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 怎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本文內容分六個部分,建議閱讀時間5~10分鐘
◆◇本期金句◆◇
1.你想讓別人怎么對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主動怎么對別人。——米奇·普林斯汀
2.我重視你,是人人都能生產的好產品。
3.互惠互利是人類的本能沖動之一。
4.重要的不是得失成敗,而是將人生這場無限游戲推動下去。
5.讓自己受歡迎,是過好一生的必要條件。
第一部分:每個人都需要受歡迎
歡迎來到硬派知識脫口秀《知識就是力量》。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怎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表面上的答案好像明擺著。什么樣的人受歡迎啊?重要的人受歡迎,長得好看的人受歡迎,經常請客的人受歡迎,滿腹詩書的人,談吐幽默的人受歡迎,但是不管剛才我說的哪種受歡迎,本質上都是因為他背后的資源和稟賦。
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我們今天是說,假設剝離了這些資源和稟賦,我們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受歡迎呢?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
我們經常腦子里會有一個公式,就是受歡迎是跟人交換來的結果,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各種各樣的資本。當我什么都沒有的時候,拿什么和別人交換?其實這就把交換這個詞看淺了。什么叫交換?別人有需求,我們就可以跟他交換啊。
我先來告訴大家一個真相,所有人,不管他是什么人,他都需要受歡迎。
不管他受歡迎的程度有多高,他內心里的這個洞永遠都在。
不是有一個段子是這么說的嗎,有一個女孩在學校里很受歡迎,有一個男生追求她,天天給她發微信,人家就是不回。怎么辦?旁邊一個室友拿過手機來說,看我給你發一條微信。發什么?今天在一個論壇里面有一個女神錦標賽,我看到你是三個最受歡迎的三位女生之一。那對方是秒回啊:其他兩位是誰?你看,沒有人對自己的受歡迎程度不在意的。
我當年做記者的時候就采訪過一位老板,那真是非常威嚴,西裝革履,對我是不假辭色。但是見面的時候我和他說了一句話:“在外面聽很多人在夸獎你啊。”我這句話,話音剛落,他就一把握住我的手:“他們都是怎么說的呀?”你看他開始打聽了。不管他牛成什么樣,所有人內心里都有這樣的渴求。
心理學界有一個詞,叫“冒充者綜合征”。很多已經有巨大成就的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他們覺得我這是假的吧,我這是騙了全世界吧,我怎么配得上這樣的成就呢?
我知道紐約有一個作家他每次發表一個作品,他都會說我要露餡了。我此前的作品其實根本配不上這樣的榮譽,這部新作品我一點信心都沒有,我是不是要露餡了?
這種心態就叫“冒充者綜合征”。我們大家都應該洞見這個真相:所有的人都缺“受歡迎”。
所以我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不是因為那些很高大上的人他也缺這個,跟我們一樣,所以是好消息;而是因為你缺,我能給你,所以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交換,我歡迎你你也歡迎我。
第二部分:受歡迎的方法
剛才我們說的只是一個假設,你歡迎別人,別人就會歡迎你嗎?沒錯,學界已經有結論,美國心理學家普林斯汀寫了一本書叫《歡迎度》。這本書最重要的結論就是這個:一個人會更喜歡喜歡他的人。
所以你看,在我們看到的那個豐富的商品市場的外面,是不是還有一個歡迎度的交換市場啊?這點我們總能做到吧。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你可能什么都沒有,沒有容貌也沒有財富,也沒有好的口才和才識,你只需要表達我歡迎你。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銷售奇才叫喬吉拉德。他賣汽車賣了12年,每天可以賣出六輛汽車,他用的就是這一招,他只要賣出去一部車擁有一個客戶,有了客戶他就會一直給客戶寫賀卡,不僅寫祝你生日快樂、圣誕快樂,最后總要加上一句“我喜歡你”。這一招當然管用。你買了他的車,你大概率幾年內不會再從他手里買車,但是這個人一直孜孜不倦給你發賀卡,然后說我喜歡你,你當然對他有好印象,等你幾年之后換車的時候,大概率也會考慮在他手上買車。他的銷售奇跡,12年每天賣掉六部車就是這么滾動出來的。
但是請注意,今天我想說的是咱們別學他。為什么?
