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書 共 讀
《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后,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和榮格及弗洛伊德被譽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據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駝背,成績還不好,長輩常常拿他跟高富帥的哥哥相比,讓他自慚形穢。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生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自我。
6月2日下午,二十多位面粉齊聚磐基言幾又書店,一起來參加共讀《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的活動。
呂楊領讀人
書籍簡介
我們的現在到底是過去的人生經歷造就還是其他決定的?我們的人生課題究竟是什么?
對了解心理學的人來說,阿德勒的名字如雷貫耳,因為他是和弗洛伊德、榮格并列的三大心理學巨頭。那么,阿德勒的心理學主要講了什么?
阿德勒的心理學講個人的自主和自立,擁有改變人生的力量。它鼓勵我們過自己選擇的人生,擁有邁出一步的“勇氣”。這其中,勇氣是人們在追尋人生意義中的關鍵詞,也是決定人生的鑰匙。
它告訴我們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正確面對自己的缺陷,它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的人本主義學派,它告訴我們生活的束縛看起來是客觀的,實際上是主觀的、心靈的,試圖讓人從束縛中解脫出來,重獲心靈自由。
我們的人生始于不完美,人類因為自身脆弱,所以組成共同體并協作關系中生存。
人生的道路是自己找尋的,而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的。
我們因為害怕被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因此在意別人的評論,若是如此,那你即便成功也只能說你為他人活。
同時,它告訴我們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而且別人如何對你,都是自己造成的。這是針對你的行為,所以首先必須由你來進行阻止。
它還告訴我們“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這本書中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只有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才有幸福的可能。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日本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
古賀史?。鹤杂勺骷摇?973年出生。以對話創作(問答體裁的執筆)見長,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他創作的極具現場感與節奏感的采訪稿廣受好評,采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數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
阿德勒的幾個重要而顛覆性的觀點
1、否認心理創傷
精神分析療法認為過去決定了現在的你,而阿德勒則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如何解讀經歷決定了如何行動來改變未來,也就是“未來未定”,因此說阿德勒是很具有鼓動性和正能量的“雞湯”。
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
2、一切煩惱和幸福都來自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自卑感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阿德勒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
3、阿德勒讓我們聚焦當下
阿德勒主張關注眼前和當下,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傷”的概念被創造出來可能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
即使生命終結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活著的每時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更多感悟及心得? ?
阿德勒讓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系。我們的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而人們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當然我們的幸福和快樂也很大程度來自人際關系。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F在才是我們擁有的,活在當下。
· 關于憤怒
怒氣總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發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凡事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
不是不能發怒,而是“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意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是在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
· 關于選擇
無論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選擇都在于你自己。
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先要改變生活凡事需要很大的“勇氣”。任何時候你都有選擇的機會和能力。
· 關于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主觀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刻意用自己的手去選擇。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有點還是缺點,這全憑你自己主觀決定,正因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選擇。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
我們都有想要擺脫無力狀態、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
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者現實無法改變。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
不想成功,簡單的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
·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擁有自卑感即感覺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狀態。如何去彌補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態應該是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努力工作等。沒有這種勇氣的人就會陷入自卑情結。就會產生“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并且還會進一步通過“如果有高學歷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類的話來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現在只不過是被學歷低這個因素所埋沒,真正的我”其實非常優秀。“
借助權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
那些想要驕傲于自我功績的人,那些沉迷于過去的榮光,整天只談自己的輝煌業績的人,這些都可以成為優越情結。
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自大是有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
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自卑感人人都有,本身不是什么壞事情。
無力的存在活在世界上,擺脫這種無力狀態就有了欲求 追求優越性
自卑情結 – 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和自己比較就可以,不斷前進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和別人的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超越自我
· 關于競爭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比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于“理想自己”的比較。
關于人際關系中的“權利斗爭”與復仇。
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式在挑起“權利之爭”。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對方只是想要挑釁你,通過權利之爭來達到讓不順眼的你屈服的目的。
