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垣衍(生卒年不詳):也作辛垣衍。戰國時人。仕魏,為客將軍。魏安釐王時,秦圍趙邯鄲,魏遣晉鄙救趙,畏秦,屯兵蕩陰不進。魏安釐王派他偷入邯鄲,勸說趙孝成王尊秦昭王為帝以乞退兵,被魯仲連阻止。
[5]魯仲連(生卒年不詳):即魯仲子,戰國時齊人,稷下學士。好謀劃,善辭令,不肯仕宦。幼時曾折服著名辯士田巴。周赧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魏使新垣衍力促趙尊秦昭王為帝,以換取退兵,因他勸阻而止。秦兵退,讓封辭金,認為天下之士,貴在“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其后,又射書燕將,使之放棄所據齊之聊城。田單欲封賞之,遂逃隱海上,不知所終。 上首功:是說秦以作戰殺敵斬首多為上功。
[6]肆然:無所顧忌;安然自得。 蹈:踐踏,踩。 東海: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也泛指中國東方之海。 烹:古代以鼎鑊(huò)煮殺人的酷刑。 醢(hǎi):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后剁成肉醬。
[7]怏然:形容不滿意、不服氣的樣子。
[8]九侯:又作鬼侯。商紂時諸侯,與西伯昌、鄂侯為商朝三公。紂納其女,女不喜淫,紂怒而殺之,并將九侯殺后剁為肉醬。 鄂侯(生卒年不詳):又作邘(yú)侯。商紂時諸侯。與西伯昌、九侯為商朝三公。紂淫逸暴虐,醢九侯,他進諫被殺,并被制成肉干。
[9]脯(fǔ):肉干。
[10]喟(kuì)然:感嘆、嘆息的樣子。 牖(yǒu)里:古城名。一作羑里。故址在今河南湯陰北。
[11]萬乘之國:乘,古代四匹馬拉之戰車。戰國時,常以千乘、萬乘來說明國家實力之強弱。萬乘之國,在當時即屬大國。如戰國七雄,皆可稱為萬乘之國,其余則為千乘之國或者更小。
[12]讒妾:好讒害人的姬妾。 妃姬:指君主的妾室。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安得: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 晏(yàn)然:安適;安閑。
【譯文】
楚國與趙國盟約訂立之后,楚王便派春申君黃歇率軍營救趙國,魏王也派大將晉鄙領兵十萬救趙國。秦王派使者對魏王說:“我們攻打趙國,早晚會攻破的,各國諸侯誰敢來救趙國,我們滅趙國之后,就立即調動兵力去進攻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前去阻止晉鄙前進,命令他駐守鄴城,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腳踩兩邊,靜以待觀。魏王又派將軍新垣衍走小路秘密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來勸說趙王,打算一起尊秦王為帝,以使秦國撤軍。當時齊國人魯仲連正在邯鄲,聽到這個消息后,前來見新垣衍說:“秦國是個背信棄義而崇尚戰功的國家,如果它無所顧忌地稱帝于天下,那么我魯仲連只有跳東海而死了,我絕不會做秦國的百姓啊!而且你們魏國還沒看到秦國稱帝后所帶來的危害,我將讓秦王烹煮魏王把他剁成肉醬。”新垣衍顯出怏怏不悅的樣子說:“先生怎么能讓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本來就是嘛,我會告訴你的。當年九侯、鄂侯、文王是商朝紂王的三公。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很漂亮,九侯將她獻給了商紂王,而紂王認為她丑陋,結果命令將九侯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勸阻紂王,并為九侯辯護喊冤,紂王盛怒之下殺死鄂侯做成肉干。周文王聽說此事,長嘆了一口氣,就被關押在牖里的監獄一百天,想把他折磨死。現在秦國是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萬乘大國,都有雄厚的國力,各自都已稱王,為什么僅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屈從于他,尊他為帝,使自己落到被做成肉干的下場!如果秦王貪心不被制止而稱帝,就將行使天子的禮儀號令天下,將要更換各諸侯國的大臣,并剝奪他認為不賢能的人的職位,賜給他認為賢能的人,剝奪他所憎恨的人,而給他所寵愛的人,他又會將秦國慣于花言巧語、獻媚讒言的女子,送給各諸侯國做妃姬,住在魏國的王宮內,魏王怎能安穩地生活下去呢!而將軍又怎么能保持住舊日魏王對您的恩寵呢!”新垣衍站起身來,再次拜謝說:“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賢士。我請求回魏國去,不再談尊奉秦王為帝的事了!”
