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玄圭五圖是大禹治水功成的證據
三星堆遺址發現的玄圭即堯錫禹的玄圭。
《尚書·夏書》文獻記載:
(禹)東漸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①圭,告厥成功。
①玄:即水色也。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玄圭”,為青綠色,即水色玉。
禹功盡加于四海,故堯賜玄圭以彰顯之。禹既平水土,言天功成。
禹治水功成,剖圭為二,賜給其一,示其有天下的一半。當時是堯王天下,舜攝政,禹治水有功,賜圭相當于認可其為舜后之王。
玄圭為五幅圖畫構成:
【第一幅】由2-3個身材、衣著、姿勢相同的站立人組成。人物特征為——頭戴平頂冠,冠上有兩行小點;細眉、“日”字形大眼、大嘴且嘴角下勾;雙耳各戴一鈴形耳飾;雙手作半握拳狀,兩拇指相頂;身著長衣,下垂至膝,兩腳踝各戴一鐲;兩腳掌向外撇成“一”字形,腳拇指上翹;兩人之間有一“圓孔”。
【第二幅】刻畫兩座大山,兩山內部為“鳥羽”之紋。大山內下方若“魚頭”形小山,有“魚眼”;兩山中間上部有一船,上載數人;兩座大山的兩邊各有一只大手,作半握拳狀,拇指按著大山的山腰;在山內還刻有一個有形符號。
【第三幅】由兩組左右相連、上下相連的“S”形紋組成。
【第四幅】刻畫三個相同的人物,雙膝跪地,均頭戴“山形”帽,帽上有13至16點的雨點紋;細眉、“日”字形大眼、大嘴、嘴角下勾;兩耳掛兩兩相連的倆圓形耳環;長頸,雙手在胸前作握拳狀,兩大拇指相頂;衣長及大腿部。
【第五幅】為兩座大山,山的內部構圖與第二幅同。兩山外側各立一杖牙璋;兩山中間處被一座山頂上橫出的一個鉤狀物占滿。
大禹治水五圖之解:
第一幅圖——堯帝授(鯀)禹治水
(1)兩立人中間的“圓孔”為天的標志,明示其旁之人為“天子”。
(2)頭戴“平頂冠”,頭為乾,為天;“平頂”寓其與天齊平,故為王。
(3)雙耳戴“鈴形”耳飾,這也是身份的區別方式之一。“鈴形”即木棉花冠之形,示其為木棉花之子;木棉花是堯帝的圖騰之一(之前發布的文章已作釋),它與堯的聯系十分廣泛,三星堆亦出土大量與木棉花有關的物品。
(4)圖一人物與出土的平頭銅像、青銅立人像呈現相同的特征,如:平頭、服飾、腳及腳鐲等。
(5)圖一人物呈站立姿態,雙手兩拇指相頂,其形態表示堯在進行授權。
第二幅圖——描繪堯時水害成災
(1)兩山之間、山頂位置上有一小船,表示水已經漫到山頂上,說明水災嚴重。兩山內部為“鳥羽”之紋,表明水災發生在“翼王”時期,即堯帝之時。
(2)兩山旁的大手,呈半握拳狀,按著大山的山腰,象征用手在丈量山的高度。治水需平水土、重度量,表明治水的意愿和態度。
(3)“鳥羽”紋之下,是一形若“魚頭”的小山,且內有“魚眼”,表示治水跟“魚”(禹或魚鳧氏)有關。
文獻記載,堯時大水暴漲,危害人民。
《書·堯典》:“(堯時,洪水)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即洪水大到包山上陵(古話對于水患的描寫),勢不可擋。
第三幅圖——(故事)往下繼續
圖案上下、左右相連,表示連續/繼續之意,即往下介紹。
第四幅圖——(鯀)禹領命平水土
(鯀)禹為崇伯,故其戴“山形”帽,表明其為諸侯,有江山,此乃身份的象征;耳飾為雙環,像蛇環之圓圈,它是禹族的圖騰標志之一;跪受命,腳尖向下,表明其身份低于堯。
第五幅圖——禹治水患功成獲表彰
禹受命治水患,用“勾狀物”開山疏水道;兩山外側的“璋”表明,禹治水功成,受到堯帝的表彰,這也表明該器物為“璋”,而非“圭”。
《書·堯典·舜典》載:
眾臣推崇伯鯀治水,堯帝勑命鯀往治水。鯀治水九年,功用不成。
堯選用接班人舜,舜巡視鯀治水不力,殛鯀于羽山。舜推薦鯀兒禹有治水之能于堯帝。堯帝即命禹為司空。禹治水十三載,平水土。堯賜玄圭以彰顯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