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看書并非真正的學習,看書只是學習的一部分,即輸入。如果沒有有效的輸出,單方面的輸入對你的進步并無太大的作用。甚至說你看書時的狀態也決定了你是否看了多少書或壓根只是在看書,心早跑到九宵云外去了。
今天我就來說說三個層次的無效學習。
1.第一層次的無效學習:你看似真的在學習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上學的時候是個很勤奮的學生。 每天都很認真的聽講,課后也很少在教室外玩耍,而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學習。
但實際上呢,上課時聽課,聽著聽著就跑神了。課外時間的看書也不過是人在書本前,心去哪里了自己都不知道。
結果可想而知, 自己的成績在初中時一落千丈。我們姑且不去檢討當時學習狀態的原因,單純這樣一個狀態,就說明我是在假裝學習,甚至借學習名義在發呆。
你買了很多課,然后跟別人說你很愛學習,但事實上這些課你連一節完整的都沒聽完,或者說,你打開課程,讓音頻或視頻自己播放,你要么去追劇,要么去打游戲,或者也坐在那里聽,但是自己什么都沒聽進去,看似在學習,實際是無效的學習。
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姑且把它叫作學給別人看,就如我上學時的狀態,別人看到了我在學習,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壓根什么也沒學,不過是做個樣子。
2.第二層次的無效學習:只有輸入,沒有輸出
第二層次的學習要高于第一層次的學習,這個階段的學習要比第一階段有自主性。就是無論看書還是聽課,你都在認真的學習。也把內容看進去或聽進去了。但是沒有好的輸出,只是一味的輸入,效果并不會太好,最多吸收30%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學完再過一段時間,很可能會忘光光。
比如,我想精進寫作能力。于是買了些寫作的書籍拿來看,也挺認真的看完,當時知道原來寫作要注意這些呀!看完后書一合,等再寫作的時候并沒有很好的找一些學過的技能用在我日常的寫作上。結果是,半年前看的一本寫作指南的書,昨天我再去翻,滿紙的新鮮感,一點內容都沒有記住,更別提用到我的學習上了。
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姑且把它叫作貔貅式學習,只吃不拉。貔貅可以聚財,我們學習卻不能,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將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成長上。否則同樣是無效學習。
3.第三層次的無效學習:不能堅持
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進步。用學到的知識不斷的精進自己,長時間之后,量變即會質變。
但是學到了,不能很好的堅持,一樣是無效學習。
比如,2014年4月我開始學習《斷舍離》,并對家里進行土匪式的扔扔扔。扔了一年多,家里真的干凈、整潔、有序了很多。清理了很多垃圾的我,精神上也清爽了很多。
但是后來一段時間,我擱淺了對家里的整理。沒過多久,有一天我發現家里又有些雜亂了。巧合的是我剛好在一個社群分享我的斷舍離經歷。分享的時候自覺在打臉。
于是分享完,立馬行動起來把一些不要的物品整頓、清理。再后來,我有機會就會分享我的斷舍離經歷,而自己也定期清理不必要的物品。比如一些無用的垃圾和快遞紙箱當天就清理出去,一些沒用的物品留意身邊同事是否有需要,別人需要我就送出去。而徹底無用的物品又送不出去的,我會思考一段時間,最終確定丟掉的就果斷丟掉。
用這樣的方式,我養成了定期整理的習慣,而家里的衛生也好打理很多。
所以, 如果學到了,也分享或踐行了,并不是完全的學到了。一些好的習慣還需要不斷堅持,才能真正的讓知識成為自己的并不斷改進自己的生活或學習。
以上是我總結的三點無效學習:1.你看似真的在學習;2.只有輸入,沒有輸出;3.不能堅持。
那么如何能夠有效學習呢?根據這三點,我的經驗這是樣的:
1.針對第一點“你看似真的在學習”,問自己是否喜歡,而不是純粹跟風;如果實在不喜歡,又必須要學習,那就問自己這個知識學了之后是不是會提升或改變自己很多,如果益處多多,那就專心學習。而不是一味的學給別人看。
2.針對第二點“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你可以看完一本書,就寫一些讀出心得,哪怕幾句話也是一種輸出;或者分享給身邊的人,講出你自己的觀點。從最簡單易行的輸出開始,吸收書本或者課程里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分享后的你最起碼掌握知識的75%。
3.針對第三點“不能堅持”,我的經驗是有益于自己的知識或習慣,你每天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無論是寫作、理財或整理。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每天運用到這些堅持中,不斷的刻意練習,不斷的精進。最終你會收獲一個優秀的自己。
以上是我對是否會學習和如何更好的學習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