【原文】
初,魏公子無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1]。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侯生[2]。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3]。公子執轡愈恭[4]。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5]。”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6]。公子色愈和。乃謝客就車,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及秦圍趙,趙平原君之夫人,公子無忌之姊也,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公子曰:“勝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能急人之困也[7]。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縱公子輕勝棄之,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敕晉鄙令救趙,及賓客辯士游說萬端,王終不聽[8]。公子乃屬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赴斗以死于趙[9]。過夷門,見侯生。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去,行數里,心不快,復還見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今公子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10]公子再拜問計,侯嬴屏人曰:“吾聞晉鄙兵符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力能竊之[11]。嘗聞公子為如姬報其父仇,如姬欲為公子死,無所辭。公子誠一開口,則得虎符,奪晉鄙之兵,北救趙,西卻秦,此五伯之功也[12]。”公子如其言,果得兵符。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13]。有如晉鄙合符而不授兵,復請之,則事危矣。臣客朱亥,其人力士,可與俱。晉鄙若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于是公子請朱亥與俱。至鄴,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14]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歸養[15]。”得選兵八萬人,將之而進。
【注文】
[1]隱士:隱居不仕的人。 侯嬴(?—前257年):戰國時魏國人。年七十歲,任大梁夷門的守門小吏。后被信陵君迎為上客。魏安釐王時,派將軍晉鄙救趙,屯兵不敢前進,他獻計信陵君,設法竊得兵符,并推薦勇士朱亥擊殺晉鄙,奪取兵權,因而勝秦救趙。 夷門:戰國魏都大梁城的東門。因在夷山之上得名。在今河南開封市城內東北隅。
[2]置酒:陳設酒宴。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 侯生:即侯贏。
[3]攝敝衣冠:整理一下破舊衣帽。
[4]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5]市屠:市中屠肆。
[6]朱亥(?—前257年):戰國魏人。有勇力,隱居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安釐王十九年(前258),信陵君竊兵符救趙,他因侯嬴舉薦,隨信陵君往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擊殺魏將晉鄙,助信陵君奪取軍權。次年,魏軍擊敗秦軍,解邯鄲之圍。后赴秦國,為秦所強留,不得脫身,乃自殺。 睥(pì)睨(nì):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7]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這里是指派出的使者與所乘的車騎。
[8]敕:告誡。 辯士:能言善辯之士,游說之士。 萬端:亦作“萬耑”。形容方法、頭緒、形態等極多而紛繁。
[9]屬(zhǔ)賓客:集中帶領賓客。
[10]無他端:指沒有其他的計策可以施行。 餒(něi)虎:饑餓的虎。
[11]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用的一種憑證。 如姬(生卒年不詳):戰國魏安釐王寵姬。其父為人所殺,尋兇手三年不得。信陵君派人斬殺兇手,如姬感恩,欲重報信陵君。秦圍趙,信陵君欲救趙,她從魏王處竊得虎符,信陵君得以奪取晉鄙的兵權,率軍擊敗秦兵,解趙邯鄲之圍。
[12]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用銅鑄成虎形,背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的將帥。調發軍隊時,須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盛行于戰國、秦、漢。 五伯:五個霸主。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韋、周齊桓公、晉文公。
[13]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其意是將軍帶兵在外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決定,即使是君王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14]屯:駐軍防守。 單車:古代戰車一乘為四馬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信陵君救趙時只帶了朱亥,未帶步卒,故稱單車。
[15]椎(chuí)殺:用鐵椎擊殺。
【譯文】
當初,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為人仁義,禮賢下士,門下食客有三千多人。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中貧窮,擔任魏國大梁城東門的守門小官。有一次,公子設酒宴招待賓客,來賓已坐定,魏公子卻吩咐隨從備齊車馬,將左邊的主位空出,親自去接侯嬴。侯嬴整理一下他的破舊衣帽,直接上了車,坐在車子的尊位上,毫不推辭謙讓。公子手握韁繩親自駕車,十分恭敬。侯嬴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是集市上的屠夫,請委屈您隨從我順路看看他。”公子駕車來到集市,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眼睛卻斜著看魏公子,故意和他的朋友站在那里長談,同時還悄悄地觀察著魏公子。而魏公子的態度愈發和藹。于是他告辭朋友來到公子家。魏公子將侯嬴引到上座,向各位賓客一一作了介紹并稱贊他,賓客都很驚訝。到秦國在圍攻趙國的邯鄲時,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是魏公子的姐姐,趙勝派使者到魏國求援的車馬接連不斷,責怪魏公子說:“我趙勝所以和您結成姻親,是因為您有高尚的道義,能夠解救別人的危難。現在邯鄲早晚要被迫投降秦國,而魏國的救兵卻遲遲不來,即使公子看不起我趙勝,將我拋棄,難道不可憐您的姐姐嗎!”魏公子也為趙國的存亡擔憂,多次請求魏王命令大將晉鄙領兵救趙,又利用門下能說善辯的賓客去游說魏王救趙,魏王卻始終不聽。魏公子只好聚集賓客的一百多輛車馬,奔赴戰場,為趙國不惜戰死。路過大梁城東門時,去見侯嬴。侯嬴說:“公子您盡力吧,我是不能隨您去了!”公子離開城門向前走了一段,心里不是滋味,又很納悶,便回來見侯嬴。侯嬴笑著說:“我就知道公子會回來的。現在您沒有別的辦法就要和秦軍去拼,這好比拿著肉投向餓虎,會有什么結果!”于是魏公子再拜,向侯嬴請教對策。