兩個原因。
第一,這一招被發明出來已經好幾十年了。各位,現在有多少人、多少商家,天天趕著說“我喜歡你”。我不知道各位啊,反正我要是過生日的時候,老天,從早到晚,電商平臺跟我發生日快樂。我信嗎?我又不傻,我知道這個“生日快樂”只是因為我這條數據被記錄在他的數據庫里,這條短信是自動發的呀,完全打動不了我,對我根本不太管用。
第二,我們中華文明不太允許也不太主張我們做這樣的事情,天天見人就說我喜歡你。孔子講過一句話,鄉愿,德之賊也,什么意思,什么人叫鄉愿?就是那種天天想討好別人的人,一點原則都沒有的人,就叫鄉愿,德之賊也,你偷了天下人的德行。還有一句話,也是孔子他老人家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什么意思?就是不該跟他說這個話,你把這個話說了,這話就丟了。你該說跟人說這個話,你沒跟他說,你就把這人給丟了,這話不能隨便說的。你明明喜歡他的,你憑什么這說啊?我們經常說我失言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中華文明不太主張我們學習喬吉拉德的這套方法。
所以今天我們不妨把喬吉拉德的這套方法升個級,升級成什么——我重視你,不是我喜歡你,而是我重視你。這句話我們的文明就允許和主張的,因為尊重和重視每一個人,是我們的道德責任。對吧,你可以不喜歡一個人,但是你沒有理由不尊重他。在此我可以插一句話,一個人對什么人是永遠不可能原諒的,不是一個跟他利益沖突的人,不是一個打過他罵過他的人也不是一個不喜歡他的人,而一定是一個鄙視過他的人。這是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經驗,永遠不要不尊重或者明顯的鄙視一個人,因為他永遠不會原諒你。
第三部分:親自表達
回到我們的話題。“我重視你”是我們每一個人只需要一顆心,不需要其他的資源,就可以生產出來的一個產品。用這個產品,我們就可以在人際交往的市場上,跟任何其他一個人交換出一個彼此歡迎,不管他多么位高權重,多么功成名就。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是一本寫美國政治的書,叫《硬球》。這本書記錄了大量美國政治的八卦。其中有一個細節,我印象特別深,說的是誰呢?美國的一個總統,叫林登·約翰遜。他在當總統之前還當過肯尼迪的副總統,這個人是政界老手,他的伎倆強到什么程度?通過下面的這個故事就能體現出來。
有一天,林登·約翰遜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口突然抓住了一個記者說:我找你好久了,來來來,聊一聊。記者就懵了,只好跟他去了辦公室,雙方落座之后,林登·約翰遜拿出一張紙條寫了幾個字,交給秘書,秘書就出去了。然后他就跟這個記者聊,你的報道對于我們政府有很多支持,沒有你我們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等等,反正就拖延了一會兒時間。一會兒那個秘書又進來了,拿回來一張紙條,林登·約翰遜看了一下紙條,放下接著對記者說:你在紐約時報曾經報道過什么樣的話題,這對我們什么樣的政治方略有重要的幫助,你另外一篇報道又是如何如何,那口若懸河,如數家珍,記者就聽傻了。后來的事你想都想不到,在這個記者的報道生涯中,對林登·約翰遜幾乎是毫無保留地支持。
這故事還有下半段。這個記者后來才知道,林登·約翰遜當時寫的這個紙條上面寫了什么字,原來是在問秘書,正在跟他說話的這個家伙是誰?是秘書后來替他打聽出來這個人是紐約時報的記者貝克,這才有了后來的談話。
當然這是一個負面典型,是政客的伎倆,但這個故事至少從側面證明了一點——你向一個人表達重視、表達尊重,你就會收獲到同等的回報。但是問題來了,怎么表達重視呢?難道學林登·約翰遜這樣的政客技巧,或者是學那些企業發生日短信的技巧嗎?錯了。
在重視別人的時候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你務必誠懇,第二個是務必親手。
我給大家說一個我親身的經歷,有一家企業很重視我,所以每個月企業的內刊出來之后都會給我寄一份,你看這是很好地在表達重視吧。但說實話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中間我搬過三次家,他們那個刊物還是每個月定點寄到十年前的住址,那個房子現在的主人都快被搞瘋了,每個月都要給我打電話:羅先生我又收到了您的文件,要不要銷毀?但是我在這家企業也不認識什么人了,我甚至讓他們在數據庫里把我這條數據刪掉也做不到。所以他們在初衷上是在表達重視我,但是結果呢,每個月都在提醒我一次,這家企業一點都不重視我,你看這就是不親自表達帶來的禍害。
還有,這個社會你只要假手于他人,不是自己誠懇地表達對他人的重視,很多中間發生的事情你完全無法預料。
我再舉個例子,有一次有一個公司,跟我原來是合作伙伴。那到中秋節的時候,我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個氣急敗壞的快遞員,說這個箱子太沉了,我是沒法給你弄上去,你能不能自己下來弄啊?我說行行行,然后我就下去一看,一個大箱子,木頭的,板條釘好的,我們家用的工具,是沒有什么能夠對付這個木頭箱子的。于是我找物業借來羊角錘,在物業兩個小哥的幫助下,終于把這個箱子給起開了,一看里面,一盒子月餅,一瓶酒。你就想想看,我搬著這個沉重的箱子上樓的時候,我的這個心情,我真的覺得他重視我嗎?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是這瓶酒和這盒月餅本身的品質,還是這個箱子的包裝方法,還是這個快遞小哥跟我說話的語氣,每經過一個環節,對方表達的重視都在打折扣。
所以,如果你想對一個重視的人表達“我重視你”,那就親自表達,堅決不要假手他人。因為只有如此,在那么復雜的社會當中,你才能真正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我尊重你”。
第四部分:平等待人
當然問題絕非這么簡單,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我尊重人,我難道能夠尊重每一個人嗎?我跟每一個人都像林登·約翰遜那樣,拉著手聊一會兒?不可能的,我的時間有限,空間有限,我的精力有限。怎么辦?
