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46起床。起床之前的那一瞬,在夢中與人探討“什么是智慧”。我的觀點是:智慧是鑒往明今、知來。
二、繼續讀《引力》(74-131)
網絡引力的七條法則:
法則一:網絡引力自然是全球的
對一個人來講,這意味著你可以從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手中購買產品或服務,也可以把產品和服務銷售給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有些商品比另一些更適合網上銷售。照片、書籍和電影,由于具有全球性、便于運輸等特點,在受到網絡引力的影響方面,走在生鮮食品等商品的前頭,也許不會令人感到訝異。獲得背書的、受到組織監管地以及品牌化的商品自然也在網上暢銷,因為買家覺得,這減小了無法親自檢驗商品質量所帶來的風險。
在1994年創辦之后,亞馬遜迅速發展成網絡書店的巨頭,總庫存書籍超過30,00萬種。開業后不久,亞馬遜又立即實現多元化經營,開始銷售唱片、視頻和電子產品。如今,它銷售的產品涵蓋了幾乎所有可運輸的產品,產品的種類總計超過2億種。
很大程度上,我們只需要看一下富人,現在在做什么,便可以預見未來社會的樣子。想一想吧,從手機的使用、航空旅行到最新的健康趨勢,富人通常走在時代的最前沿。許多新的消費確實從富人開始,久而久之,再加上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活標準的提高,變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生活方式。
現在富人們在網上做些什么呢?在世界各地買房和賣房。
中國在跨境房產投資的浪潮中是真正的領導者。居外網(Ju-wai.com)就是一個例子,它是一個中文網站,為中國的投資者詳盡地介紹國外房產的投資機會。
這只是那些著眼于充分利用網絡引力這種強大力量的個人剛剛開始掀起的網絡跨境地產投資的全球性浪潮。
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講,一條重要的經驗是理解網絡引力的基本特征,并思考怎樣為當前和未來的客戶提供最大價值。通過預定籌集到的資金,使得實驗室可以完成新產品的設計將其制造出來,并發送到全球的基礎客戶手中。
法則,二:網絡眼力一天愛大贏家
網絡引力偏愛大贏家,因為網絡企業有三個共同的基本特征:它們是數字化的(因為數字化的緣故,轉換成本可能較高。數字化的特征,意味著有一種日趨標準化的趨勢,而標準化又支持與其他系統及用戶的互聯。技術標準一經采用,有一種“鎖定”的趨勢,使得轉換變得艱難,或者極其昂貴。)、連接網絡(規模更大的網絡,對于新客戶來說更加寶貝,因此,他會變得越來越大。),并且日趨全球化(任何一家在線服務世界上所有客戶的公司都會這樣做,而且會打敗業務范圍只限于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公司。這是因為,公司可以在全球的收入基礎上分散固定成本,又反過來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用高新聘請他們。這些人才比其他任何人都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當今網絡世界絕大多數的領軍者在成為今日之星前,曾經有過一段無法盈利和產生大量成本的艱難時期。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引力巨星都是美國的公司,如谷歌、蘋果、微軟。過去10年中,世界上大部分的高科技領域億萬富翁已經通過創辦美國的網絡企業創造了財富,這些網絡企業發展成了引力巨星,只有中國的馬云和阿里巴巴是個例外。
互聯網每摧毀一個工作崗位,便平均創造了2.6個新的工作崗位。
除非你所在的城市、地區或國家是全球化數字經濟企業的故鄉,否則,在接下來的10年里,這些地方的高價值工作崗位的數量有可能急劇萎縮。
法則三:網絡引力適用于無形產品
無形商品相比有形和實物商品的優勢在于,無形商品是“沒有摩擦”的,而且交易成本極低,這使得它們受到了網絡引力的影響。
可交易的舊貨數字商品和手工制作數字商品的市場盡管到目前為止發展緩慢,但在有些方面已經開始飛速發展。
該市場中的產品包括數字化的東西,如可3D打印的設計、二手的數字書籍和音樂、在線研究資源、網絡模板以及域名。
不久的將來,你可以自己設計衣服、家具和家庭用品,并且在網上轉售。
共享經濟——我的也是你的
三、繼續讀《財富自由之路》(166-179)
我們嘗試解決任何問題的時候,如果只盯著問題看,只盯著問題想,只盯著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通常只能以無奈告終。我們應該把注意力從問題本身離開,因為解決方案肯定在其他地方。
我們要盯著自己的能力,看,盯著自己的能力成長,才是真正“鑰匙”啊!
我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就是個隨時處于學習狀態的人,我就是個每天進步一點點的人。于是,我從來都處于這樣的狀態:
正在一點點變得更好。
“努力”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概念,正如“堅持”這個概念在我的世界里也不存在一樣。
我一向有看法:若覺得某件事需要努力和堅持才能完成,那這件事大抵從一開始就注定做不成了——需要努力、需要堅持,說明骨子里不愿意做啊!
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的。
無論做什么事情,在開始之前,都要想盡辦法為這件事情賦予極其重大的意義,甚至多重重大的意義。
對我這種人來說,一旦決定做什么事情,是用不著堅持,也用不著努力的。一念一世界,在我們這種人的世界里,這不是那種苦哈哈地堅持,臭烘烘地努力。這是什么?這是 “根本停不下來”的事情啊!這么有意思的事兒,誰敢攔著我,我就跟誰急!