侯嬴屏退身邊的人說道:“我聽說晉鄙調兵的虎符藏在魏王的臥室內,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寵愛,她有能力將它偷出來。我聽說公子曾為如姬報過殺父之仇,如姬想要報答公子,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公子只要一開口,就能得到虎符,奪取晉鄙的兵權,然后率軍北上救趙,向西打退秦軍,這是與五霸一樣的功業啊!”魏公子按照他說的去做了,果然得到虎符。公子出發之前,侯嬴又說:“大將出征在外,國君的有些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晉鄙合驗虎符后仍然不肯交出兵權,再向魏王請示,那事情就糟了。我的朋友朱亥,力氣勇猛過人,可以和您一起去。晉鄙若是允了那是最好的;如果不允,就讓朱亥打死他!”于是魏公子請朱亥一同前往。到了鄴城之后,晉鄙核對虎符,舉手看著公子疑惑地說:“我奉魏王的命令率十萬大軍駐扎邊境,現在你孤身單車來取代我,這是怎么回事?”朱亥抽出藏在袖中的四十斤鐵椎,打死了晉鄙,魏公子重新部署軍隊,下令說:“父子兩人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兩人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沒有兄弟的獨子,回去奉養父母。”于是最后挑選出八萬士兵,率軍向邯鄲前進。
【原文】
王龁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武安君聞之曰:“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稱病篤,不肯起[1]。燕武成王薨,子孝王立[2]。
【注文】
[1]病篤(dǔ):病勢沉重。
[2]孝王:即燕孝王(?—前255年)。戰國時燕國的國君。燕武成王之子。公元前257年至前255年在位。
【譯文】
王龁進攻邯鄲,久攻不下,諸侯各國前來營救,幾次出戰都連連失利。武安君白起聽到這一消息說:“大王不聽我的計策,現在怎么樣?”秦王聽到此話,非常憤怒,強令武安君出兵。武安君聲稱自己病情嚴重,不肯動身。燕國武成王去世,其子燕孝王即位。
【原文】
五十八年十月,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1]。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2]。武安君病,未行。諸侯攻王龁,龁數卻,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3]。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余言[4]。”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注文】
[1]陰密:古邑名。戰國時秦邑。在今甘肅省靈臺縣西南。
[2]汾城:古邑名。戰國時魏邑。在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
[3]杜郵:又稱杜郵亭。戰國時屬秦。在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4]怏(yàng)怏: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神情。
【譯文】
周赧王延五十八年(前257年)十月,秦王免去武安君的爵位,貶為普通士兵,被流放到陰密。十二月,秦王調動更多的兵力增援邯鄲前線,部隊駐扎在汾城旁邊。武安君因病重,沒有出征。各諸侯國聯合進攻王龁,王龁數次被擊退,使者每天都向秦國告急,秦王很是惱火,于是下令驅趕武安君,不讓他停留在咸陽城。武安君出了咸陽城西門十里,到了杜郵。秦王與應侯范雎及群臣們議論說:“武安君被流放,心里不服,還有許多怨言。”秦王便派使者賜給他寶劍示意自裁,武安君于是自殺。秦國人很可憐他,各地鄉邑都祭祀他。
【原文】
魏公子無忌大破秦師于邯鄲下,王龁解邯鄲圍走。鄭安平為趙所困,將二萬人降趙,應侯由是得罪。
【譯文】
魏無忌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王龁被迫解圍退走。秦軍的另一將領鄭安平被趙軍包圍,率軍兩萬人向趙國投降,應侯范雎也因重用鄭安平被秦王治罪。
【原文】
五十九年,秦將軍摎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1]。伐趙,取二十余縣,斬首虜九萬。赧王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無得通陽城。秦王使將軍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2]。秦受其獻,歸赧王于周。是歲,赧王崩。
【注文】
[1]摎(náo):人名。戰國秦將領。生平事跡不詳。 陽城:古都名。相傳為夏禹的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告成鎮。 負黍:又稱“黃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大金店鎮。春秋時屬周。后屬鄭。戰國時,韓、鄭、楚在此相爭,公元前256年由韓入秦。
[2]頓首:磕頭。舊時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
【譯文】
周赧王延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國派名叫摎的將軍攻打韓國,奪取陽城、負黍,斬殺士兵四萬人。又攻打趙國,占領二十多個縣,殺死和俘虜九萬人。周赧王十分恐慌,便背著秦國與各諸侯國聯合,派各國率領精銳部隊出伊闕向秦國發動進攻,切斷陽城與秦國的聯系。秦王派將軍摎進攻西周,周赧王來到秦國,叩頭請罪,將他所有的三十六個城邑、三萬人口全部獻給了秦國。秦王接受了他的獻禮,周赧王被放回東周洛陽城。當年赧王去世。
【原文】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1]。應侯日以不懌。王臨朝而嘆,應侯請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應侯懼,不知所出。
【注文】
[1]坐:定罪。 通:私下勾結。
【譯文】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河東郡郡守王稽因與各諸侯國秘密勾結,被處死于市。應侯范雎心情沉重,一天比一天的不高興。秦昭襄王在朝堂上治事也長聲嘆氣,應侯范雎詢問其原因。秦王說:“現在武安君白起已經死了,鄭安平、王稽也都背叛,國家現在內無良將,外面卻有許多敵國,所以我憂慮!”應侯范雎很是畏懼,不知怎么辦。
【原文】
燕客蔡澤聞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應侯曰:“蔡澤,天下雄辯之士,彼見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1]。”應侯怒,使人召之。蔡澤見應侯,禮又倨[2]。應侯不快,因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請聞其說。”蔡澤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3]。君獨不見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何足愿與[4]?”應侯謬曰:“何為不可!此三子者,義之至也,忠之盡也。君子有殺身以成名,死無所恨。”蔡澤曰:“夫人立功,豈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5]。夫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為人臣盡忠致功則可愿矣。閎夭、周公,豈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與閎夭、周公哉[6]?”應侯曰:“善。”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惇厚舊故,不倍功臣,孰與孝公、楚王、越王[7]?”曰:“未知何如。”蔡澤曰:“君之功能孰與三子?”曰:“不若。”蔡澤曰:“然則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進退嬴縮,與時變化,圣人之道也[8]。今君之怨已仇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為君危之!”應侯遂延以為上客,因薦于王。王召見與語,大悅,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免。王新悅蔡澤計畫,遂以為相國[9]。澤為相數月,免。[10]