遭受過父母虐待的孩子會有些誤入歧途 、逃學、甚至或出現割腕等自殘行為。孩子隱藏的目的也就是“報復父母”。如果自己出現不良行為、逃學,甚至割腕,那么父母就會煩惱不已,父母還會驚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出現問題行為。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愛的課題”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戀愛,而另一個是家人,特別是親子關系。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出在同一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 課題分離,誰的課題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在賞罰式教育下會纏身過這樣一沖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
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分離之后,不干涉他人的課題。
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是否想要真誠的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從平時開始就建立起那種信賴的關系。對孩子的閉居狀態不妄加干涉也不過多關注。而且,告訴孩子在他困惑的時候我隨時準備給與援助。
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的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然給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認可欲求,人際關系中的煩惱集中在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尋求這種認可。
賞罰教育的影響 – 認可欲求,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
·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
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于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系“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凡是執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必須把“對自己的執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 它必須考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重去才能夠得到。
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雖然不想被人討厭,但是即使被人討厭也沒有關系。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這種勇氣,人際關系一下子變得輕松。
· 平等即橫向關系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做“橫向關系?!?/p>
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系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半m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系,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責難對方。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步入了權力之爭。
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人為什么會去干涉別人你?其背后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系。正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第,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倒想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對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
不居高臨下的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的幫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之為“鼓勵”。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 – 共同體感覺,積極參與到共同體里面才能得到。
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自己主動去面對人際關系,不是去考慮這個人能夠給我什么,而是考慮我能夠給這個人什么,這就是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得到自己的位置,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不幸之源在于人際關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阿德勒不是改變別人的心理學,而是改變自己的心理學,這一步由自己發起,而不是等別人變化。
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人越是得到別人的表揚,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接受差異性的同時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
有價值就有勇氣。
不要評價他人。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人生謊言,設立各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把責任轉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他人或者環境來回避。
彌賽爾情結 – 想要透過拯救他人使自己獲救,通過扮演一種救世主的角色來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是無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陷入的優越情結。
在分工社會中,利己發展到極致就導致利他的結果。
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關系都看成“橫向關系。”
自卑感來自于縱向關系,建立“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系,就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 幸福即貢獻感
進行他者貢獻時候的我們即使作出看不見的貢獻,只要能夠產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也可以。
關于《幸福的勇氣》
《幸福的勇氣》是"勇氣兩部曲"的下卷、完結篇。
同樣以百年前心理學者阿德勒思想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故事形式展現。
在上次談話的3年之后,青年已經辭去圖書管理員工作,成為了一名小學老師。
如果說《被討厭的勇氣》是地圖,《幸福的勇氣》就是行動指南。
《被討厭的勇氣》探究「該怎么做,人才能獲得自由?」《幸福的勇氣》探究「該怎么做,人才能變得幸福?」
自我接納 – 甘于平凡的勇氣
沒有足夠的勇氣,你就無法幸福。
一切的煩惱和幸福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和幸福,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選擇,即愛。
沒有尊重的地方無法產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沒有良好的關系就不能順利交流。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事你可以自己決定”,告訴他,自己的人生和日常的行為一切都得由自己決定。并且,假如有做出決定時需要的材料,比如經驗,那就提供給他們,這才是教育者應有的態度。
不管過去如何,也不管別人怎樣對你,重要的是,自己選擇以后怎么做
教育目標是幫助孩子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幫助”,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務只是通過傳授孩子“人格知識”,實現教育目標——幫助其自立。實現自立的入口是“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也就是說教育者要對孩子們心懷尊重。
尊重意味著你在關心他人,在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這也是共同體的感覺。像怯懦和勇氣會傳染一樣,尊重也會傳染,它是一切人際關系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來教會孩子們尊重一樣。
無法改變其實是不想改變
改變意味著要拋棄“過去的自己”,否定“過去的自己”,也就是讓“過去的自己”死亡,然后重生,比起這種痛苦,維持現狀顯然要更容易一些。說因為過去如何,他人如何,自己才會變成現在這樣的人,都是撒謊,在找借口。
不賞不罰不競爭,把與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體運營的原則
阿德勒把孩子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分為五個階段:稱贊的要求、引起關注、權力的斗爭、復仇、證明無能,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歸屬感”,也就是確保自己在共同體中的特別地位。
為什么不能表揚?
