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嘴毒的大姨媽,她們懟天懟地懟空氣,懟到你深夜流鼻涕。她們風格高度一致,永遠又紅又專。她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到希拉里下到拉稀老李都能評論兩句。她們活潑有趣,團結生動。
我覺得給《經濟學人》寫文案的就是這樣的大姨媽,我甚至懷疑它那透著濃濃大字報風格的廣告就是大姨媽本人親自刷到墻上去的。
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經濟學人》廣告的四條大姨媽法則,有了它你也能制霸全球了。
法則一、如果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那么沒有被廣告罵哭過的人是不足以掏錢包的。
下面我們就來鑒賞一下,大姨媽罵人不帶臟字但是句句誅心的花式懟人大法。
運用反向思維來吸引眼球。一個42歲的管培生,相當于一輩子沒有升過職。美國的職場也是一樣很崇尚進取心和競爭力的,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這個人那么菜,那么弱,一把年紀了還在當管培生,都是因為他不思進取不看經濟學人。
反向思維就是,看了《經濟學人》,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當上CEO不是夢。
打翻傳統“雞湯”,讓自己的“雞湯”上桌。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驕兵必敗,勤能補拙的兒童教育故事。但其實烏龜在現實世界里就是一種很緩慢的動物,而且烏龜贏了兔子的事情在真實世界里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大姨媽一耳光扇醒你,讓你回到現實世界中來,讓你知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然后告訴你趕快去買《經濟學人》,趕快去贏。
搬出名人名言一直是讓道理特別可信的有效手段。這個人是德國科學家,在西方世界是個大牛,而且不是那種大眾情人類型的,就連小學生都在作文里吶喊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那種大牛,而是那種有點專業層次和文化的人才能知道的大牛。
而他的這句話也是一針見血的,感覺大家可以學學,日后在網上和鍵盤俠大戰三百回合的時候可以使出來,保證對方一招斃命。
這句話和《經濟學人》一直推崇的全球化的觀念非常吻合,所以它又在這里暗示受眾,一書在手,天下我有。看了《經濟學人》才有了世界觀,有了世界觀才能談論世界觀啊。
我嘴毒起來連我自己都不放過。美國人很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去發展人脈,建立自己的關系網。就連早餐時間都有聯誼活動。因為他們真的是對吃沒什么欲望的民族。
想想也是,我自己對著一桌子的土豆片,烤土豆,生的花椰菜,生的胡蘿卜,和某種奇怪的暗黑系腌橄欖也真的是只能把心思放在聯誼上了。所以,你就會發現如果活動里有個大牛,他的周圍就會圍滿了拿著食物等著和他精神交流的你我他。
這則廣告巧妙地抓住了這種文化背景和大眾的心理,然后標新立異的教育大家與其圍著別人轉,不如自我升值,讓別人圍著自己轉。讀了《經濟學人》,你就能成為你所羨慕的那種人。
這些廣告強調的都是:如果你爭名逐利,如果你積極進取,就來讀《經濟學人》改變人生,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吧。你看看那些不讀我的人都是什么人,你要是不讀,你就只能當屌絲,looser, 鍵盤俠。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還連亡三代的架勢。
法則二、高度保持一致性,又紅又專。
經濟學人的廣告一點不花哨,全是幾句濃濃的雞湯文配上大紅的底板刷上白色的字。簡單粗暴,心無旁騖。無論打廣告的媒介是什么,都是流水的電車報紙廣告牌,鐵打的紅底白字撒雞湯。
鴕鳥在英語里的含義是“逃避現實的人”。就是傳說中的“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里的那個人。這則機場廣告利用地形優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在這里吃過的虧,也許換個思路,換個地盤,就全是福了。
廣告是最需要受眾使用聯想的,很多的廣告都是在受眾得知了品牌之后,才會像打通任督二脈一般的體會到它的妙處。所以保持廣告與品牌之間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是很重要的。
因為受眾在看廣告的時候,他們的潛意識里已經默認了“他們是在賣產品”這個信息,所以《經濟學人》都只解釋為什么要買,從而去說服受眾,刺激消費,而沒有用任何的版面強調“大家快來買我們吧”。
這樣的留白和要求受眾使用聯想的高級手法,需要讓受眾看見廣告的時候就能一眼認出這是《經濟學人》的廣告,從而避免信息匹配錯誤的情況發生。那就需要一致性和連續性打好基礎了。
法則三、持續宣傳自己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
套用馮唐在《萬物生長》里的一句話就是,“我要用盡我的萬種風情,讓你在將來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時候,內心都無法安寧。”
《經濟學人》的廣告一直在強調自己在專業領域的專業性,這是信息咨詢類產品安身立命之本。
強調《經濟學人》知道賺錢的秘密,知道怎樣讓人沐浴在錢的陽光下。在賺錢方面他們是專家,因為是錢親自傳授秘籍給他們的。