【注文】
[1]蔡澤(生卒年不詳):戰國時燕國人。曾游趙、韓、魏諸國而不遇。秦昭襄王時聞秦相范雎在秦失意,遂入秦勸雎告退,自代為相。執政時,東收周室。數月,遭人詆毀,懼而辭相位。居秦十余年,號剛成君。秦王政時,為秦使燕,使燕太子丹入質于秦。 宣言:揚言,宣揚。謂故意散布某種言論。 雄辯:有力的辯論。
[2]倨(jù):傲慢。
[3]成功者去:這里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更替,成就了各自的功能后便被代替而去。
[4]商君:即商鞅。參見前“公孫鞅”條注。 吳起(?—前381年):即吳子。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曾學于曾子,繼學兵法。初任魯將,繼任魏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國,初任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申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官,整頓統治機構。其變法促進了楚國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角)。楚悼王死,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 大夫種:即文種(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楚國郢城人,字少禽(一作“子禽”)。曾任楚宛令。與范蠡入越,共事越王勾踐,任大夫。越王勾踐時,越被吳擊破,退守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用其計,赴吳請和,得免亡國。勾踐返越后,授以國政,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滅吳國。后勾踐聽信讒言,賜劍令其自殺。
[5]名僇(lù)辱:指名聲受到侮辱。
[6]閎(hóng)夭(生卒年不詳):西周人。閎氏,名夭。相傳原以捕獵為業,周文王聞其賢,用以輔政。紂囚文王于羑里(今河南湯陰北),他以美女、重寶賂商紂,使文王得釋。武王伐紂滅商后,受命修整擴大比干之墓,以安撫殷人。 周公:西周初人,姬姓,名旦,亦稱文公、叔旦。周武王弟,與呂尚同為西周開國元勛。以魯公封于曲阜,留朝執政,長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合殷貴族武庚和東夷反叛。他率師東征,平定叛亂,滅奄(今山東曲阜東)后大舉分封諸侯,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又制禮作樂,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創制者,主張“明德慎罰”,以“禮”治國,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
[7]惇(dūn)厚:親厚;敦厚。
[8]嬴縮:是指縮短、伸長,或者增、減。嬴,古同“贏”。
[9]計畫:計慮,謀劃。古人計事必用手指畫,使其事易見,故稱。
[10]歷史典故“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即來源于上述史實,最初的記載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文】
燕國的客卿蔡澤聽到這個消息,便向西來到秦國,先派人向應侯范雎揚言說:“蔡澤是天下能言善辯的人,如果他見到秦王,一定會使您為難,再奪去您的相位。”范雎聽了非常生氣,派人把蔡澤召來相見。蔡澤見應侯時傲慢無禮。應侯心里很不高興,便責問他說:“你揚言要代替我做丞相,我希望能聽聽你的高見。”蔡澤說:“喔,您的見識是多么的落后啊!每年四個季節按照春夏秋冬的次序,各自完成自己的功能便自然離去。您難道沒看到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您真的愿意得到和他們一樣的下場嗎?”應侯故意說:“有什么不可以的!這三個人的仁義都到了最高點,忠誠到了極點。君子以犧牲自己的性命去成就美名,即使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憾。”蔡澤說:“人們建功立業,誰不期望功成名就呢!性命與功名都能保全,這是上等愿望;功名被后人效法而性命失去了,就屬次一等了;名譽受到侮辱而性命可以保全,這便是最下一等的了。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他們作為人臣時竭盡忠心,建樹功業,這讓人都仰慕。閎夭、周公不也是道德高尚,對國家也是忠心耿耿的圣人嗎!商鞅、吳起、大夫文種雖然讓人仰慕,但比得上閎夭與周公嗎?”范雎說:“是的。”蔡澤說:“既然是這樣,您的國君在善待舊交、不背棄有功之臣這方面與秦孝公、楚王、越王相比怎樣?”范雎說:“不知道怎樣。”蔡澤說:“那么您與商鞅、吳起、文種三人相比,誰的功績更大呢?”范雎說:“比不上。”蔡澤說:“如果是這樣,您如不引退,將會遇到比他們更嚴重的災禍。俗話說:‘日到中午就要向西偏斜,月亮圓滿則會逐漸虧缺。’進退伸縮,隨著時勢的變化及時調整適應形勢,這是圣人處事的法則。現在您的冤仇也報了,恩德也已報答,心愿都已實現,卻還不做引退的打算,我私下為您擔憂!”范雎于是將蔡澤奉為貴賓,并把他推薦給秦王。秦王召見了他,和他交談得十分滿意,任命他為客卿。范雎便稱病辭去相國的職位。秦王起初十分欣賞蔡澤的計策,任命他為丞相。幾個月后,又免除了他丞相的職位。
【原文】
周民東亡,秦人取其寶器,遷西周公于憚狐之聚[1]。燕孝王薨,子喜立[2]。
【注文】
[1]憚(dàn)狐之聚:即憚狐聚。在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北。
[2]喜:即燕王喜(生卒年不詳)。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公元前254年至前222年在位。在位初年,趁趙遭長平之敗,派相國栗腹、將軍卿秦率軍攻趙,為趙廉頗、樂乘擊敗。趙軍進圍燕都,乃任將渠為相國,割五城求和。其后,又乘趙數困于秦,遣劇辛率軍攻趙。趙將龐煖擊殺劇辛,燕折兵二萬余。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秦怒攻燕。秦王翦破燕都薊,他被迫遷都遼東,斬太子丹獻于秦。之后,秦將王賁破遼東,喜被虜,燕國滅亡。
【譯文】
周朝的百姓不愿受秦國的統治,于是都向東方逃去,秦國人奪取了周的所有的傳國重器,又把西周文公姬咎遷徙到憚狐聚。燕孝王去世,其子燕王喜即位。
【原文】
五十三年,摎伐魏,取吳城[1]。韓王入朝。魏舉國聽令。
【注文】
[1]吳城:又稱虞城(“吳”“虞”兩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西周初年封虞國于此。春秋時為晉所滅。戰國時屬魏。
【譯文】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國將領摎攻打魏國,奪取吳城。韓惠王入朝見秦昭襄王。魏國舉國歸附秦國,聽從秦王的政命。
【原文】
五十六年秋,王薨,孝文王立,以子楚為太子[1]。
【注文】
[1]孝文王:即秦孝文王(前302—前250年)。戰國時秦國國君。名柱,一名式,秦昭襄王之子。初封安國君。昭襄王時,立為太子,公元前250年繼位。在位時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馳苑囿。不久去世。 子楚:即秦莊襄王(前280—前247年)。戰國時秦國國君。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名子楚,又名異人。公元前249年至前247年在位。曾入趙為人質,結識呂不韋。呂不韋入秦游說華陽夫人,使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立他為嗣。安國君即位,是為孝文王,子楚被立為太子。孝文王死后,他即位為王,尊華陽夫人為太后,以呂不韋為相。在位期間,滅東周,設三川郡;取上黨置太原郡。死后子政繼位。