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評價,目的就是操縱。當人們一味地追求表揚時,共同體就會被以褒獎為目標的競爭原理所支配。競爭原理下,競爭對手就是敵人,孩子們慢慢會形成他人都是敵人的世界觀——相互傾壓。而在基于協作原理運營的共同體中,學生們會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的生活方式,大家和睦相處,共同成長。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用糖還是鞭子”,都是操縱孩子。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重。
關于教育
每個人有自己的課題。孩子們學不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
不干涉別人的課題。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賴,基于信賴的關系就是交友關系。
父母的行為有時候是為了滿足自己 – 面子、虛榮心或支配欲。
了解孩子們在干什么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同時在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妄加干涉。
把孩子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失去了自我。
弄清楚是誰的課題,丟開別人的課題,減輕負擔的第一步。
父母如果一味訓斥孩子,心就會疏遠。孩子甚至不愿和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適當的幫助。伸手可及但不踏入對方領域,保持適當距離。
“回報思想” – 因為你做了什么,我就要給予相應回報。
孩子并不是受到過去的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在的目的(報復父母)
“忍耐”這種想法本身就表明依然拘泥于權力之爭,不做任何反應。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自立。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賴,基于信賴的關系是交友。教育者與學生必須建立的是交友關系,而孩子最初學習交友的場所就是學校。不信賴孩子的父母會處處提醒孩子。但,他們的話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聽,反而是越有道理,越想排斥,根源是父母不信任自己。
第一個孩子
獨占父母的愛的時代,其他孩子被置于“競爭關系”之中,第一個孩子形成保守的對未來悲觀的生活方式,喜歡行使權力,重視規矩
第二個孩子
希望革命,企圖顛覆既有權力
毫無止境的愛常常變成支配孩子的工具,要樹立平等關系
問題孩子的五個階段:
1、稱贊的要求 – 共同體中取得特權地位
做能獲得表揚的事
2、引起關注
與眾不同
3、權力爭斗
4、復仇
自殘行為、自閉癥等透過傷害或貶低自己的價值來控訴“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
5、證明無能
關于尊重
所謂尊重就是實事求是的看待一個人,并認識到獨特個性的能力。
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
沒有投入其中的你只會高高在上地批評”那不合理””這有毛病“,這種做法既沒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鳴。
不俯視、不仰視、不討好、平等對待,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共鳴。
尊重就是努力的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
愛是一種決定
命運是靠自己的手創造出來的,我們是命運的主人——從牽起身邊人的手開始。
真正的愛應該是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基于不信任的想法。
愛的關系中并非全是快樂,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大,還會有辛苦和無法預料的苦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也要愛這個人,并一起走下去,這就是愛的勇氣,也就是獲得幸福的勇氣。同時,我們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從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來,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實現自立,也有通過愛他人才能找到共同體的感覺。
選擇愛的人生 – 先付出才有收獲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就應該讓自我消失。
自立就是擺脫自我,脫離自我為中心(巨嬰國)
愛的勇氣也就是獲得幸福的勇氣
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找到共同體的感覺
主動去愛,自立起來,選擇人生
行為方面:
1、自立
2、與社會和諧共處
心理方面的目標:
1、我有能力的意識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尊重。
我們的教育就是在造成競爭,競爭產生縱向關系而非橫向關系?!八麄兪菙橙恕钡纳罘绞?。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部分參與者心得
何田亞:
第一次參加面包讀書會,第一次提交作業,不知道作業格式,就表達下這次活動的分享與收獲吧。
這次的共讀的書籍是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1月的時候有參加行動派社群的勇氣共讀會,在那之后更詳細的閱讀了這本書。書中有幾個點讓我收獲非常大,應用到工作與生活后解決了我很多困惑。
1、課題分離
生活與工作中,很多關系出現問題都是因為課題沒有搞清楚,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一定會爆發問題。如何知道事情的本身屬于誰的課題,出了問題誰需要為此事負責任,那這件事就是誰的課題。像是孩子的讀書學習,出問題孩子是最終的責任方,而不是家長。
搞清楚是誰的課題,問題就比較簡單了了,自己的課題自己做決定。別人的課題,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建議,至于決定權交由對方,這樣我們可以避免很多人際關系上的問題。
2、活在當下
當下是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困在過去,也不該活在未來之中?;钤诋斚?,不要因為過去而影響到現在,現在以及未來都是由我們所創造的,而不是由過去。
3、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中,活成別人想要你活出的樣子。你需要活出自己想要活成的樣子,所以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得不到認可,被別人討厭的情況。但是想要獲得自由,這是你一定要去邁出的一步。