在此我從倫理學里面借來一個概念,叫“無知之幕”。“無知之幕”是一個幕布,在倫理學里面原本的概念大概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自己原來的社會角色在決定自己的觀點,翻譯過來,就是大家都知道那句俗話,“屁股決定腦袋”。比如我們在爭論很多社會政策的時候,富翁會說國家應該減稅,窮人會說應該對富人多征稅,吵來吵去永遠沒有結果,怎么辦?倫理學當中就提供了這么一個思考工具。
我們假設,大家現在都在天上,還沒有投胎為人,這個時候突然降下來一塊幕布,叫“無知之幕”,因為隔著這個幕布,我們看不見人間是個什么模樣,也不知道將來自己會變成一個富人還是窮人,男人還是女人,好看的人還是難看的人,我們一概不知道。現在我們來討論,人間應該執行什么樣的政策?對好看的人應該好一點,還是對難看的人好一點,對富人好一點,還是對窮人好一點,這個時候我們就脫離了那些復雜的背景,就更可能得出公正的結果。
回到我們剛才的那個疑問,我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我怎么可能向每一個人表達平等的尊重呢?解決方案就在這了,你遇到每一個人,你就在他的背后降下一道“無知之幕”,你權當沒有看到他的社會角色,沒有看到他擁有的資源、資質和他的長相,你就把他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你看見他做出一點成就去祝賀他一下,見他認真地看書,就上去問一句:您在看什么書啊?這總不難吧。
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平等地表達自己的尊重,剛才這個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五部分:請人幫個忙
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你說這只是在尊重自己遇到的人,那些自己沒遇到的人呢?那些遠隔千山萬水,而我又特別想受他歡迎的人,我怎么跟他表達尊重呢?
有一個方法叫“請人幫一個忙”。
這件事情,最早我是在看富蘭克林的傳記的時候發現的,他老人家就有這么一手絕活。話說有一天一個評論家在報紙上寫文章罵他,罵得很難聽,怎么辦呢?是罵回去還是忍了,還是托人跟他說別罵了?這些都不是富蘭克林想出來的招,他的回復是:你罵我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本書,這本書我特別感興趣,我知道你家的藏書很多,這本書別的地我也沒找著,借我看看吧。那人一看,我罵你,你還找我借書,看完之后還熱情洋溢又寫了一封讀后感,這個人什么感受?他很自然就會覺得富蘭克林這個人其實還挺好的。通過借書還書的全套動作,富蘭克林其實就是在表達“你是讀書人,我重視你”。這件事之后富蘭克林給我們留下了一句金句,叫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那就請他幫一個忙。
求人幫一個忙,其實就是在表達對他的重視,對他的尊重。
我們中國人是很難跨越這道線的,因為我們自小受的教育是能自己干的事盡量自己干,能不麻煩別人盡量不麻煩別人,但是我們稍有點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你觀察一下身邊,那些最受歡迎的人,是不是經常求人幫一個忙啊?這就是交換重視的一種方式。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幫助大家加深印象,這也是發生在美國的一件事,同樣是一個銷售冠軍,只不過他不賣汽車賣吸塵器,上個世紀中期美國賣吸塵器還是挨門挨戶去推銷的。在退休那一天,這個人向他的同事公布了自己成為銷售冠軍的訣竅。推銷員敲門的時候都會說:太太我是來推銷吸塵器的,你能給我五分鐘我介紹一下產品嗎?人家肯定說不需要謝謝,門關了,結束了。我從來不說這話,我說的話永遠是這么三步曲:第一句“太太您好,我剛好路過”;第二句“你這個花園收拾的很好”;第三句“我剛好口渴了,能請您幫個忙,給我一杯水嗎?”。開門是這三句話,不提吸塵器,這三句話里面包含了什么樣的信息啊?我尊重你,我看到你的價值,你的價值已經通過收拾很好的花園向我展示出來了,同時我還請你幫我一個忙。你想,誰會因為吝嗇一杯水,而不去幫助一個口渴的人呢?太太就回屋,倒上這么一杯水。在喝水的過程中,他是不是就擁有了五分鐘的時間可以介紹他的吸塵器呢?他的業績就這么做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這件事背后的機理,當一個人幫了你一個小忙,比如說給你倒一杯水,他就會傾向于幫一個更大的忙。比如說這位太太他家里真的需要一臺吸塵器的時候,她會幫你下單增加業績的,這背后不是我們利用一個人的善良欺負他,而是涉及一個我們人類社會最根本又經常被忽視的結論。
我們人類是群居物種,我們和其他的物種最大的區別在哪里?我們有非常發達的大腦,有非常豐富的語言作為工具,都是為了隨時隨地捕捉和他人協作的機會。我們幫一個人的忙,和他的信任就多建立了一點,所以我們本能的沖動就是要多幫他一點,這是經常被忽視的。
