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沒有職場經驗的新人來說,這個世界很多時候非常的“不友好”,因此在職場上很多領域更加青睞“有經驗”:
企業招人愿意要有工作經驗的
省級以上公務員招錄要2年以上工作經驗
提升任職的對象必須要經驗豐富
。。。
經驗到底是什么?百度上的定義則是:
1. 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
2.人親身經歷
我們想要的經驗,多是第一種解釋,但我們很難判斷對方是否從實踐中真正得到知識或技能了,于是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標準降低到了第二個概念。然后,我們又迷信經驗,認為經驗比學識重要,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本名為《經驗的疆界》薄薄的小冊子,就是關注一個簡單問題的幾個方面:
經驗在尋求智慧中起著什么作用,或者應該起什么作用,特別是在組織中間起什么作用?
什么是智慧##
書中一再強調的一個詞就是“智慧”,為什么說是追求智慧,因為知識上升層次就是智慧。智慧一般包括兩個相互聯系但有所不同的要素。
第一,有效地適應環境###
達爾文說過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洞察了自然界的這一客觀事實,而人生中適應環境則更加重要,只有適應了,才能發展更好,或者規避壞的發展。古人講“既來之,則安之。”也是這個道理,如果無法改變環境,就順應這個環境,善于在既有條件下發展和成長。《左傳》上面說:
度德而處,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 無累後人。”
后因以“順時而動”謂順應時勢而行動。面對環境,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有效的適應并獲取成功,毫不怨天尤人 ,這就是智慧的第一要素。
第二,優雅地詮釋經驗###
面對經驗,能夠從全局和細節的角度上進行詮釋、分解并提煉出規律性的東西,使之能夠更好的為人所用,這也是智慧的構成要素。
因為,經驗是獲得智慧的淵源之一,我們沒有理由不正視和好好利用起來。
利用經驗,復制成功##
唐駿曾經出過一本書,書名叫做《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當時印發了一個成功學類書籍熱賣的小高潮。我們都樂意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也同樣去獲得成功,面對自己不確定的未來,通過復制別人的成功經驗,可以讓自己更加心安。這種方式也是一種很典型的通過經驗,發掘啟示,然后體驗式學習的好方法。復制成功的過程其實也很簡單,作者用了三句話就說清楚:
1.從所有可選行動中選擇一個付諸實施
2.記錄結果,評定成敗
3.復制與成功相連的行動,回避與失敗相連的行動
過程說起來很簡單,但背后蘊含著三種非常經典的機制,只有很好的認識并利用這三種機制,自己的成功才會真正容易復制。
第一種機制叫做試錯。根據已有經驗,采取系統或隨機的方式,去嘗試各種可能的答案。這種機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并不一定需要借鑒太多別人的經驗,對問題的領域只有少量的知識,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因此,在科學研究領域這種機制獲得更加廣泛的應用。
第二種機制叫做模仿。根據觀察其他人的經驗,成功者采取什么行動獲得了成功,就采取什么行動,而失敗者采取了什么行動遭遇失敗,就規避什么行動。我們經常說的“先抄后超”就是這種機制在起正向作用,通過模仿成功者的方式行為,減少摸索過程中付出的成本,然后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三種機制叫做抉擇。繁殖與成功相關聯的屬性(如規則、程序、形式),淘汰與失敗相關聯的屬性。通過不斷改進,讓自己的績效達到穩定,然后發現并采用最優化選項。作者在這一部分講的有些晦澀,我感覺像是前兩種機制的結合。
低智學習和高智學習##
只是復制成功者經驗,不一定自己成功,甚至不一定從中獲取智慧,作者總結了兩種針對從經驗中獲取智慧的模式:
低智學習和高智學習
低智學習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結構的情況下復制與成功相聯系的行動,從中獲取經驗和取得成功的學習方式。
高智學習則是努力理解因果結構并用其指導以后的行動,通過觀察經驗、理解深層次結構、形成知識、加以記錄、進行傳播的學習方法。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偏愛高智學習,而對低智學習視為一種生搬硬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式。但事實上,這兩種學習沒有優劣之分,各有可取之處,也各有其局限性。
