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45起床
從首次聯合徠卡的P9系列,到人像攝影大師的P10系列,再到4000萬徠卡三攝、AI攝影大師的P20系列,再到今天的徠卡四攝、50倍數碼變焦的P30系列,華為一步步地顛覆自己。
這就是任正非說過:“進攻是最好的防御”:進攻自己,顛覆自己、逼自己改進,從而產生更大優勢。(網絡)
厚積薄發。
守住孤獨,守住初心。
成功乃一瞬,成長是庸常。
二、現在提到互聯網商業,很多人一張嘴就是流量、轉化,這其實就是把用戶看成韭菜,把自己看成鐮刀,也就是老喻說的伐木工。
那正當的商業邏輯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不管什么存量增量,就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獲得用戶更深更強的信任,賺到用戶愿意付給你的錢。
就像是在栽培一片森林,它會長的。當伐木工都在喊流量枯竭的時候,栽培森林這個古老的增長邏輯正在回來。(羅胖60秒)
千方百計賺錢,無孔不入,人就丑陋了。
蠅營狗茍,唯利是圖,趨炎附勢,追名逐欲。
核心是價值,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有人買,高價值的東西自然有人高價買。
三、繼續讀李笑來《財富自由之路》(223-319)(完成)
所以,是不是“早”根本不重要,關鍵在于是不是“對”。事實上,更關鍵的點在于是不是“長期對”。所以,以后你就不用有幻覺了——好像如果早點知道你就會不一樣似的。首先要接受現實, “剛剛才知道”就是冷冰冰的現實。接下來是個好消息:其實,“后發”也可能有優勢。這優勢在何時出現,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
對長期價格的預測,實際上是很容易做到的,因為 “基本面”就在那里:
股價最終體現的是企業價值的增長。
世界一直在進步,經濟一直在發展——這是大前提。
有些企業就是能做到與世界共同進步,與經濟共同發展。當然,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根本做不到。
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情可能變壞,那么他一定會變化。
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投資:成長是用自己的注意力向自己投資;婚姻是雙方共同投入自己的各種資源去創造一個更好的家族;工作是投資;創業是投資……一切都是投資。
關注周期,以及多個周期背后顯現出來的真正趨勢,會給你一個全新且更為可靠的世界和視界。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選擇最重要。
人生的頭等大事只有一件:選擇。進一步仔細看,人這一輩子需要拼了命去選擇的機會,也就那么幾個——上大學選擇什么專業,畢業了選擇什么工作,到時候了選擇和誰結婚,如果創業的話選擇什么“賽道”,等有閑錢了選擇什么項目投資。所謂“大事”,大抵就是這些,也許還有別的,可是數量并不多。
因此,我們要把大智慧用到這些大事上。至于別的事, “難得糊涂”其實是個好建議。
創業方向的選擇原則:
高頻
剛需
大市場
顯然,選擇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屬于只能通過后天習得與鍛煉的能力。所以,選擇能力肯定是在平時一點一點鍛煉出來的,練習的方法也很簡單:
面對任何選擇,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當然,要從小事練起——都可以拿出紙和筆,羅列篩選條件。
為每個條件的重要性打分(可以是1~5分),然后將它們重新排序。
考慮每個條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沒必要)。30分鐘之內,結果就會一目了然。但,別急,還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30分鐘重新考慮、打分。如果選擇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這個過程可能要重復更多次。
看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
看他的腦子里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看他的腦子里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在一定程度上,策略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
投資的重要秘訣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資以外的穩定收入來源。
從策略上看,在年輕的時候,認真思考金錢、重視金錢才是實際上的優勢策略。
那些認真對待金錢的人獲得金錢的能力更強,而且會越來越強。
“復雜二分法”是一個很好用的分析工具。凡事都可以從一個維度上“二分”,也可以從另外一個維度上“二分”,于是就可以產生四個組合,每個組合都可以拿出來,仔細分析。
所謂 “知識”,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且從長期來看更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
從 “大多數人從不認真考慮長期”這個事實出發,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絕大多數牛人都一樣,不怎么在意絕大多數 “新聞”。但是,在特定領域里,他們卻有“火眼金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沃倫?巴菲特說他 “從來都不看新聞”,大抵是指他從來不看小事件。至于那些與他的人生選擇相關的大事件,他比任何人知道的都早,于是,他也就用不著看別人發出來的“新聞”了。
然而,即便是滿足那兩個條件(有用、長期)的可以稱為“知識”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價值。我有一個專門杜撰的概念來區分它們:有繁衍能力的知識。
有些知識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識,于是,他們顯然更高級,也更有價值。
邏輯學就屬于這一類,它可以用來判斷某個知識是否站得住腳,也可以用來預知一些結論。概率論也屬于這一類,他與邏輯學結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對更為接近事實的預測。英語更屬于這一類,掌握它顯然能讓你接觸更多的知識。再想想看,編程是不是屬于這一類?這里只是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通識”,即,無論在哪里都用得上的知識。