正是在這樣的機制下,正是在這樣的市場上,我們可以交換“我重視你”這個產品。當然,我并不是說你永遠只找別人幫忙,永遠不幫別人的忙,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通過這種的中介,去傳達你對他人的尊重。
第六部分:人生是一場無限游戲
當然話說到這里,你心中可能升起了一個疑問:
我過我的日子,他們過他們的,我真的需要這樣處心積慮地獲取別人的歡迎嗎?
在此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他的作者是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卡斯,這本書很多創業者都很喜歡。書里其實主要就講了兩個概念,人世間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歸納為兩種游戲,一種叫有限游戲,一種叫無限游戲。
什么是有限游戲?你玩的所有游戲都叫有限游戲,只要有勝負輸贏、確定邊界,小到一盤棋,大到一場戰爭,雙方都能確認輸贏的,這就叫有限游戲。
什么是無限游戲?這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的事嗎?存在,只是很多文學作品把無限游戲都包裝成了有限游戲。比如說大家都聽說過那種童話,經過復雜的斗爭,最后王子和公主終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這就給了故事一個邊界,這局“游戲”結束了。但是有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結束了?再沒有故事了?怎么可能呢?一定還有。對,這就是無限游戲。
在這種游戲里,我們要不斷地推動邊界,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讓這個游戲持續下去,這就叫無限游戲,人生就是無限游戲。
你今天是一個高中生,你現在是要考上大學,可是到了大學之后,你就要把這個游戲的邊界往外推,找到一個好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之后,你又要把這個邊界再往外推,在自己的職業里有所成就,有所成就之后,你還要把這個邊界再往外推,成為一個更受尊敬的人,難道不是嗎?
從生到死,我們一直處于不斷推動邊界的狀態中,我們永遠不肯承認這局游戲結束了,在我們最終躺到墓地之前,我們永遠都在推動這個游戲,不斷拓展,這就叫無限游戲。我剛才講文學作品也好,我們看的電影也好,總想把人生這個無限游戲包裝成有限的樣子,不然他們的電影、他們的小說沒法結束,但是我們自己得清楚,我們是在玩無限游戲。
所以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為什么你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答案來了。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在往外擴展的時候,誰能幫到我們。
你不要覺得做好手頭的事,這個游戲就可以順利玩下去,人生不是這樣的。
前不久聽了一個段子,說上海有一家創業公司,實在選錯了路,一家公司幾十個人,大家都覺得算了不堅持了,公司遣散。最后有一個人說:“你們缺多少錢啊?五百萬?我出。”這人誰啊?清潔阿姨,她出了五百萬,她說,我喜歡這個集體,我不愿意解散。清潔阿姨當了股東,這就是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事。
當邊界往外推的時候,你哪知道誰會在哪個關鍵時刻,沖出來幫你一把?
這其實不是段子,我生命中遇到過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大概是二十年前,我離開工作單位,前路茫茫我也不知道下面該干什么。原來辦公室的一個掃地阿姨說:“羅胖啊,我覺得你不錯,你不是挺能講的嗎?你愿不愿意出去講課啊?我兒子辦了一個培訓公司,你愿不愿意給他們講課啊?”所以我離開公司掙的第一筆錢,是我原來那家公司的掃地阿姨給我提供的。
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謝她,我感謝她的不是這一堂課的課酬,而是她提示我一點特別重要的道理:無論你在什么樣的局面里,無論你身邊的人看起來怎么分成三六九等,你永遠不會知道誰在什么時候會沖出來幫你一把。所以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這不是在討好這個世界,是你想過好自己的一生,把這局無限游戲玩下去的必要條件。
這就是今天節目的分享,江蘇衛視硬派知識脫口秀《知識就是力量》。因為我們堅信“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