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思考
? ? ? ? ? ? ——以初中統(tǒng)編教材散文教學為例
? ? ? ? ? ? ? ? ? 田? 玲? ? ? 曹公奇
? ? ? ? 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界很少關注文藝評論界的研究成果,許多人依然抱住“形散神不散”的觀點來進行散文教學?!靶紊⑸癫簧ⅰ辈皇撬猩⑽牡墓餐卣?,它只是一類散文的特點,學術界已有共識。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散文居多,可以分為記人敘事性散文、寫景狀物性散文、議論哲理性散文三大類,每類散文內(nèi)容各異、形式多樣,遠遠不能用“形散神不散”來概括。各種散文的文脈思路,各有特點,應具體分析,力戒模式化。
? ? ? ? 關鍵詞:散文教學? ? 形散神不散? ? 散文特點
? ? ? 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除去古典詩文,散文約占所有現(xiàn)代文的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見,散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由于中學語文教學界很少關注文藝評論界的研究動態(tài),雖然早在十年前,溫欣榮先生就在《語文教學通訊》發(fā)表了《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①]一文,介紹了文藝評論界對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研究成果。但是,直到現(xiàn)在,許多語文教師一講到散文的特點,還是“形散神不散”,學生也是只知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導致散文教學存在著概念化、公式化的現(xiàn)象。
? ? ? ? “形散神不散”一說最初來自肖云儒。1961年,肖云儒在一篇短文中說:“師陀同志說‘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貴散’,說的確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又稱形散而神不散?!彼^“形散”,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所謂“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②]這個說法表達了當時一種相當盛行的文藝思想:作品的主題必須集中而明確。它體現(xiàn)了當時封閉而單一化的思想氛圍,所呈現(xiàn)的是散文審美的單一化和定型化,它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狀況是一個很好的概括,如當時楊朔、秦牧、劉白羽等作家的散文都有這種特點。因為“形散神不散”這個觀點概括起來很方便,也確實代表了散文的一種類型,得到了廣大讀者與文學界的肯定和推崇,所以從此便成了概括散文特點的定義式話語,并被寫進大中學語文教材和理論著作,幾乎成了散文作者們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不二法寶,成為散文寫作一種極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主張,也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分析概括散文特點的唯一觀點。
? ? ? ? 其實,早在1985年賈平凹就在《文藝報》上發(fā)表文章對“形散神不散”提出批評。后來,文藝評論界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質(zhì)疑、爭鳴、批評,并且形成了共識,人們深信不疑的關于散文特點“形散神不散”的概括,終于退出了文壇。
? ? ? ? 2005年,肖云儒也特別聲明,他當時的本意主要是針對“形散”一類的散文來說的,提醒一下作者,“形散”可以,但“神”不能“散”。[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學的發(fā)展,文藝評論界對于散文的認識和研究也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對于散文“神”的認識和理解也更包容、更開放。那種認為“神”只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的說法,明顯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是一種簡單化的表述。“形”是外在的形式,“神”是內(nèi)在的本質(zhì)。“神”就是散文的“精氣神”,既是指貫穿散文的主題和情感脈絡,也是指灌注于全篇的神情、意蘊、氣韻、理趣、性情等,屬于更高的審美理想。簡單點說,散文的“形”,可以是材料,是形式,也可以是思路,是結構;“神”可以是主題,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意蘊,是神韻、氣韻等。這樣的話,“形”和“神”就不是那么單純的了。
? ? ? ? 關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問題,至此,本該已經(jīng)很清楚了。文藝評論界早已成形共識,連最早提出此概念的肖云儒也做了聲明,這應該是一個沒有問題的問題了。但是,中學語文教師中很少有人關注這些研究動態(tài),時至今日,許多人在散文教學中仍然販賣著“形散神不散”或者“形散神聚”的陳舊觀念?;蛘咴诮虒W散文之初,就先入為主,先給學生講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或者無論什么樣的散文,都拿“形散神不散”的框架去硬套;或者把“形散神不散”作為評判學生作文的主要標準……導致散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觀念落后、形式僵化。
? ? ? ? 散文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散文寫作的個性化、多樣化,散文主題的多傾向、多元化,都表明了一個簡單的“形散神不散”是無法概括散文內(nèi)容和主題的豐富性的,也不可能概括散文思路和形式的多姿多彩?!靶紊⑸癫簧ⅰ敝皇菍δ骋活惿⑽奈拿}特征的總結概括,它不是所有散文的共性特征。豐富多樣的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的,也有“形”不散“神”散的;有“形神都不散”的,也有“形”“神”都散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豐富性、多樣化,決定了我們散文教學的靈活性,再也不能用一個“形散神不散”的模式去套所有散文,而是要根據(jù)不同散文的個性特點,賞析散文的內(nèi)容情感、文脈結構、語言特色、表現(xiàn)手法等等。這樣,我們的散文教學才能切合實際,與時俱進,也才能教會學生真正地閱讀散文、賞析散文,進而寫作散文。