【譯文】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秋季,秦昭襄王去世,其子秦孝文王即位。立子楚為太子。
【原文】
孝文王元年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為莊襄王[1]。
【注文】
[1]莊襄王:即秦莊襄王。參見前“子楚”條注。
【譯文】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冬季十月己亥,孝文王正式繼承王位。三天后秦孝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原文】
莊襄王元年,呂不韋為相國[1]。
【注文】
[1]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陽翟大商人,家累千金,后在趙都邯鄲遇見入質于趙的秦公子子楚(原名異人),認為奇貨可居,游說華陽夫人,立為太子。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他被任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洛陽十萬戶。秦王政即位,年幼。他專斷國政,被尊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賓客三千人,家僮萬人。曾令賓客編書,名曰《呂氏春秋》,今尚存。秦王政親政后,他被免職,逐居封地河南。不久遷蜀,懼誅自殺。
【譯文】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呂不韋擔任秦國的丞相。
【原文】
東周君與諸侯謀伐秦,王使相國帥師討滅之,遷東周君于陽人聚[1]。周既不祀[2]。周比亡,凡有七邑:河南、洛陽、谷城、平陰、偃師、鞏、緱氏[3]。
【注文】
[1]東周君:即戰國時東周昭文君(生卒年不詳)。承襲東周惠公,為東周第二任君主,居于鞏(今河南鞏義)。公元前249年為秦所滅。 陽人聚:地名。又稱陽人城。在今河南汝州市西。
[2]周既不祀:是說周朝已經滅亡,對宗廟不再祭祀了。
[3]河南:古地區名。一般指黃河以南地區。戰國韓、魏兩國河南,指今河南洛陽一帶。 谷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山東平陰西南東阿鎮。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 平陰:古邑名。春秋、戰國時齊邑。在今山東省平陰縣東北。 偃師:在河南省西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在此筑城,取“息偃戎師”之意,得名偃師。 鞏:古邑名。在今河南鞏義市西南。戰國時,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東部爭立,得趙、韓支持,建都于鞏,西周遂分成西周、東周兩小國。秦置鞏縣。 緱氏:古邑名。緱,又作侯。春秋時周邑。即今河南省偃師市南緱市,因山得名。地處伊、洛平原東嵩山口,為兵家爭奪之地。
【譯文】
東周君與各諸侯國密謀共同攻打秦國,秦王派呂不韋率軍進行討伐,滅掉了東周,將東周君遷徙到陽人聚。周王朝徹底滅絕,無人再主持祭祀祖先了。周朝在將要滅亡時還據有:河南、洛陽、谷城、平陰、偃師、鞏、緱氏七個城邑。
【原文】
以河南、洛陽十萬戶封相國不韋為文信侯。
【譯文】
秦莊襄王將河南、洛陽十萬戶,賞賜給呂不韋,并封他為文信侯。
【原文】
蒙驁伐韓,取成皋、滎陽,初置三川郡[1]。
【注文】
[1]蒙驁(ào)(?—前240年):一作蒙傲。戰國時齊國人。秦昭襄王時入秦為將,官至上卿。秦莊襄王時率兵伐韓,取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置三川郡。次年,攻趙,取三十七城。秦王政時,將兵攻韓,取十三城。后又攻魏,取二十城,秦初置東郡。其子武、孫恬均為秦將。 滎(xíng)陽:古邑名。又作熒陽。戰國時韓邑。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秦置縣。 三川郡:戰國時韓宣王設置。以境內有河(黃河)、洛(洛水)、伊(伊水)三川得名。韓惠王時地入秦。秦莊襄王時設置,治所洛陽,一說治所滎陽。轄境約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靈寶市以東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
【譯文】
秦將蒙驁攻打韓國,占領了成皋、滎陽,開始設置三川郡。
【原文】
二年,蒙驁伐趙,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1]。
【注文】
[1]榆次:古邑名。戰國時趙邑。在今山西省晉中北郊。后屬秦。 狼孟:古邑名。戰國時趙邑。即今山西省陽曲縣。后屬秦。
【譯文】
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將蒙驁攻伐趙國,平定了太原,奪取了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
【原文】
三年,王龁攻上黨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譯文】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國大將王龁率軍進攻魏國上黨各城,征服了這一地區,開始設置太原郡。
【原文】
蒙驁帥師伐魏,取高都、汲[1]。魏師數敗,魏王患之,乃使人請信陵君于趙。信陵君畏得罪,不肯還,誡門下曰:“有敢為魏使通者死!”賓客莫敢諫[2]。毛公、薛公見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3]語未卒,信陵君色變,趣駕還魏[4]。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為上將軍。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諸侯,諸侯聞信陵君復為魏將,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國之師敗蒙驁于河外,蒙驁遁走[5]。信陵君追至函谷關,抑之而還。
【注文】
[1]高都:古邑名。戰國時魏邑。在今山西省晉城市。 汲(jí):古邑名。戰國時魏邑。在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
[2]誡:警告。
[3]恤:救濟。
[4]趣(cù)駕:趣,同“促”。駕馭車馬速行。
[5]遁(dùn):逃跑,逃走。
【譯文】
秦國大將率軍攻打魏國,奪取了高都和汲兩地。魏軍連連遭到失敗,魏王十分擔憂,便派人到趙國請信陵君魏無忌回國。信陵君害怕回國被治罪,不肯回國,并告誡門下的賓客說:“有膽敢為魏國的使者通報消息的處死!”于是,賓客中沒人敢勸說他。毛公、薛公為此前去拜見信陵君說:“各諸侯國所以敬重您,只是因為魏國還存在。魏國現在形勢危急,而您卻無動于衷,一旦秦國攻克了國都大梁,魏國祖先的宗廟被毀壞,那么您還有什么臉面立于天下啊!”還沒等二位的話說完,信陵君臉色就變了,立刻催人備車馬返回魏國。魏王見到信陵君后握著他的手痛哭不已,任命他為上將軍。信陵君向各諸侯國請求援助,各諸侯國聽說信陵君又重新擔任魏將,都派兵去援救魏國。信陵君指揮五國聯軍在黃河以西擊敗秦國蒙驁的軍隊,蒙驁隨敗軍逃走。信陵君率領聯軍一直追擊到函谷關,將秦軍趕到關中才班師回國。
【原文】