《經濟學人》的專業性不只表現在他們能夠分析過去的事,還表現在他們能夠預測未來的趨勢。同時,他們也不只關注一個國家,而是立足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關注整個世界的局勢。
《經濟學人》雖然發源于英國,但是絲毫不護犢子,對英國還是極盡挖苦之能。這個廣告強調放眼全球,不要把眼界就縮小在眼前的一方天地。深度刻畫了一個嘔心瀝血和有遠見之明的高大上的編輯部形象。
這個廣告上的都是不同國家的插孔,而《經濟學人》把自己比作萬用插頭,讓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充電”, 獲取最新消息。
法則四、抽象道理具體化。
《經濟學人》的廣告從來不避諱“知識改變命運”這件事情,不但不避諱,它還反復強調知識可以給人帶來的財富上的巨變和地位上的懸殊,以此來顯示這本雜志的含金量和不可替代性。
大道理誰都懂,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可如果你把一個個耳朵都聽起老繭的老生常談換成一個個身邊的例子,這種赤裸裸的具體感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這就是為什么你大姨媽想說服你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她總是會舉身邊人的故事做例子。因為就發生在你腳邊,躲都不知道往哪里躲。
人都是習慣以貌取人的,這個廣告選擇的對象給受眾的第一印象是,不富裕,從事比較辛苦的體力勞動,不是養尊處優的那一群人,然后再加上《經濟學人》嘴毒的暗示,自然的就會聯想到要是早一點讀了《經濟學人》,生活早就改頭換面了。
就像小時候你爸媽總喜歡指著乞討人員和你說,“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后只能去要飯”! 這多生動刺激啊,把你幼小的心靈摧殘得。
My dad read The Economist and all I got was this lousy tee shirt, a penthouse apartment in New York, two Ferraris, an eighty foot yacht, my own private jet and an island retreat in the Caribbean我的父親讀《經濟學人》,但是我也沒從他那里繼承啥。也就是這件臟兮兮的的T恤,一套可以俯瞰紐約夜景的寬闊頂層公寓,兩輛法拉利,一艘至少可以裝24個泳裝辣妹的私人游艇,一架私人直升機,還有一個讓我退休后可以肆意玩耍的加勒比海島而已
這個廣告就用一個例子細節化了知識改變命運,描繪了一幅畫面,讓受眾直觀地感受到,知識究竟能在物質層面上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英語里“Jordan” 喬丹和約旦是同一個詞。而普羅大眾經常談論的是美國夢的代表“飛人喬丹”,精英階層才會關注別國國情。
這則廣告就是用這樣一個形象生動的對比,強調了《經濟學人》對知識結構的改變。讀了《經濟學人》,就成為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GRE全稱是北美研究生入學考試。這個考試難的驚天地泣鬼神,最出名的就是它變態長的句子,一句話可以寫二三十行,單詞你可能全認識,拼在一起就全都不認識了。所以在美國,一個人能看懂越長的復雜句,說明這個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
而這則廣告則很敏銳的抓住這個點,很快的就把凡人和精英階層區分開了。還不著痕跡的給受眾戴高帽,表揚他們都是高智商人才,以此來籠絡他們。
這則廣告隱含的內幕是,“我”作為一個員工,能和老板的水平不相上下,這都是《經濟學人》的功勞啊。別人都認為是挑戰的事情,我把它變成了機遇。升職加薪指日可待了,仰天長嘯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樣一個鮮活的電梯場景,不用多余的描述,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那種賓主盡歡,指點江山的魚水之歡了。
在美國,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把你叫做 “先生” 和 “女士” 的,這真的是一種地位懸殊的尊稱。
最常規的是電話推銷,購物,和招待生這一類的服務業人員會用這種尊稱稱呼客人,然后就是行業內的領軍人物,慈善家,政客等一系列對社會有杰出貢獻或者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士可以享受。
所以簡單一句話,就表明了讀過《經濟學人》之后,社會地位和身份上的變化。你不再是那個可有可無的路人甲了,你是行業大牛了。
怎么樣?和大姨媽學的這些招數很好用吧。
《經濟學人》憑借自身的遠見卓識給各行各業提供參考消息,也憑借罵人不帶臟字的高冷英倫風尚彰顯了文字工作者的良苦用心,更憑借著和文章一樣嘴毒的廣告大字報直戳讀者內心。
有內容、有風格,還擅長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樣的雜志很難不位居世界前列啊。
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從來都是這樣重點突出且個性明顯的,也許嘴賤,也許刻薄,也許暴力,也許生動。
但是要記得,寧愿做個風情萬種的大姨媽,也不要做個平淡無奇的白蓮花。因為你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卻能讓最懂你的人給你買單。
近期文章
《專訪幕后團隊:如何為100個漂亮女人找一個共同的專一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