? ? ? ? 綜觀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散文共有40多篇,如果從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上看,散文大致可分為記人敘事性散文、寫景狀物性散文、議論哲理性散文三大類,而每類中的具體文本又都是豐富多彩的。[④]
? ? ? ? 一、記人敘事性散文
? ? ? ? 這類散文主要是以寫人或敘事為主,它善于通過某些人物事跡、某些生活片斷、生活場景和細節(jié)的藝術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形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也就是說,這種記人敘事性散文把寫人敘事總是作為一種藝術手段,目的是表達作者對這個人物或某件事情乃至整個生活具體而深切的主觀感受。這類散文,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數(shù)量最多,風格各異,呈現(xiàn)出來的文脈思路特征也各不相同。
? ? ? 朱德《回憶我的母親》,選取八件最能表現(xiàn)普通勞動婦女的本質(zhì)特征的事情來寫,記敘了母親的平凡瑣事,涉及歷史上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贊揚了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韌頑強的美德,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敬愛之情,另外,也表現(xiàn)了作者把愛母親的感情與愛黨、愛人民、愛民族的感情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偉大情懷。張中行《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回憶了與葉圣陶先生交往的幾件小事,表現(xiàn)了葉圣陶謹嚴自律、待人寬厚的節(jié)操和風范,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蕭紅《回憶魯迅先生》回憶了魯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以多個片段的形式組合在一起,表現(xiàn)魯迅的偉大情懷及作者對魯迅的懷念之情。
? ? ? 這類回憶性記人散文,材料較多,但主旨相對集中,可以說“形散神不散”,但是,別的散文呢?
? ? ? 朱自清《背影》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它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fā)父子深情,所抒的不僅僅是父親深厚的愛,還有“我”對父親的回憶與懷念;也有人認為,文章中表現(xiàn)類似懺悔、愧疚的地方還有幾處,雖然語句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懺悔、愧疚之情;還有人認為,文章雖然看似作者只描繪自己一家的情況,但實際卻是當時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人們無力改變現(xiàn)實,進而轉變成對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更有人認為,《背影》是感嘆生命的脆弱、短暫和虛幻。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既寫百草園的游戲玩樂,又寫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材料繁多,內(nèi)容豐富。它表現(xiàn)了一個兒童的成長過程,可以說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可以說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自然、天真幼稚的歡樂心理,也可以說是以上兩種的對比,既表現(xiàn)兒童熱愛自然的心理,又批判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束縛……楊絳的《老王》,記敘了作者一家與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既表現(xiàn)了老王身上閃耀的人性之美,又表現(xiàn)了作者對老王的同情之心,還有對老王的愧怍之情,更有作者對命運的慨嘆。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既表現(xiàn)了母愛的艱辛和偉大,又有對母親的深深懷念,還有自己深深的會很愧疚之情,更有對“好好活著”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 ? ? ? 這類記人敘事性散文,材料豐富,內(nèi)涵多元,可以說是“形”散,但文章也都表現(xiàn)了主旨與情感的多元,能簡單地用“神不散”來概括嗎?顯然不能。
? ? ? ? 莫懷戚《散步》的內(nèi)容很集中,就一件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散步”小事,內(nèi)容沒有一點“旁逸斜出”,怎么也不能算作“形散”吧?而對它的“神”卻有不同解讀:我們可以說文章表現(xiàn)了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也可以說表現(xiàn)了對生命輪回或延續(xù)的感慨;還可以說表現(xiàn)了人生的選擇,表現(xiàn)了人到中年特有的責任感等。
? ? ? ? 二、寫景狀物性散文
? ? ? 寫景狀物性散文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作者的生活激情,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過對景或物的極盡描述,來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生活激情。這類散文,或寫景,或狀物;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文脈思路也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
? ? ? ? 朱自清的《春》寫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表現(xiàn)春天富于美感、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特點。文章寫的不是某一個地方的“春”,而是作為季節(jié)的“春”,從而贊美春天,表現(xiàn)對春的熱愛之情,也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生生不息、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的感悟和贊嘆。劉湛秋《雨的四季》寫的也不是某個特定地方的雨,也不是某個特定季節(jié)的雨,而是寫雨在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jié)中的不同形象和特點,表達對四季雨的贊美與喜愛,也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 ? ? ? 這類寫景抒情散文,也許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其實,它的“神”也不是那么“緊湊集中”的。