安陵人縮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1]。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謂安陵君曰:“君其遣縮高,吾將仕之以五大夫,使為執節尉[2]。”安陵君曰:“安陵,小國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請之。”使吏導使者至縮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縮高曰:“君之幸高也,將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見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辭!”使者以報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猶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則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縮高而致之!若君弗致,無忌將發十萬之師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詔襄王以守此城也,手受太府之憲[3]。憲之上篇曰:‘子弒父,臣弒君,有常不赦。國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今縮高辭大位以全父子之義,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負襄王之詔而廢太府之憲也。雖死,終不敢行!”縮高聞之曰:“信陵君為人悍猛而自用,此辭反必為國禍[4]。吾已全己,無違人臣之義矣,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頸而死[5]。
【注文】
[1]安陵:古邑名。戰國時魏邑。又作鄢、鄢陵。在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北。曾為安陵君的封邑。 縮高(?—前247年):戰國時魏國安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其子仕于秦,秦使之為管(今河南鄭州)守。魏安釐王時,魏攻管不下。信陵君使人令其攻管,則將仕之以五大夫,他推辭,信陵君大怒,命安陵君生縛之。否則,將發十萬之師以攻安陵。他聞之,恐安陵君受禍,自刎而死。 管:春秋鄭邑,戰國屬韓。即今河南鄭州市。
[2]安陵君(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魏國封君。一作“鄢陵君”。紂封于魏襄王時,其始封之君為成侯。僅有封地五十里。秦王嬴政欲以五百里地易其封邑安陵,他終不肯,并派俠士唐雎以理拒之。 執節尉:職官名。戰國時魏國所置持竹節的使臣。
[3]生束:活捉。 太府之憲:戰國時期魏國制定的法令。又稱魏憲。
[4]悍猛:兇猛強悍。
[5]刎頸:割脖子,自殺。
【譯文】
魏國安陵人縮高的兒子在秦國做官,秦國人派他去負責守衛管城。信陵君攻打管城,攻不下來,便派人去見安陵君對他說:“您如果能派遣縮高到我這里來,我將授給他五大夫的官位,并讓他任執節尉。”安陵君說:“安陵國是個小國,百姓不一定都聽從我的指揮。使者還是您自己去請他吧。”于是派一個官吏引導使者到縮高的住所,使者向縮高傳達了信陵君的旨意,縮高聽了后說:“信陵君這樣信任我,派我去打管城。做父親的去攻打兒子所守衛的城,是要被世人恥笑的。假如我的兒子看見我就棄城而去,這是背叛他的國君行為,做父親的去教兒子做這樣的事,就是您信陵君也是不喜歡的。謝謝您的好意,我不能接受信陵君的要求。”使者將此事報告給了信陵君。信陵君怒氣沖沖,又派使者到安陵君的住處說道:“安陵這個地方也是魏國的,現在我打管城,屢攻不下,秦國的軍隊來進攻我,魏國是非常危險的。希望您活捉縮高,將他送過來!如果您不這樣去做,我就將調動十萬軍隊奔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說:“我的先祖成侯接受魏襄王的指令鎮守此城,襄王親自把藏在太府中的魏國大法交給了他。國法上面明確地說:‘當臣子的殺君主,做兒女的殺父親一律嚴懲絕不赦免。即使國家大赦,對舉城投降和臨陣逃脫的都不被赦免。’現在縮高推辭不接受您授給的高官重位,來保全他們父子的情義,而您卻要求‘一定要活捉縮高,將他送過來’,這是讓我違背襄王的命令,廢除太府中所藏的大法,即使我去死,也不敢按照您的命令去做!”縮高聽了這個消息后說:“信陵君為人兇猛強悍,而又剛愎自用,那些推辭話必將給安陵君招來禍患。我已保全了自己,沒有做違背臣子所應盡的道義,又怎能讓我的國君蒙受來自魏國的災禍呢!”于是到信陵君使者的住處,當面拔劍刎頸而死。
【原文】
五月丙午,王薨,太子政立,生十三年矣,國事皆委于文信侯,號稱仲父[1]。
【注文】
[1]政:又稱嬴政。即秦始皇(前259—前210)。戰國時秦國國君。秦莊襄王子。公元前247年至前210年在位。即位時十三歲,委國事于相國呂不韋。親政后鎮壓嫪毐(Lào'ǎi)叛亂,黜免呂不韋,重用李斯等人,并滅韓、趙、魏、燕、楚、齊六國,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建立秦朝,稱始皇帝。確立至高無上皇權,實行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與文字。毀六國城郭,修馳道、直道和五尺道。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平百越,統一嶺南。下令銷毀民間兵器,遷天下富豪于咸陽,焚毀民間儒家書籍。因刑罰苛酷、賦役繁重,農民痛苦不堪,死后不久即爆發農民大起義。 文信侯:即呂不韋。
【譯文】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二十六日),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繼承王位。嬴政這時僅有十三歲,國家的一切大事都由文信侯呂不韋決定,并尊稱呂不韋為“仲父”。
【原文】
始皇帝元年[1]。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并北山,東注洛[2]。中作而覺,秦人欲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關中由是益富饒[3]。二年,趙孝成王薨,子悼襄王立[4]。
【注文】
[1]始皇帝:即秦始皇。參見前“政”條注。
[2]鄭國(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韓國的水工。秦王政時,受韓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秦王采納其議,命他主持其事。工程進行中為秦王察覺,擬加誅戮。他說渠成將為秦萬世之利,因得以繼續施工。后渠成,“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 涇水:即涇河。渭河支流。在陜西省中部。 仲山:在今陜西省咸陽市淳化縣境內。 洛:指洛水。一名北洛水,即今陜西北洛河,因山陜間龍門至潼關段黃河河床作東西擺動,下游時而入河、時而入渭,變遷頻繁。
[3]填閼(yān):填,把凹陷地方墊平或塞滿。閼,堵塞。 舄(xì)鹵:亦作“潟鹵”。指含有較多鹽堿成分不適于耕種的土地。 鐘:古度量單位。春秋時齊國的“公量”,以四升為豆,四豆為區(甌),四區為釜,十釜為鐘。戰國時魏、秦等國也兼用這種量器。 關中:地區名。指戰國末函谷關以西秦國故地,包括今河南靈寶市以西及陜西、甘肅東部和四川地區。 富饒:財富充足,物產豐富。
[4]悼襄王(?—前236年):即趙悼襄王。戰國時趙國的國君。公元前244年至前236年在位。名偃。趙孝成王之子。曾欲通平邑(今山西陽高西南)、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之道,未成。先后使李牧、龐煖(nuǎn)將兵攻燕。又與韓、楚、燕、魏等合縱攻秦,至蕞(zuì,今陜西西安東北),不利而回。
【譯文】
秦始皇帝元年(前246年),韓國想要耗盡秦國的國力,使他無法向東方發動進攻,便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做間諜,游說秦國開鑿一條從仲山開始,穿過涇水,沿北山向東入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正在進行中,韓國的意圖被發覺,秦人準備要殺掉鄭國。鄭國說:“我這樣做確實為韓國延長了幾年的壽命,不過水渠一旦修成,也會給秦國帶來萬世之利呀。”秦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便讓他繼續完成這項工程。水渠開鑿成功,可引淤濁而又肥沃的水灌溉鹽堿地四萬多頃,每畝的收成都在一鐘以上,關中地區因此而更加富饒。秦始皇帝二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
