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薦一本好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為核心,以“自我改變”為起點,以“處理好人際關系”為支撐,教授人們通過“活在當下”來獲取幸福。
01 我們可以改變
人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就算是現在遭遇的不幸和不公也都是我們自己過去選擇的結果。那么我們也可以做另一種選擇,做出積極的改變。
首先:不要被過去的經歷束縛住。重要的不是經歷本身,而是我們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勇敢地面對過去的經歷,保持樂觀的心態,賦予經歷積極的意義,才能夠不斷向前。無論遭遇了多大的災難,稻盛和夫先生都先說聲:“謝謝”,從而賦予其積極的意義。
其次:關注可以改變的東西。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被給予什么是無法改變的,如果我們總是關注和對比無法改變的東西,那會就會產生更多的抱怨、自卑、逃避等負面情緒,對事情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而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是可以改變的,關注可以改變的,關注自己擁有的,那我們就能夠更加幸福、自信、勇敢,事情會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
最后:改變需要勇氣。怎樣才能獲取勇氣呢?
1、降低期望。當期望過高時,人們會畏懼,從而停止腳步。
2、心理建設。通過自我暗示:改變是好事兒,來降低畏懼心理。
3、事實與看法分離。把改變這件事看成是別人在做,那么痛苦在別人身上,也能減少畏懼心理。
02 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
解決人際關系問題,起始于“課題分離”,歸結于“共同體感覺”。
首先:“課題分離”是第一步,做好之后能夠:獨善其身。
1、什么是“課題分離”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界定好問題是誰的課題,我們最好不要插手他人的課題,否則就很容易陷入人際關系的煩惱中。
比如:學習本身是孩子的課題,作為父母應該引導,而不應該直接插手,否則很容易適得其反:父母在時裝樣子,父母不在時完全不學。因為:父母插手過多,孩子就會認為學習是父母的事兒,所以敷衍了事。而如果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兒,關乎他以后的未來,他就會從內心有學習的動力。
2、如何確定課題歸屬呢?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拿學習舉例:學習好,孩子以后有文化,選擇更多;學習不好,孩子未來選擇少,所以,學習是孩子的課題。
其次:“共同體感覺”是第二步,做好之后能:兼濟天下。
1、什么是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叫做:共同體感覺。
2、共同體感覺能夠讓人們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我們為共同體的貢獻,只是因為自己想要去貢獻,而不再糾結于自己貢獻后他人的回報。因為:他人是否回報是他人的課題,我們無權干涉,但是我們自己貢獻了自己的價值,就能夠產生幸福感。
03 對所有人建立橫向關系,拒絕縱向關系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的使用稱贊,而不是表揚和評價,因為稱贊是平等的橫向關系,而表揚和評價是縱向關系,通常是有能力者表揚和評價無能力者。
建立橫向關系,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若我們真正從意識上與他人建立了“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系,就能夠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魯迅曾說過: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后來慢慢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
04 活在當下
生活在當下才會幸福,因為過去、未來、遠處,都是不可觸摸的,只有這里、此時,才是自己真正擁有和把握的
首先,要學會自我接納。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的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重要的是:識別哪些能夠改變,哪些不能夠改變。對于不能改變的:平靜的接受;對于能改變的:努力改變。
尼布爾的祈禱文:“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其次,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上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等這些都是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每個重要節點是線段的起始點,如果這么理解,那么可能我們只會關注重要節點,從而忽視過程中的內容。而把生活看成連續的點,可以暗示自己每一天都很重要,不再期待未來某個時刻的到來。這樣自己就能享受現在,珍惜當下。
最后,珍惜當下的同時,也要做好人生規劃。因為有了人生規劃也就有了目標和方向,這樣我們的人生不僅每一天都是幸福的,而且是向上的。
05 最后
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后,書中的許多觀點:自我改變、課題分離、橫向關系、自我接納等都讓自己受益良多,在工作和生活中變得更加積極、樂觀、平靜、自信,后續還會不定期的讀這本書,相信再次閱讀還會有新的體悟。
愿我們都能從書中有所收獲,勇敢的改變自己,珍惜“此時此刻”,獲得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