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17:一手信息與二手知識
2017.5.6
前兩天,有個朋友在我的小密圈發了張阿蘭德波頓TED的演講視頻截圖。讓我想到上大學時有一學期去廈門大學交換,天天泡在廈大圖書館里,聞著海洋氣息胡亂翻書。那時非常喜歡阿蘭德波頓,覺得這個禿頂的哥們真的是知道的太多了,而且無論寫什么話題,都能很好地把自己腦袋里那些信息、知識串起來,并且得出一個自己漂亮的結論。
后來類似感覺經常出現,特別是在讀雜文集的時候。馮唐早年的雜文、王峰的雜文集等等,見多識廣的信息,某個信息的輸入在他們的腦海里就像一條激光,隨機「觸碰」到一些其他信息或知識,連蘿卜帶泥一塊從坑里拔出來,然后再加上頗有個人風格的點評或總結,一篇漂亮的雜文就這樣「流水線」般生產出來。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雜志時的主編,每周都給別的雜志寫個千字專欄。每到要交稿的時候她就各處打聽八卦和新鮮的事情,一旦某個信息成功地「觸發」了她腦袋里的某個機關,這篇專欄基本就成了,剩下的只有她對照著腦袋里的東西把文字敲到電腦上。
雜文是很容已讓讀者欣喜的——通過寫作者的一手信息,經過個人風味的料理,二手知識變成即飲即食的產品,任何人都可以輕松消化。閱讀后的精神高潮點在于,看了這篇雜文后,我似乎就享受到了信息、知識、觀點的三重洗禮,好像這一切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起碼是談資)。一篇兩三千字的雜文換來如此滿足感,太值了。
自從自己也不時能夠寫出類似雜文之后(日思系列你也可以看成是類似的東西),對雜文已經無感。家里的雜文已經淪落到廁所,只在上廁所和偶爾泡澡時才會隨手翻翻。
慢慢才逐漸明白,這是對于信息、知識的挑剔上來了,吃多了二手的,總需要一些一手的。
前兩天的日思我也寫到,我現在開始看一些工具類的、方法論類的、技巧類的書,而非一些雜而全的書。以至于現在我滿屋子過去的書,已經不能挑起太多我的閱讀興趣。
原因很簡單:我已經不滿足于吸收「二手知識」,而自己的一手信息已經積累足夠多,需要用一些方法論來消化成自己的「一手知識」。
有幾個很明顯的小例子。
黃有璨的《運營之光》,小半年前剛出來的時候我就翻過,但當時的感覺是「寫的都是正確的廢話」,價值不大;但前段時間再看,則覺得很多地方都讓我收獲不小。
偶然看到本講文案的《文案訓練手冊》,是很早之前美國一個直銷廣告大師寫的,很經典。我在看的時候半夜都在內心驚呼,然后第二天就能用在工作上。但團隊的另一個同事看了卻沒太大的反應。
這兩個小事兒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你自己的信息量不足夠充沛時,很難去將信息加工成知識。一手知識這條通路就斷了。但當你有足夠的信息儲備(這個信息可能是自己遇到的事兒、踩過的坑、曾經苦苦思索卻不知道答案、或者是生活中親身碰到的事情)后,遇到合適的方法論或者別人的經驗,就能迅速拿過來為己用——就像找到了一把順手的菜刀,砍瓜切菜般暢快——所謂的「開竅」和「通了」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感覺。
信息—知識—觀點,這中間每一次的進化都需要你自己親自操刀。一手的總是比二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