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整天侍候你的皮囊,是沒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才能成材。”
這是作者九十九歲的阿太的至理名言。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侍候的。”
這也是阿太臨終時的遺言。
兩段話,闡明了肉體與精神的界線,也回答了人本質的問題。
在故事中,有幾個點可以體現出阿太的性格:
一是外婆走后,白發人送黑發人,她沒有流淚,也沒有萎靡不振,而是罵罵咧咧,走來走去,時不時打開棺材看外婆,再檢點祭奠供品的情況,看到有人殺不死雞,她掄起來扔地上摔死,說不讓折騰它的靈魂了。
從這些細微處看,阿太是內心堅韌的人。
二是阿太二次將舅公扔海內,讓他學會游泳的事;受外婆囑托照顧黑狗蛋也就是作者本人的事;即使是腿腳走不動了,依然堅持讓作者扶著,而不愿意讓用交通工具;修屋頂摔了一跤后,哭了,實在走不動了,被困住了。
這些點點滴滴聽作者述說,也詮釋了阿太內心對“舍得”的理解,也借生活中的事例反證了性格中堅韌,不向任何事屈服,更不向困難屈服的個性。
三是阿大雖然沒多少文化,卻能說出靈魂與肉體的關系,和用狼性法則教育后代,還有即使是腿腳不利索了,借力的只是作者的手臂。
從這空點上來看,除了塑形上對作者的影響,也就是有阿太的存在和陪伴,讓作者在遇上困難,內心脆弱時,選擇向她訴說,不你她能否聽見,是否聽懂,之后在心靈的依存下,讓作者內心安寧,然后獲得勇敢前行的動力。
四是臨終前的交待,讓黑狗蛋不用傷心,告訴他死不過是一腳蹬的事,還說要是真想念,她會回來看,沒了肉體,只剩下皮囊來去更自如。
這是豁達灑脫的表現,也是多么通透和瀟灑的作派,充分說明了阿太的特殊之處,還有阿太與眾不同的一面。
這也讓作者在寫下這位充滿智慧,樂觀,睿智的老人,再展現她別于別人的形象之后,讓作者本人還有讀者們,又異外地獲得了一份財富,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點呀。
而書桌前的我們,也在看過作者筆下生動活現,有血有肉,跌宕起伏阿太的一生之后,也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