【原文】
三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譯文】
秦始皇帝三年(前244年),秦將蒙驁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二座城。
【原文】
四年春,蒙驁伐魏,取畼、有詭[1]。三月,軍罷。
【注文】
[1]畼(chàng):依據《史記索引》為魏國的邑名。 有詭:戰國時魏國都邑,蒙驁伐魏之役戰場之一。
【譯文】
秦始皇帝四年(前243年)春季,秦將蒙驁攻打魏國,奪取了畼、有詭兩座城。三個月后才撤軍。
【原文】
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魏安釐王薨,子景湣王立[1]。
【注文】
[1]景湣王(?—前228年):即魏景湣王。戰國時魏國的國君。公元前242年至前228年在位。名增。魏安釐王之子。魏景湣王時,秦蒙驁攻取魏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等二十座城,建立東郡。次年,與趙、韓、楚、衛五國合縱攻秦,被擊退。后屢為秦所敗,失朝歌(今河南淇縣)、汲(今河南衛輝西南)及首垣、蒲、衍氏(均在今河南長垣附近)等地。
【譯文】
被秦國送到趙國做人質的公子回到秦國,在秦國充當人質的趙國太子也回到趙國。魏安釐王去世,其子景湣王即位。
【原文】
五年,蒙驁伐魏,取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等二十城,初置東郡[1]。
【注文】
[1]雍丘:古邑名。本杞國,春秋為宋雍丘邑。即今河南省杞縣。戰國時魏邑。秦置雍丘縣。 山陽:古邑名。戰國時魏邑。后屬秦。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北墻南村北側。 東郡:秦王政五年(前242年)設置,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縣西南)。
【譯文】
秦始皇帝五年(前242年),秦將蒙驁攻打魏國,攻取了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等二十座城,開始設置東郡。
【原文】
六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1]。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2]。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觀津人朱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強,君用之而弱[3]。其于英不然。先君時,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黽阨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4]。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5]。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里。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陳,徙壽春,命曰郢[6]。春申君就封于吳,行相事[7]。
【注文】
[1]壽陵:戰國古城,壽陵之役戰場。在今河北境內,戰國初屬趙國,后屬秦。公元前241年,韓、趙、魏、衛、楚五國共伐秦,曾一度攻取壽陵,后來,又為秦國收復,五國軍隊敗歸。
[2]函谷:亦作凾谷。即函谷關。
[3]觀津:古邑名。戰國時趙邑。即今河北省武邑縣東南觀津。 朱英(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觀津人。春申君門客。楚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園送其妹于春申君,知有身孕,乃獻于楚王,生子男,立為太子,李園亦貴。考烈王病重,他進說春申君,認為李園不為兵而私養死士,楚王若卒,必先殺春申君以滅口。自請為春申君殺李園,春申君不聽,乃亡去。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將春申君殺掉。
[4]黽(mǐn)阨(è)之塞:即冥厄塞。在今河南信陽西南。 假道:經由;取道。
[5]許:古國名。西周封國。姜姓,男爵。周武王封伯夷之后文叔于此。在今河南許昌市東部。
[6]壽春:古代縣名。在今安徽省壽縣西南。戰國時為楚地。公元前241年,考烈王自陳遷都到此。秦時置縣。
[7]吳:地名。指吳國舊地,今江蘇蘇州一帶。
【譯文】
秦始皇帝六年(前241年),楚國、趙國、魏國、韓國、衛國結成合縱聯盟攻打秦國。楚國的考烈王被推舉為聯盟之長,由春申君黃歇負責軍事事務,奪取了壽陵。當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時,秦軍出兵迎擊,五國聯軍敗退而逃。楚王把敗退的原因歸罪于春申君,春申君與楚王的關系更加疏遠。觀津人朱英對春申君說:“人們都認為楚國原本是一個強國,只是因為你執掌楚國的事務后才逐漸衰弱。可我不這么認為。先王時,秦國對楚國友善,二十年間從不攻打楚國,為什么?因為秦國如果攻打楚國必須越過黽阨要塞之地,十分不便;如果要向西周和東周借道,背對著韓國、魏國來攻打楚國具有很大的風險是行不通的。那么現在不同了。魏國早晚會滅亡的,沒有能力再保住它的屬地許和鄢陵了,必然會割給秦國,這樣,秦國距離楚國的都城陳,只不過一百六十里。根據我的觀察,秦國與楚國每天都處于爭斗之中。”楚國于是離開陳地,把都城遷到壽春,改名為郢,春申君被封到吳地,依然行使相權。
【原文】
秦拔魏朝歌及衛濮陽,衛元君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1]。
【注文】
[1]朝歌:商代帝乙、帝辛(紂)的別都。在今河南省淇縣。 濮陽:又作帝丘,古都邑名。一說在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南省商丘東南。春秋、戰國間曾為衛國都城。 衛元君(?—前241年):戰國時衛國國君。衛懷君弟,衛嗣君之子(或說嗣君弟)。魏安釐王時,魏囚殺衛懷君,立他為衛君。 支屬:親屬、宗支。 徙居:遷居。【譯文】秦軍占領了魏國的朝歌及衛國的都城濮陽。衛國衛元君帶領他的部屬遷移到野王,依仗山嶺的險勢,才使魏國河內得以保全。【原文】七年,伐魏,取汲。【譯文】秦始皇帝七年(前240年),秦軍再次進攻魏國,奪取了汲城。【原文】蒙驁卒。八年,韓桓惠王薨,子安立[1]。【注文】[1]安:即韓王安(?—前226年)。戰國時韓國的國君。公元前238年至前230年在位。名安。韓桓惠王之子。時韓國日衰,韓非屢次勸諫,不聽。韓王安六年(前233年)遣使納地請為秦臣。其后復以殘存之南陽獻秦。后秦國派內史騰攻韓,他被俘,韓亡。韓貴族于新鄭叛秦,秦平其亂。同年,被殺。
【譯文】
秦將蒙驁去世。秦始皇帝八年(前239年),韓桓惠王去世,他的兒子安即位。
【原文】
九年,伐魏,取垣、蒲[1]。楊端和伐魏,取衍氏[2]。
【注文】
[1]垣:古邑名。戰國時魏邑。又名王垣。在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王茅。
[2]楊端和(生卒年不詳):戰國末秦將。公元前238年,率軍攻魏衍氏,拔之。秦王政時,又與王翦、桓龁攻鄴,取九座城。 衍氏:又作衍。戰國時魏邑。在今河南鄭州市北。
【譯文】
秦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軍攻打魏國,攻克垣和蒲兩城。秦國將領楊端和率軍進攻魏國,并占領了衍氏。
【原文】
十年,文信侯免相,出就國。
【譯文】
秦始皇帝十年(前237年),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的職位,離開京城,回到他的封地河南洛陽。
【原文】
