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分析鄔思道。
為什么要分析鄔思道,因為鄔思道是老四胤禛奪嫡的核心成員之一,在胤禛的幕府上名義上是個老師,卻是老四的謀臣。歷史上據說鄔思道只是田文鏡府上的師爺而已,與雍正素未謀面,更不要說是雍正潛邸的謀臣,《雍正皇帝》的作者二月河把他安排進雍王府,是藝術的再加工。
但是縱觀《雍正王朝》,鄔思道的作用似乎并不是那么明顯,接手追比國庫欠款,老四胤禛本來就打算做,刑部冤獄案,鄔思道言過其實,弘歷出頭,算他碰上運氣,火燒《百官行述》好像與他沒關系,恐怕只有推舉老十四為大將軍王,方可算得上是他的謀略,至于說不爭是爭,也只是鄔思道的某種解釋而已。所以,鄔思道的存在,并非是鄔思道本人的存在,他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劉伯溫,這個虛構的人物本身,其實就是胤禛本人。從另一個角度講,鄔思道就是胤禛心頭的定海神針,是他心中的那尊“佛”而已。
記得他和劉墨林到江南論過禪佛,所謂佛的本意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若說鄔思道就是他心中那個己,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從鄔思道的出現開始,就意味老四胤禛開始有了奪嫡之心,策劃奪嫡始于此,便不為過。
康熙前四十多年,正是他風華正茂的年代,立太子胤礽之后,政局也算穩定,因為胤礽在他幾十個活下來的兒子當中是老二,頭上只有一個老大胤褆,余下老三胤祉起,年齡都還不算大,加之康熙多年對太子胤礽的表現一直稱道有加,故其他與胤礽年齡相仿的皇子也沒有過多覬覦皇位的想法,兄弟間相處還算和平,所以,康熙有精力和事件干好其他的事。
然而,當了幾十年的太子胤礽因為手伸得太長,混淆了儲君之權與皇權的關系,逐漸讓康熙感到不再滿意。說到底,太子胤礽與康熙的矛盾就是儲君與皇帝關于權力沖突的矛盾,康熙感受到皇權遭到威脅,于是在不同的場合公開表達對太子的不滿,甚至當著大臣的面,教訓太子不守規矩,一直發展到一廢太子。
一廢太子的時候,各位活著的阿哥基本都已經成年,他們突然感到,這個皇太子并不是穩如磐石的皇太子,康熙說拿下就拿下了,他們都有機會爭取儲君之位,于是便大顯神通,九子奪嫡的局面開始形成。
追比國庫欠款,康熙讓胤禛做孤臣,所謂孤臣,并不是指做杠桿兒司令,康熙此意是讓胤禛不怕得罪人,不怕被孤立,要經得起被孤立的局面。要是老四胤禛真做成了光桿兒司令,那就真的與儲位無緣了。
回到前面所說,鄔思道的出現,其實就是胤禛爭儲位的開始,那么排除鄔思道,他的這個爭取儲位的團隊到底有多強呢?相比于老八老大老三等強在何處?
先說胤禛的出身。其實康熙帝對皇子們的出身并沒有絕對的偏好,打小對他們的教育都是嚴格而公平的,并沒有因為他們的出身而有所偏廢。故而很多人說老八胤禩是辛者庫賤婦所生所以就不待見他,從而要打擊他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胤禛的生母烏雅氏也曾是個宮女,按照清廷的規矩,必須嬪級別的才能撫養自己的孩子,而烏雅氏生下胤禛的時候連嬪都還不是。所以,他被交給孝懿仁皇后撫養,即佟國維女兒佟佳氏,和胤禛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還有太子胤礽。所以,在《雍正王朝》里面,胤禛和胤礽當時的關系是十分要好的,說他是太子的人,屬于太子黨,所言非虛。太子被康熙廢,對于胤禛來說,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因為在名分上脫離太子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再說隆科多。佟國維的兒子,在劇中成了佟國維的侄子,佟國維是孝懿仁皇后的父親,是康熙母親孝康章皇后的弟弟,所以,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很要好的。康熙在臨終前啟用隆科多為九門提督,這無疑是對胤禛繼位最好最強的保障。
再就是年羹堯。胤禛潛邸的奴才,官居四川提督,陜甘總督,撫遠大將軍,在康熙的時候就被重用,老十四胤禵任大將軍王的時候是康熙五十七年,那時候年羹堯任陜甘總督,主管大將軍王胤禵的糧草供給。劇中鄔思道說西北平叛打的是糧草,陜甘總督年羹堯可以牽制老十四十萬百萬甚至千萬兵馬。但是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就是川陜之地是西北通往中原的必經之地和軍事要地,是遏制軍馬入主中原的咽喉要塞之地,掌控了川陜地區,就等于掌控了西北的兵馬,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老十四胤禵不敢隨意妄為的主要原因。
有人會問,僅有這兩人似乎不夠,不錯,胤禛的團隊人數不多,但是都在要害部門。而對于軍隊的掌控,老十三是個重要人物,康熙圈禁了他十年,也是磨練了他十年,豐臺大營的軍官有一半是他栽培出來的,老十三一旦放出,就是一批狂奔的野馬。
對于奪嫡這種事,光有人還不行,還得有計劃,有綱領,有手段。在這里就要介紹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叫戴鐸,很多人認為他就是鄔思道的原型,大概也可以這么認為吧。有很多人都知道戴鐸十啟,就是關于他寫給胤禛奪嫡的計劃書有關事宜。
康熙五十二年,戴鐸寫給了胤禛書啟,全文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局勢,明確了奮斗目標,他針對胤礽被廢后的形勢,提出了幾個要字訣。
一是要想方設法以孝義爭取康熙寵愛。
二是要以太子為戒,搞好兄弟關系。
三是要加緊聯絡百官,為胤禛制造輿論。
四是要大力培養潛邸人才,建立人才基礎,并放他們出去擔任要職。這大概就如年羹堯,李衛等。
戴鐸的書信,全面提出了奪嫡之綱領、策略和措施,老四得此一人,勝過得一諸葛。
相比較老八打出的仁義牌,老四則打出威嚴牌,倒不是說誰對誰錯,但是這卻奠定了兩大集團的政治主張和基礎。況且老四胤禛也并非全是威,而是恩威并用。
在經營百官的問題上,老八固然能得到一部分人心,但是大多都是自身不硬,騎墻之人較多。因為一廢太子,胤禩得到保舉者眾多這件事激起了康熙的神經,康熙為此狠狠敲打了八爺黨。太子第二次被廢的當年十一月,康熙外出打獵,住在北京的遙亭,胤禩因生母忌辰出京祭祀,完事后沒請安,派人送兩只鷹(海東青)給康熙并說明即將回京,但是沒想到康熙收到的時候鷹已經奄奄一息。并非是他調換了老十四的禮物,送鷹大概也與滿洲女真的傳統有關。但是康熙認為胤禩藐視自己,氣的心臟病發作,大罵胤禩“不仁不義”,并著手鏟除胤禩黨羽。康熙明確指出,廢胤礽并非就是要立胤禩,他們均不合格做儲君。胤禩的重要幕僚如老九胤禟,阿靈阿等人也一并受到康熙的打擊。康熙五十五年,胤禩得傷寒病,有死去的險況,康熙竟然命人將他移出賜予的花園到城里,其原因居然是害怕傷病的人帶有晦氣污染了自己,可見,老八胤禩在康熙的心中,已落到何等地步。
如此,胤禛的前途大好,他的兩面派作風得到康熙的喜歡,距離儲君之位,只有一步之遙。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