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問我給孩子買什么書,特別是歷史方面的書,我都表示為難。真的不好推薦,因為沒什么好書。中國的童書有點像中國的足球聯賽,如果外援都離開,你會發現下一代已經差到踢不過越南,和菲律賓不相上下,至于還在打仗的敘利亞?不是一個檔次。
是的,這就是投入巨大行政資源和資本的中國足球,距離世界水準的差距被迅速拉大,肉眼可見。中國的童書,或者青少年出版可能也如此。只要是花點時間好好讀書的家長都知道,我們的那幾位兒童文學大家的作品是多么經不起推敲,但是竟然繼續坐穩大師的位置,無人可以超越。我們以為將來會更好,其實我們已經遇到了最好的。
到底是為什么呢?
前一段時間我們代理了一位非常優秀的歷史作家。他的作品方法扎實、史觀開放,并且文字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范,兩本關于春秋戰國的小書成了讀庫的暢銷品。作者想給孩子們寫一本解讀《史記》的書。《史記》對于我們這個重視歷史,以文明自傲的民族來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論是了解歷史還是了解好的寫作,讀《史記》和讀《三字經》肯定是不一樣的。作者文史功底毋庸置疑,又當老師,有一個女兒,了解孩子的想法。感覺這一定是一套值得期待的書。
然而,我們碰了壁。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上有一套給孩子的史記解讀書,是百萬級的暢銷書,幾乎所有的出版人認為,在這個領域里和暢銷書硬碰硬是沒有機會的。孤陋寡聞如我趕緊買了這套書研究了一下。書確實是寫給孩子的,體例上用了些功夫,是一本可以給孩子讀的書。但如果關于一本最重要的歷史著作的普及讀物,我們這個行業只能提供唯一的一個讀本就是這樣的,而且還是暢銷書,我就不知道說什么了。
這本書選擇了一些人物和事件,重敘了一遍,這并沒有什么稀奇的,因為司馬遷的原典就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還有是原文的選讀,詞語的學習,適合孩子學習文言。這些部分都像極了語文課本教學,唯一能看到作者功力的“三分鐘讀歷史關鍵”,卻依然是臉譜化人物、道德性勸喻和決定論史觀。可笑的是,書的宣傳說,讓孩子讀《史記》成大器,可是司馬遷老師是那么一個耿直boy,他的“大器”你敢讓孩子效法嗎?
我們為什么讓孩子讀歷史呢?一是,讓他了解我們的身份和共同記憶的源頭,理解自己在什么意義上是一個中國人;我們還讓他們去學習思考和判斷,了解事件和人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因此學習謙卑。謙卑不是一種姿態,而是把自己放在歷史和宇宙的恰當位置,這是獲得真知識的一個前提。(這個認識論的觀點有機會再談)
現在很多家長都開始重視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要幫助孩子們建立學習的能力,學習能力的建立關鍵在于批判性思維的習慣,而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是謙卑。練習批判性思維的最好材料就是學習歷史。可是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歷史閱讀材料是和我上面說的鏈條完全相反的。
我的一個做歷史的朋友聽完了一個名家講項羽之后,評價說,“是不是這種能用中學語文老師的分析方法解讀史記原文,穿插發表一點《增廣賢文》層次的議論,再說幾個隔夜飯味道的段子”,話雖然尖刻,但這基本就是如今很多給孩子的讀物水平,更不用說把西施的故事寫進《史記》解讀的那些銷量高的劣質出版物。
現狀是,這套《史記》解讀已經賣了百萬套,某個圖書電商還屯了幾十萬套,所以我們幾乎沒有遇到一個有勇氣,有眼光的出版人。這個行業出了那么多“做你自己”的勵志書,其實你發現所謂做自己其實還是做別人而已。
很多人找我推薦書,是覺得我在這個文化行業里面。有一位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是作為一個社會的建構性力量,如果在這個領域的作為是導致這個社會更加墮落、腐敗,這就是“反文化”的,我所在的出版業確實這些年做了太多反文化的事情。這從語詞和文本的扭曲、腐敗能看出來。這個話題有一些很有洞見的書,以后再推薦給大家。
《世界的故事》by Susan?Wise?Bauer
當然,我最終還是找到了值得推薦給孩子讀的歷史書,我的女兒正在讀。SusanWise Bauer女士寫的《世界的故事》。再重復一次,好的歷史通俗讀物書主要符合兩點要求:方法規范,史觀開放。此外,這套書的作者從小是在家接受的古典教育(也可以譯為博雅教育),沒上過學而思,如果想在今天殘忍的應試教育當中尋找逃城的話,可以讀讀她的東西。可惜的是,這套書竟然斷版了,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找找哪里買得到吧。因為這書沒有承諾你的孩子能成大器,所以關注度低一點,也沒有見過什么硅谷媽媽、藤校爸爸、谷歌叔叔之類的公眾號推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