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安小然
圖丨網絡
近日,有一條“11個姐姐為弟弟湊錢買房”的新聞很火,看到的人無不覺得一家人和和睦睦,姐賢弟惠的場面無不讓人淚流滿面,感天動地。
看到這個畫面,我想到了另一個畫面。弟媳婦肚子里的孩子出世了,是個兒子。
11個姑姑,每人從家拿了1000塊錢作為孩子的見面禮,那個最窮的姑姑,因為弟弟買房湊錢時已經是借的錢,所以這1000塊錢,讓這個最窮的姐姐被婆婆罵了一頓,被老公打了一拳。可是沒關系,畢竟自己有個侄子了。
小侄子要滿月了,11個姐姐大包小包的又都回了娘家,當然見面禮是少不了的,那個最窮的姐姐又被婆婆跟老公數落了一頓,可是還是其樂融融的去給小侄子過滿月,當然其他的姐姐也并沒有什么錢。
在農村,一個女人初中都不畢業,嫁的人家也大都是靠種地為生,她們可能一年勤勤懇懇的喂上3個豬,春天買豬仔,夏天每天去地里拔豬草,秋天擔心豬生病死掉,好不容易熬到冬天,豬賣了點錢,然后弟弟的兒子又快過一歲生日了。
你以為這是危言聳聽,事實是,以前,我們村有個女兒很多的家庭,弟弟一沒錢了,就給孩子過各種生日,反正孩子多,女兒這個月過,兒子下個月就可以過了,而姐姐們一大堆,隨一次禮弟弟就可以吃大半年。
有11個姐姐的生活真是美呆了,是不是?
對啊,有11個姐姐多好,自己什么也不用動,就可以擁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姐姐們生來就是為了你的美好生活而來,想想都不要太爽。
作為一個赤貧的農民,你想過11個姐姐是怎么長大的嗎?
老大出生的時候,家里情況還好一點,還扯了2尺布,做了一身衣服,做了3塊尿布。到了老二,老大用剩的就可以了。
照顧過嬰兒的寶媽都知道,一個孩子如果不用紙尿褲,光用尿布的話,不準備二、三十塊尿布根本不夠用,可是,在農村,7,80年代的孩子,一歲左右,只有一身衣服,如果今天尿褲子了,就只能一直穿到褲子自然干,對,你沒有看錯,我們就是那樣長大的。
當然作為一個一兩歲的孩子,是沒有記憶的。
再看看長大點的姑娘們。
老大6,7歲的時候,底下估計已經有3個左右的妹妹了。她可能在6歲左右就開始站著小板凳給媽媽洗鍋,給媽媽生火做飯了,甚至給妹妹們洗衣服,一點都不夸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然那么多家務誰做,生那么多孩子的母親估計除了坐月子就是坐月子,如果孩子們有個特別不講理的奶奶,11個女胎,奶奶肯定早就尥蹶子不伺候了。而這個一直生孩子身體虛弱的母親誰伺候,沒準就是那個7,8歲的大姐。
當然,2姐,3姐也好不到哪去,一出生家里就窮的叮當響,還要負擔這么多的嘴,想想也是可憐。也許鄰居家的孩子兜里裝滿了大白兔,而她連一塊冰糖都沒有,鄰居的小姑娘穿著花裙子在街邊纏著媽媽抱的時候,她卻只能抱著自己的一個妹妹玩耍。
緊接著,上學的名額也是有限的,老大勉強上了幾年。從老二開始,你們都別想上學。可能老七老八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上學,做夢都希望自己能夠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可是她的媽媽拿了一根棍子,說“一個女娃家,上什么學,你花了我兒子的娶媳婦錢怎么辦?”然后在棍子的伺候下,可憐的小女孩只能上山挖野菜,給人吃,抑或給家里的豬吃,反正人和豬一樣餓。
終于,一個男嬰總算生出來了,全家人都歡呼呀,終于有人繼承這破敗不堪家徒四壁的家業了,很欣慰呀。
孩子的爸爸甚至還把家里的那只老母雞宰了,那可能是老九或者老十姑娘的第一次吃肉(老11還不會吃肉)。因為家里窮的壓根就吃不起肉。
而從此以后,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這個男孩為中心的。大姐馬上嫁人了,彩禮那時候是2萬(也可能幾千我不太清楚),2萬夠這個家活一年的了。
大姐出嫁后,由于多年的洗腦,大姐很疼這個比自己小將近20歲的弟弟,于是大姐總是拿著婆家的東西給弟弟,由于大姐多年照顧妹妹們練就的特別能干,在夫家,下地干活,喂豬喂雞,都是遠近聞名的一把好手,所以大姐給弟弟買東西的時候,夫家也不好說什么。
甚至,由于自己家沒什么吃的,自己的兩個很小的妹妹就是在大姐家長大的,大姐的婆婆也頗有微詞,但是也不好說什么。
很快的,二姐三姐也到了出嫁的年齡,本來這個窮的叮當響的家,靠著女兒們的彩禮一年一年的似乎過的還不算差,兒子也養的很好。家里的好吃的都是兒子,兒子的衣服永遠是新的,而女兒們都是大姐穿剩的給二姐,二姐穿剩的給三姐,以此類推。
弟弟7,8歲的時候,他的姐姐們可能已經嫁掉4到5個了,弟弟除了自己家之外,還經常住在這幾個出嫁的姐姐家,當然去了姐姐家,都是好吃好喝的,走的時候姐姐們還偷偷塞點錢,所以弟弟就喜歡去姐姐家。
從小到大,不管是鄰居的王大爺還是隔壁村的李大爺趙大嬸,對弟弟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小伙子真幸福呀,有11個姐姐,以后不用干什么,姐姐們照顧就能過的很好。”而弟弟也深以為然,弟弟覺得姐姐們給自己錢都是應該的,因為他是弟弟,他是全家人的希望,只有他生的孩子才是他們家的。所以姐姐們理應供著他。
再后來,就是弟弟找了女朋友,弟弟要結婚的時候,自己的爹媽把11個女兒叫來,說,咱們家就這么一個男孩,他結婚需要錢,你們大家湊一湊。
于是就有了那條新聞。
你還感動嗎?
剛看新聞他家有一個姐姐說,他們家不存在“重男輕女。”
這話有人信嗎?
就算不是重男輕女,為什么要11個姐姐一起慣一個弟弟,這樣慣著難道不會把弟弟慣壞嗎?哪怕說弟弟以后會把這些錢還給姐姐們也算,為什么有手有腳不能自己去掙,不勞而獲真的好嗎?真的不會從此就惦記姐姐們給錢嗎?
如果不勞而獲成了習慣,那么這樣不是害了弟弟?
而11個姐姐給弟弟湊錢買房,或多或少讓人看見了性別優勢在其中的作用,畢竟在農村像弟弟這樣的叫“獨苗”。
真的不希望20年后又有一條新聞:“11個姑姑湊錢給小侄子買房。”
—安小然 ??—
職場媽,有娃后決定不虛度每一分鐘的老少女
安靜做自己,今天比昨天好就足矣。
喜歡文字,喜歡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