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
【英】 羅伯特.戴博德 著,陳贏 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用童話故事的方式,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的過程演繹出來。
揭開了神秘的心理咨詢的面紗,將深奧的心理學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
書中的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可他突然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現(xiàn)在的蛤蟆悲傷憂郁,毛衣上滿是油漬,躺在堆滿舊衣服的椅子上,神情暗淡,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他的朋友們決定幫助他走出抑郁情緒的陰霾,帶他去接受心理咨詢。
經(jīng)過與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不斷自我探索、自我修復、最終得以獲得新生。
閱讀此書,讓我明白,心理問題的最終解決只能靠自己,那是一條通往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覺察、自我修復、自我療愈之路。
“從被投進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對自己的一切負責。”? ? ? ? ? ? ? ? ? ——【法】 薩特
退縮逃避終不能獲得成長,自己的人生必須自己負起責任來,勇敢做自己的擺渡人,才能將人生的船駛向幸福的彼岸。
一,心理咨詢實則是一場自愿自發(fā)的心靈救贖。
情緒抑郁的蛤蟆,在朋友們的安排下,來到了蒼鷺的咨詢室。蛤蟆靜靜地等著坐在對面的蒼鷺給他指點米津。
等了半天蒼路沒一點動靜,蛤蟆血液上涌,“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什么嗎?”
蛤蟆以為心理咨詢就是讓咨詢師給他辦法,他照著做就好了。
而蒼鷺對蛤蟆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于自愿。”
蒼鷺接著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來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現(xiàn)實中很多人對心理咨詢也存在這樣的誤解,一方面源于對心理咨詢的不了解,來訪者總期待咨詢師給出辦法讓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另一方面源于來訪者缺乏主動求助意識,他們雖然被困其中,但由于病恥感或者安全感不足,他們草木皆兵,更多的是選擇把自己隱藏起來,而不是主動求助。所以被動咨詢的情況比較多。
蛤蟆先生認識到這一點,并愿意為自己的咨詢負責任。
在他完成第一次咨詢,離開的時候問了蒼鷺一句:“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回答:“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也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guān)注。但一切歸根結(jié)底,都取決于你,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心理問題的解決通道不同于做事,無法讓他人代替自己完成。
卡爾·榮格“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心靈的救贖只能靠自己,必須是自己自愿、自發(fā),主動求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積極的自我剖析和探索中,最終實現(xiàn)自我蛻變。
二,一個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下,才能實現(xiàn)自我成長。
蒼鷺告訴蛤蟆,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以及“成人”的自我狀態(tài),三位一體,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為不在“成人狀態(tài)”。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
人們進入“兒童狀態(tài)”后,會本能地順從和依賴他人,用小時候的方式去應(yīng)對和處理現(xiàn)在面臨的事情。
經(jīng)常會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不得不委屈自己順從他人。
蛤蟆想起蒼鷺說的,“所謂的共謀----偷偷的,無意識的配合對方。”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內(nèi)心很憤怒,很抵觸,而行為卻選擇了乖乖的服從對方,心中的委屈與憤怒始終得不到釋放。
就如一頭小象,小時候用一根細小的繩子拴著,他掙扎后發(fā)現(xiàn)無力掙脫。他長大后,就習慣了這種模式,也不會再去掙脫那根繩索。
他們不是沒有力量,而是“成人”自我意識沒有覺醒。
——“父母自我狀態(tài)”,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行為、思想、價值觀和情感模式,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人,不是在挑剔別人就是在挑剔自己。
他們就像“父母”或法官,不是在教育他人就是在審判他人,甚至會將審判的矛頭指向自己,進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蒼鷺答道。
抑郁的人,通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表現(xiàn)為過度依賴他人,又嚴厲審判自己,經(jīng)常讓自己處于“兒童或父母狀態(tài)”。
能不能走出來,關(guān)鍵在于,能不能讓自己進入“成人自我狀態(tài)”,能不能停止自我批判,能開始好好的愛自己。
——“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yīng)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
“成人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能擺脫情緒化的控制,合理地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用知識和技能解決當下的事情。
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唯一能學到自我新知識的狀態(tài)。
“成長是靈魂的覺醒,而非歲月的累積。”——亨利·戴維·梭羅
無論是“兒童狀態(tài)”還是“父母狀態(tài)”,都是過去經(jīng)歷賦予我們的經(jīng)驗。
一個人的成長不拘過去,也無關(guān)年齡,是在對自己全然接納的基礎(chǔ)上,尋求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三,“兒童、父母和成人”三種自我狀態(tài)的合理使用與自由切換,是心理成長的必然路徑。
蛤蟆先生在認真分析后意識到,成年的他其實一直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
過度順從導致蛤蟆把依賴當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賴父母,成年則依賴外界的肯定,當朋友們批評他時,他要么取悅別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長不大。
或許很多人童年時由于力量弱小,依賴和取悅他人成了主流生存法則,而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逐漸打破依賴關(guān)系,成為獨立的人。
那么,我們該如何適時調(diào)動成人自我狀態(tài)呢?
①要識別當前的狀態(tài)(問自己,你當前處于什么狀態(tài)?)。
用上帝視角觀察自己當下的情景,是在用兒童情緒和行為習慣應(yīng)對,還是用父母觀念在評判。還是在冷靜的關(guān)注和分析當下的事實情況。
②當發(fā)現(xiàn)自己不在“成人狀態(tài)”時,就要主動做出調(diào)整。
首先,接納情緒不沖動行事(兒童);第二,尊重他人觀點或感受(父母),但不盲目屈從;最后,經(jīng)過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決定。
成熟不是消除情緒,而是學會在動態(tài)平衡中,讓成人狀態(tài)成為主導。
四,每個人都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蒼鷺告訴蛤蟆,一個人早年形成的心理世界和生活態(tài)度會對人的一生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他繪制了一副人生坐標圖,讓蛤蟆選擇,
蛤蟆選了“我不好;你好”。
蒼鷺解釋,“這類人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他好。處在這個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甚至,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快樂的事件,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玩這個游戲的人確實會抑郁。他們認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響,無法掌控人生,這讓他們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
蛤蟆明白了自己抑郁情緒的由來,并分析出他的父親處于“我好;你不好”的坐標。因為他的父親總是批評責備他。
經(jīng)過十次面談,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在一次次思考回憶中漸漸清晰自我,與過去和解,調(diào)整自我狀態(tài),成功走出了抑郁,勇敢選擇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標,開啟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我好,你也好。”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終極目標。
當你心中有了這個信念,行為就會不自覺的向著目標靠近。
無論我們生命早期的劇本如何鋪排,只要我們能不困于過去,就能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未來。
寫在最后:
“成長是痛苦的,但它是我們變得更好的必經(jīng)之路。”? ? ? ? ? ? ? ? ? ? ? ? ? ? ? ——吉姆·羅恩
蛤蟆的故事告訴我們,成長從來不是輕松的事,它需要你面對過去的傷痛、克服慣性模式,甚至要放棄熟悉的‘安全區(qū)’。但正是這些痛苦的過程,讓你最終活得更真實、更自由。
如果不小心陷入情緒的沼澤,請相信那是成長的契機到了。
無論是通過閱讀還是心理咨詢,一個人只要能積極的自救,總有路徑能帶你走向光明地帶。
“我好,你也好。”
這個世界,因為你相信美好,追求美好,所以生活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