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游間耳,請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書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并國二十,遂霸西戎[1]。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2]。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夫色、樂、珠、玉不產于秦,而王服御者眾;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3]。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臣聞太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5]。”王乃召李斯,復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驪邑而還[6]。王卒用李斯之謀,陰遣辯士赍金玉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后使良將隨其后,數年之中,卒兼天下。
【注文】
[1]李斯(?—前208年):秦國著名政治家。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戰國末入秦。初為郡小吏,后從荀卿學。曾任廷尉。秦統一六國后,任丞相。始皇采納其建議,廢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下焚書令,禁私學,以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變籀文為小篆,對統一我國的文字有一定貢獻。秦始皇死后,他聽趙高計,迫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構陷,誣斯子由與盜通,被腰斬于咸陽。工書,泰山、瑯邪等石刻,相傳均為他所書。 由余(生卒年不詳):周攜王的后人,他的祖輩在西周末年遷徙到西戎。公元前626年,由余奉戎王之命出使秦國,秦穆公喜其才而留為臣,任為上卿(即宰相)。由余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一舉攻伐綿諸戎、昆戎、翟戎、義渠等十二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孫遂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由氏和余氏。 百里奚(生卒年不詳):春秋時秦國的大夫。家貧流落于虞,曾為虞國大夫,晉獻公時晉滅虞時為晉所俘。后為晉獻公女媵臣陪嫁至秦,從秦逃楚,又為楚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羊皮將其贖回,授以國政,故有“五羖大夫”之稱。后與蹇叔、由余等共佐穆公創立霸業。 蹇(jiǎn)叔(生卒年不詳):春秋時秦國的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穆公在位時,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也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視東征。其子也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淆山為晉所敗。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而返,至淆山果被晉軍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丕(pī)豹(生卒年不詳):晉大夫丕鄭之子。丕鄭為晉惠公所殺,奔秦,勸秦穆公攻晉,公不聽而陰用豹。越四年秦饑,晉發兵攻秦,穆公命他率兵擊敗晉軍。 公孫支(生卒年不詳):又稱公孫子桑。秦國大夫。晉惠公背秦,天旱民饑,求秦借糧,有人勸秦穆公乘機伐晉,他主張運糧于晉,爭取民心。其謀為秦穆公采用。 西戎:參見前“戎”條注。
[2]公室:春秋戰國時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諸侯王國或政權。 私門:權勢之家;權貴者。
[3]服御:使用;役使。 曲直:能和不能。指才能上的差別。
[4]太山:山名。即泰山,位于今山東泰安。 眾庶:眾民、百姓。
[5]黔首: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謂。 藉:同“借”。 寇兵:敵兵。 赍(jī)盜糧:拿東西送給人。把糧食送給盜賊。指做幫助敵人、危害自己的蠢事。
[6]驪邑:古地名。在今陜西西安臨潼。
【譯文】
秦國的宗室大臣們議論說:“各諸侯國來秦國做官的人,都是為他們的君主來游說,挑撥我們君臣之間的關系,使我們不和,請大王把他們全部驅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在全國進行大搜索,下逐客令。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他在被驅逐將要離開秦國時,上書給秦王說:“從前秦穆公到處征求賢士,從西方的戎地得到由余,從東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從宋國迎回了蹇叔,在晉國找到丕豹與公孫支。由此,秦國能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利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國親近歸順,以至今天秦國得以富強安定。秦惠王采取張儀的謀略,拆散東方六國的合縱之盟,使各國都歸附秦國,為其效力。秦昭襄王得到范雎,王室的權利得以強化,權貴的勢力被遏制。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成就了秦國的功業。由此看來,客卿有哪些地方對不住秦國呢!美色、音樂、寶珠、美玉都不產于秦國,可是大王您使用的很多;而大王在選用人才方面卻不是這樣,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人一律不用,并將他們驅逐出境。以此可以看出,您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樂、寶珠、美玉等,而看輕的是人才。我聽說泰山因不拒絕任何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河海不揀擇細流,才匯集成深淵;君王不拒絕任何民眾,才顯明他的恩德。這則是五帝三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現在您拋棄別國的民眾,讓他們去資助敵國,排斥各國的賓客,讓他們去為諸侯國建立功業,這就如同把武器借給入侵自己國家的敵人,把糧食送給強盜。”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恢復了他的官職,廢除了逐客的命令。這時李斯已走到驪邑,接到命令后便返回。秦王最終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辯的人攜帶黃金珠玉去游說各國的諸侯。對諸侯國中那些有名望、有權勢的人,凡是可以收買的就出重金收買,并結交他們;不肯被收買的,派刺客用利劍將其刺殺。利用離間計謀,挑撥各國君與臣之間的關系,然后派良將率軍攻打各國。這樣,在幾年之內,秦國終于兼并了天下。
【原文】
十一年,趙人伐燕,取貍陽[1]。兵未罷,將軍王翦、桓齮、楊端和伐趙,攻鄴,取九城[2]。王翦攻閼與、橑陽,桓齮取鄴、安陽[3]。趙悼襄王薨,子幽繆王遷立[4]。
【注文】
[1]貍(lí)陽:地名。在今河北省任丘北。
[2]王翦(生卒年不詳):戰國末頻陽東鄉(今陜西富平東北)人。少好軍事。事秦王政。秦王政時與桓齮、楊端和率兵攻趙,取九城。復攻趙,拔趙,趙王降。攻燕,燕王喜走遼東,拔薊城。率軍六十萬攻楚,大破楚軍,殺其將項燕,乘勝略定楚地城邑。歲余,虜楚王負芻,楚亡。又南征百越之君。其子賁、孫離皆為秦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