? ? ? 宗璞《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由贊美眼前的紫藤羅花,回想到舊日的紫藤羅花,在比較中表現(xiàn)時代影響和社會變遷,引發(fā)對生命的感悟,體會生命的美麗與永恒,思考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坎坷與不幸。賈平凹《一顆小桃樹》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看到小桃樹的在風雨中搖曳的情景,回憶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贊美了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并借以抒寫自己的理想和情志: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要頑強地斗爭,不懈地追求。茅盾《白楊禮贊》是一篇詠物抒懷的散文,它不是取材于一地或一時,而是通過對白楊樹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寫、崇敬和贊美,象征了歌頌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
? ? ? ? 這類狀物抒情散文,托物言志,它所言之“志”,也就是“神”,往往也是豐富多樣的。
? ? ? ?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選擇有特色、有異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淪陷了十年的關東原野故土的熱烈的熱愛、深沉的懷想和眷念,也表達了甘愿為其犧牲一切的決心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劉成章《安塞腰鼓》也是一篇抒情散文,寫陜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也與多水的江南進行比較,關于它的主旨,有說是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也有說歌頌陽剛之美,還有說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xiàn)。
? ? ? 這類抒情散文,他們抒發(fā)的感情往往是豐富多樣的,也是很難用“神不散”來界定的。
? ? ? ? 梁衡《壺口瀑布》、馬麗華《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馬克·吐溫《登勃朗峰》等游記散文,基本都是圍繞所游的景物來寫,也很少有“游”之外的其他內(nèi)容,怎么用“形散”來概括它?
? ? ? ? 三、議論哲理性散文
? ? ? 議論哲理性散文是以明述事理為主。但它并不是側重議論的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而是運用文學形象來發(fā)表議論。說理和形象相交融,議論和抒情相結合,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藝術性,有的含有強烈的諷刺意味。這類散文的分析,重在運用文學形象來進行說理,它的文脈思路,往往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結構嚴謹。
? ? ? ? 畢淑敏《精神的三間小屋》就是一篇議論哲理散文,它首先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即建設“精神小屋”;然后,一個一個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最后,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羅素《我為什么而活著》也是如此,作者首先開門見山回答作為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然后論述他活著的三個理由或三個目標,再用“純潔”“強烈”兩個詞來形容這三種感情。這兩篇散文基本都是“總——分——總”的結構形式。
? ? ? ? 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作者從時間過去永不再回來談起,談到個體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讓人無奈;接著寫種族的生命是神奇的,偉大的,充滿活力的,“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層層鋪墊,層層蓄勢,水到渠成地抒發(fā)對生命的贊美之情。將對生命的禮贊之情抒發(fā)到極致,凸顯文章主旨。條理清晰,層層深入。李可染《山水畫的意境》先點出“意境”這一概念,然后作以解答;談獲得意境的方法。
? ? ? ? 議論哲理性散文,它們側重于用文學化的語言來發(fā)表議論,闡述哲理,根本無法用“形散神不散”的概念來衡量、評價。
? ? ? ? 總之,散文創(chuàng)作和文藝評論不斷深入發(fā)展,散文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日益豐富,日益多樣,讀者對于散文文本的解讀也日益多元化,所以,再用一個“形散神不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概括所有散文的特點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要積極吸納文藝評論界公認的研究成果,根據(jù)具體散文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歸納其獨特的特點,使語文教學少些束縛學生想象力、感悟力的模式化概念,多一些具體靈動、激發(fā)學生思維意識的多元化品析。
參考文獻:
[①] 溫欣榮.“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J].語文教學通訊,2008.(4B).
[②] 肖云儒.形散神不散[N].人民日報,1961.5.12.
[③] 肖云儒. “形散神不散”的當時、當下和未來[J].美文,2005(06).
[④] 曹公奇等.閱讀教學教什么[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38.
? ? ? (發(fā)表于《語文教學通訊》2018年第11期B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