除了為他賦予很多意義之外,還有其他很多方法與技巧。
當你決定習得某項技能的時候,在你已經想辦法為它賦予了很多正面意義之后,還可以為 “沒有它的存在”賦予很多負面意義。
另外一個尤為重要的技巧是:
想盡辦法去尋找擁有那項技能的人和人群,盡量與他們共同度過大量的時間。如果沒辦法一對一交流,也起碼要時刻關注他們。
社交,從來都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
重復,是從笨拙達到熟練的唯一同路。
由于之前沒有真正掌握,更別提熟練、精通任何一項技能,所以,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任何一項技能最終都是“復雜的集合體”。于是,他們總是傾向于低估學習任務的復雜程度,總是“拿著蒼蠅拍打坦克”——失敗不就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嗎?
事實上,你只要有哪怕一次學會某項技能的經歷就好了。因為在那個過程中,你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從笨拙達到熟練的,也很清楚自己是重復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內化”的。于是,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會“顯得”比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更有耐心。
不過,我覺得在這里用“耐心”這個詞可能不太準確,因為對于痛苦,人們大多沒有多少忍耐力。被描述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為他們能實實在在地看到希望。反之,被描述為 “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為他們絞盡腦汁也看不到半點希望。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所謂的希望,就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明天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變得更好。這里的重點是,明天不會自動變得更好。明天之所以能變得更好,是因為今天的行動,是因為今天用正確的方式做了正確的事情。明天是否會變得更好,與今天那笨拙所帶來的不適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沒有關系——只要持續行動,一切都會改善(盡管有運氣因素);反過來看,一旦放棄行動,那么明天100%會變壞,沒有例外。
四、讀美國蘭德爾《人際網絡》(1-245。已完成)
人類的天性,迫使我們在陌生人靠近的時候保持警覺。即使那人意圖良好,但因為我們難以辨別其動機,所以我們的本能反應是退卻。
一旦你同某人見過面,你就跟他有了一面之緣。當你再次接近他的時候,就不會觸發對陌生人的那種警覺。
弱關系原則:有時那些與你不那么密切的人們將是你最有效的人際網絡。
弱關系原則之所以有用,是因為,你的熟人所活動的圈子通常不同于你以及你的朋友和家人的圈子。如果你能夠發動你的熟人來幫助你,你就會擴展你的事業,就像加入了一個由全新的人群組成的人際網絡一樣。
良好的人際網絡可能需要找到一個聯系人——并尋求他或她的幫助。(聯系人是指長于交往、興趣廣泛、消息靈通、與各種領域的人都有來往的活躍分子。)
不舒適才是好的。大多數人把不舒適理解為一個警示信號,告訴人們要避免某事。對于建立人際網絡來說,事實正好相反。不適是一種跡象,說明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如果你不覺得不舒適,那么你就沒有走出你的舒適區。例如,同相似的人接觸比和不同的人接觸要舒服得多,那與不同的人接觸,才可以使你的人際網絡更加豐富多彩。
我的社會資本準則:
總是考慮你的要求是否超過了你同某人之間所擁有的社會資本;
建立關系,從而增加你的社會資本;
不要對任何事情想當然。你可能認為你的要求應該沒什么大不了的,但要小心謹慎,因為你不了解對方的情況。
要注意,不要失去社會資本。因為一旦你所提要求的頻度和性質超過限度,就會導致厭惡感的產生。
你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永遠不會嫌多——比你聯系人的數量更重要的,也許是你人際網絡中的社會資本的多少。
我認為下列事情可以幫助你提高人際網絡引力:
公開寫作和談論你的專業知識。
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讓人們談論你。
把你的成功故事講給人們聽——不要自吹自擂。
研究公共關系事務——尋求媒體的報道或接受其采訪。
讓別人向你推薦潛在的客戶。
邀請可以創造出一種互惠的感情。當有人為你做了點什么時,你通常也會渴望為他做點什么作為回報。聰明的人際網絡建設者最擅長利用邀請建立關系。
我同陌生人建立關系的原則
如果打電話,則應預先排練一下。如果寫電子郵件,則應反復閱讀修改。
寫電子郵件比打電話要好。
要直接明了,說清楚見面的原因。
說明見面會談如何能使雙方都受益。
如果可能的話,提一個雙方都知道的事物(人或地點)。
要說明具體需要多少時間(越具體越好)。
要在見面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上表明出靈活性。
在合適的情況下,奉承對方幾句( “多年來,我一直很欽佩你的工作。”)。
預先表達你的感激之情。
如果第一次沒有成功(沒有得到回應),再試一次。
第一次會面的原則:
做你自己
不談家庭私事
握手要堅定有力,但不要把指關節弄得咔咔作響
保持目光接觸——但不要緊盯不放
傾聽,傾聽,還是傾聽。
表現出活力——不是揮動胳膊,而是一種沉靜的力量
即使你感到疲倦、焦慮或痛苦,也要表現得積極活躍
模仿對方的言辭、節奏和身體語言
約定下一次見面的內容或時間
離開時要表現得愉快友好—— “同你見面,真是太高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