時間碎片化并不代表學習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長學習的人,都擅長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長期、持續、連貫的學習。
體系化的知識是更高級的知識。
一個人所要自信的對象,應該是未來的自己,而不是現在的自己,更不是過去的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很強的執行力,只要看他在做得不好的時候會不會繼續下去就可以了。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執行力,而且都有很強的執行力。只不過,比較奇怪也比較讓我們生氣的是:
我們都格外擅長把沒必要的事情做到底。
過去,你認為金錢最重要,而不知道注意力的寶貴,于是,你整天浪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自知,在 “人生三大坑”里幸福地活著。那時的你,湊熱鬧、隨大流、為別人操碎了心,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身在“坑”里,于是你常常情緒不錯,只是在元認知偶爾審視自己的現狀時有點難過而已。
后來,你的元認知升級了,你建立了新的價值觀,知道了“注意力>時間>金錢”,你從 “人生三大坑”里爬出來了。你會發現,你關掉了朋友圈,不再關心所謂“熱點”,不再隨便好為人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更合適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成長)。你的情緒開始反過來了(在另外一個鏡像的世界里)——有人和你討論所謂“熱點”,你開始覺得無聊;有人隨大流,你卻一點都不浮躁;有人為別人操碎了心,你卻覺得那很可笑……
我一向認為,能“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強的執行力,執行力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只是 “想明白”這個動作的自然結果。而一切的 “半途而廢”,其最合理的科學解釋,也是最樸素的解釋是:重復與應用的次數不夠,內化過程沒有完成,大腦皮層溝回構建失敗,應該建立的神經元關聯不夠強以致斷掉,回到了原本沒有關聯的狀態。
一切知識都正走在通往免費的路上。
為什么買書的人多起來了呢?除了比過往更注重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生活必需”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逐步降低,也就是說,雖然書價好像漲了,但相對于漲得更多的收入來說,書其實 “更便宜”了,于是,人們會購買更多的書。也就是說,連需要制造成本的 “印刷版知識”,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廉價”。
人與人的認知差異是巨大的,甚至大到好像物種之間差異的地步。在生活中,經常有人拿類似“你連這個都不知道”或者 “這個你才知道啊”的表述四處刷存在感,而且本身很可能就是巨大認知差異的表現。因為他們不知道,事實上 “知道”(認知)本身的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比別人更有高度的認知”或者 “比別人更有深度的認知”,用我的專欄和這本書里的專門詞匯來講,就是 “升級過的認知”,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經過多次升級的認知”。
在很多時候,單純的思考不僅價值不高,而且能量不足。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動中產生的思考,不僅質量高、數量多,意外驚喜也特別多。很多想法,很多總結,很多靈感,若非處于行動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這時,那些疏于行動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沒有踐行,就沒有可變現的東西;沒有行動中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升級。沒有認知升級,就沒有認知差異;沒有足夠的認知差異,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到溫暖的人。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與我交往,而且我也欽佩的人。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與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
所以,回頭看看我對朋友和友情的定義,其實背后是一個很簡單、很清晰的過程:
依附
獨立
共生
友情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來自各自的成長或者共同成長。
關于朋友,我有如下三個方法論的總結:
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時間
甄別那些值得花時間與之成為朋友的人(我有了幾個簡單的標準作為我甄別朋友的方法論——一技之長、追求進步、真誠熱情。
為大家創造多贏局面。
所謂 “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構建自己的世界的人——他們通過構建自己的操作系統,再配合行動,從而構建自己的世界。
他們看到的不是外界,而是他們在自己的心里構造的那個世界,與那些自以為是的人不同的是,他們很注意自己的構造是不是合理。所以,只要遇到這種“內視”的人,我就知道,他已經是“大牛”了。
關于甄別朋友的方法論,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必須提及: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動道歉的人遇到一個就要珍惜一個。
所謂“情商”,指的是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創造共贏的局面。
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真的明白而且能準確運用這個原則:
不是我的我不要。
成長不僅有方法論,還有體系。在我看來,成長的體系有如下三個層面構成:
與自己共同成長。
與家人共同成長。
與朋友共同成長。