如果低智學習只是簡單的羅列成功或失敗的“行動”,然后模仿或規避,那么高智學習往往是把別人的經驗事件經過一定的分解和分析,形成某個框架,提煉規律,得出結論。它們用故事(案例)和模型簡化復雜的因果關系,減少涉及變量數目,忽略次階效應,去解釋成功的原因,總結成功的方法。因為簡化,所以可能會忽略真正的因果,或者輕視了“黑天鵝”事件的發生。
老革命遇到新問題怎么辦?##
不管我們多么厭惡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新生事物總是不斷出現,并挑戰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框架,我們堅信牛頓的蘋果會砸到頭上而不是一飛沖天,但是愛因斯坦告訴我們相對論的存在;我們在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比學趕超,結果人家還是信息化發展。。。
如何面對新想法、新形勢和新事物,是諸多老革命面對的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似乎舊有經驗已經過時,難以適用。作者也指出,面對新事物,不管是貼標簽為離經叛道,還是強行的套入舊有框架中來,都是沒有價值的行為。
我們應該盡力明確具體什么過程在產生不可避免但可以預測的適應錯誤,加深對新事物的理解,鼓勵試錯,積極正向的面對新事物。作者的建議是設立某個闕值,進行小規模試驗的方式粗略評價,凡是新事物帶來或預測帶來的好處能達到某個闕值,就應該鼓勵和接受它,然后增加初步預測為成功的新想法的投資,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
如何利用好經驗##
有首詩大家可能都聽過:
涇溪石險人竟慎,
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
時時聞說有沉淪。
經驗具有雙面性,一方面讓人們泰然處之,一方面讓人麻痹大意。所謂“淹死的都是會水的”,經驗豐富并不一定代表沒有任何風險,相反的,往往可能因為自己覺得自己有經驗,反而忽略從客觀事物中發現危險的能力,從而遭遇重大損失,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莫不如此。所以,客觀認識清楚經驗的好處和弊端非常重要。作者針對如何從經驗中學習提出了四個結論:
第一,人們采取行動,觀察形容結果,并據此調整期望和理解尋求智慧,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是低智商機制,也可以是高智商機制。根據經驗調整行為和理解是人類存在的一個顯著方面。
第二,在可以反復練習積累經驗的,相對獨立的,相對狹小的領域。復制成功的經驗學習機制可以帶來明顯的改進,這樣的領域通過反復練習獲得的經驗,往往會改進績效。但缺陷是一般不會帶來最優答案,可推廣性也非常有限。
第三,在因果復雜,練習機會較少的領域,經驗并不是好老師,因為它不能可靠地為績效的改進提供清晰依據。但是和案例模型結合以后,經驗可以促成共識,營造立體感,肯定人類智慧的重要性,有時還會提供少量的審美情趣。
第四,一方面從經驗中學習,要發揮長期效果就要進行大量嘗試。另一方,面從經驗中學習傾向于滅絕嘗試,新事物容易受到有效學習的打擊。然而,組織中的確有不斷的新事物出現,需要進行有關規劃和保護。
別以為有經驗了不起##
讀完這本《經驗的疆界》以后,我得出的結論同樣是:
一是在沒有經驗的時候,不要對經驗人士有畏懼感,多試錯,從低智學習開始入手,不斷反饋,不斷優化,就能積累經驗,然后結合自己的學識,把握規律,建立框架,就能儼然成為經驗豐富的人。
二是自己獲得一定經驗的時候,反而要小心自己的“經驗之談”。因為有個“勝任力陷阱”,即:
人在某項活動上的潛力是固定的,勝任力卻是變化的。勝任力起初較低,但隨著練習提高。既然績效是由勝任力和潛力共同決定的,那么有了練習效應就更難找出最具潛力的選項。極有可能,一個潛力較低的選項會因為學習者比較擅長而勝過一個潛力較高的選項。比如,一種是老做法,缺點較多,但是用順手了;另一種是新做法,有點較多,但是不大會用。人們極容易選擇前者。復制成功更有可能加重而非緩解這一問題。
三是不斷厘清經驗的概念,不要被低智學習獲得的積累所震懾,不要被高智學習的模型所迷惑,堅持獨立思考,自己判斷。
幾年前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個段子,對當前一些職場人士的經驗做了很犀利的評價:
“你以為你有十幾年工作經驗,其實你只是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幾年;你以為你犯了幾百個錯誤,其實你只是一個錯誤犯了幾百次;舍近求遠和原地踏步,是我們職業生涯里最容易習以為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