今天的讀書會,氛圍很喜歡,聽到大家的分享,特別是會長的分享讓我收獲很大。能感受到大家的知識儲備都很多,和有趣的靈魂相鏈接真是一件開心的事。第二個環節,辯論環節有些讓我沒想到,第一次體驗,很是有趣。剛開始會覺得大家都很亂,很多地方都走偏了,但這種各種思維的碰撞真得很有趣。在辯論的時候,我總想把所有的信息梳理清晰,到最后發現是徒勞,但在回來后突然感覺到一陣清晰。很有趣的環節,下次有參與一定要好好體驗一把哈。
第一次的參與,感受到面包書果然是一個有溫度,有顏值,有深度的學習社群,很開心有了這一次的鏈接。能參加這次活動也是我踐行被討厭的勇氣之后的嘗試,默默看著面包書一步步的發展壯大,從最開始只有中文讀書會,到后面有親子讀書會,英文讀書會,再到后面有各地的分會,各種延伸社群;看到了過去兩屆面包書的年會,看到每個人臉上綻放的笑容。
是啊,關注了快兩年了,我還一直都是在線上默默地看著它的各種活動,缺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這也正是當時的自己缺少被討厭的勇氣。因為覺得社群的人員都是很愛讀書,都有很深的閱歷,表達上都很流利,覺得自己還沒有成長為可以和大家溝通的程度。那個時候就告訴自己,等自己準備好了再去參與,只是沒想到這個時間過了這么久。在去年底開始慢慢打開自己,開放思維,去不斷地進行外部學習,不斷接受新的事物與可能性。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加開放,而且明白在你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先去行動,而不是先想清楚,應該有一些事是你預先完全想不清楚的。
第一次參與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真是太應景了,自己就是活生生的案例。雖然來得很晚,但是開始的最好時機就是現在。希望未來有時間可以多多參與到面包書的活動中,與大家共同的學習與成長。
郭春忠:
阿德勒心理學的關于幸福的觀點:世界是簡單的,人生也是簡單的,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它之所以看上去復雜是因為“我”的主觀作用。我之所以無法改變正是因為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我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正因為這樣,我才會不幸。阿德勒認為,阻礙我們獲得幸福的就是三個束縛:來自過去、人際關系、未來。
1、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睕Q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不要一味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而不是一味執著于“被給予了什么”。
2、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你由于太懼怕人際關系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
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醋鳌拔业氖 ?,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3、“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生活方式說的是“此時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變的事情。像直線一樣的過去的生活只不過是在你反復下定決心“不做改變”的基礎上才貌似成了直線而己。并且,將來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張白紙,并未鋪好行進的軌道。這里沒有故事。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李立紅:
感觸心得:
1、一切不幸,都是誰的錯?
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長年在18度左右?!@是客觀事實。夏天喝,覺得涼爽。冬天喝,覺得溫暖?!@是真實的主觀感受。你如何去感受客觀事實,取決于你自己。你如何面對種種不幸,也取決于你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首——積極主動:在客觀的刺激,到你的回應之間,你有選擇的自由!包括憤怒的溝通方式、孩子的自我幽閉、臉紅恐懼癥等等……
當下次你的生活不那么如意的時候,請你停下來想想——你更希望自己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方式?還是消極負面的方式?一切由你決定?;蛟S很難,但相信一定會更好!
2、關于課題分離。一句話: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所有的外在一切,都只能是帶到河邊,但最終決定改變與否的只有自己。比如孩子,比如愛,比如幸福。不要用縱向的“權威”去操縱,用平等的橫向關系說聲“謝謝”吧。
不要讓孩子按照你的期待,活成“你想要的模樣”,讓他們做自己、過自己的人生。
3、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才能無所畏懼地信賴他人,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從而做到有所貢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有用”)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做到更好的自我接納。良性循環。
是否有價值,不只是“行為標準”還有“存在標準”。比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比如剛出生的嬰兒。對于在乎你的人來說,你活著,就是對他/她最大的獎賞!
“愛是一種決定”、“幸福即是貢獻感”。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你準備好了嗎?
人生是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剎那。愿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劉如英:
阿德勒在論述“否定心理創傷”的觀點時,這么說,“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沖擊(也就是說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生而為人,不論是軀體還是心靈,本就容易受傷。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的那一刻一定是找到自我療愈的方法,并賦予其意義。單單因心理創傷而痛苦是沒有意義的,而應在傷痛中尋求自愈的途徑,化痛苦為自我成長。但這并非易事,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解開心結,獲得蛻變,我想這才是我們要不斷修煉的課題。
公眾號文章見面包書讀書會:https://mp.weixin.qq.com/s/hhH5aM-pdwIbMYAS3bsc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