所謂 “幸福感”,就是你與你所在的世界之間的強關聯。
善待你的朋友,就是善待你的世界;甄選你的朋友,就是優化你的世界;與你的朋友共同成長,就是讓你的世界成長起來……可事實上沒完,還有一個層次——所有人直到最后還在追求的層次:與整個世界共同成長
有專業的素養,有旺盛、執著的好奇心,有無往不勝的執行力,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擁有一個能夠自主升級的 “操作系統”的人,不大可能被這個世界落下,與整個世界共同成長是他們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你自己就是你能買到的最便宜的、最有可能長期保持成長率的可增值資產!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進步,這絕對沒錯。但與此同時,進步絕對不是自動發生的,他天然就是耗時費力的,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根本看不出效果的。因為所有真正有意義的進步,最終都會像復利曲線一樣,在經過那個“長期”之前,都像是“恒定沒有斜率的直線”,只有經過“長期”,已經度過某個時間點,才會有 “肉眼可見”的 “飛揚”。
一切的進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進步在起點上只不過是“愿望”而已,實際上的進步是需要行動支持的——不僅需要行動,還需要長期持續的行動,即,在 “肉眼可見”的 “飛揚”發生之前還需要很長時間。
終于有一天,我覺醒了。根源在哪里呢?因為我發現了自己對“叢林類比”的一個理解漏洞。我們所生存的社會確實像一個 “險惡”的叢林,叢林里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他們用各式各樣適合自己的方式生存,相互捕食,拼命繁衍,每天殺戮不斷,卻生生不息。這個類比在這個層面是相當準確的,但有個細節被我忽略了——是什么呢?在這個叢林里,有些個體是能從一個物種“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的,也就是說,有些兔子可能 “進化”成豹子。還有一個現實是,兔子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變成豹子的,它也許要先變成狼,再變成野豬,然后才變成豹子,以后還可能變成獅子或者大象。雖然這個叢林里的絕大多數動物,生來是什么,死去的時候還是什么,但這畢竟不是大自然里的叢林。在這個類比的 “叢林”里,某些個體的 “進化”速度可以達到 “不可想象”的程度。
這對我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禮物,如20多年前它沒有發生,今天的我就不會存在——也許我依然是那只在叢林里每天心驚膽戰地逃亡而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兔子。
琢磨清楚這些道理之后,我開始厘清思路:
讓別人不開心,是自己不對,自己不周到。
一切“進化”都是 “長期”之后的未來結果,不是今天就能拿出來展示和證明的。
拿尚未發生的事情說事兒、講理,盡管不一定是錯的,但通常不會被別人正確理解。
人們不理解你的時候,自然不會支持你。
證明自己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做到了就無須證明,若沒做到則證明也是徒勞。
自己給自己引來很多攻擊,不僅是愚蠢的,更是致命的。
那該怎么辦?
默默地完成進化。
還有一個小問題:怎樣讓自己變成一只受歡迎的兔子,甚至連豹子都喜歡的兔子,或者連蛇都不討厭兔子?
最初的策略很初級:做一只歡樂的兔子。事實上,樂觀并不是天生的。樂觀是一種選擇,一種能力,一種相信明天會更好的選擇與能力。
多學習、多運動,人自然就開心起來了!當然還有輔助的方法:在人群中找那些歡樂的人,與他們為伍。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終于找到了升級的策略:成為一只勵志的兔子。
“鼓勵”絕對是這個世界的稀缺資源——我相信你早就有深刻的體會。如果你是個善于鼓勵他人的人,那么你起碼會直接獲得兩個好處。首先,你身邊的人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你——誰不喜歡擁有稀缺資源的人呢?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你不斷地鼓勵他人,不斷看到,因為你的鼓勵而繼續前行的人獲得了他們所期待的結果,你會慢慢變成一個無須他人鼓勵的人——你早就變成了正能量本身。
幾乎是一口氣(一周左右)讀完這本書。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這本書對于追求成長—終生成長的人來說,不容錯過。
一個人只有進化成“非庸人”物種,才會擁有更大的自由。重裝系統,或者升級系統,是首要的。
感謝李笑來老師,學生受教了!
四、繼續讀阮一峰《未來世界的幸存者》(36-85)
創業,推出新產品要問自己五個問題:
給誰用?
他們用這個產品來解決什么問題?
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有多重要?
我們的方法是否足夠簡單方便?
他們要付出的代價與所得是否匹配?
下面是開發新產品時幾點可行的做法:
你不是做一個比競爭對手“更好”的產品,而是做一個 “不同”的產品。
你只提供部分功能,但是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如果新產品的市場反響不好,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決問題。你應該重新定位你的產品,想想它能向消費者提供哪些不同的價值。
在產品設計和推廣的每一個環節,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
你關注的不是如何掙到收入,而是如何能有自己的資產。
真正的資產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不需我到場就可以正常運作的業務。我擁有它們,但有別人經營和管理。如果我必須在哪兒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業,而是我的職業。
股票。
債券。
共同基金。
產生收入的房地產。
票據(借據)。
專利權如音樂、手稿、專利。
任何其他有價值、可產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場的東西。
所謂精英人物,無一不是投入大量時間,刻苦練習。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奮,鉆研業務的時間也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