斷。大人們冷靜些,但臉上也都帶著笑,期待地望向下一種變化……”京都不再只是一個古都的符號,而是去扁平化之后一座立體的、有生活氣息的城市。她有聲色犬馬,但那些只是闃寂之上短暫浮華的囈語:“八時五十分左右,各處火床逐漸熄滅,窗前觀者散盡,圓窗緊閉,樓道恢復原樣。下樓散步,沒有雨,地上偶有很淺的積水。空氣中彌漫著松木燃燒的香氣,很惆悵,像是狂歡后的倦怠與憂郁。”那種哀傷的美,細膩無比的情緒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大家覺得詩句太好,立時認為,不喝酒簡直不應該,為了不知何日重逢的初見、無法言說的深沉的哀愁、有默契的別離、近在咫尺卻永無告解之機的惘然。”作為客居者,作者對這般哀傷的體會更為細致和私人化,諸多感觸是對無常的、人事的且充滿哲理的美學更為別致的注腳。
? ? 幽夢影有云:“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著,真足以攝招魂夢,顛倒情思。”花鳥風月,市井百態,京都的魅力是當然無法用文字盡然描述的。作為日本旅游的大熱城市之一,京都以其歷史之厚重獨樹一格,游人不絕如縷。有好事者推舉出了“京都三俗”,有嘲弄游客之意,但也暗含著本地人對一番昔日的雅集佳境“淪落”成人山人海的打卡圣地內心的無限傷感。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游客也是京都的一部分,也是京都的一道風景線。如果大家有機會去京都的話,這本書可以一讀,作為設計旅行方案的一個小小的參考。如果你熱衷于日本的文化,這本書也會提供給你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感受京都這座城市,在這里把這本充滿生活情趣的書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