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他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于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這時,教師從學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們懂了還是沒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變換講法。駕馭學生思維的藝術,絕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條思路都規定好,并且只講事先準備了的東西,而在于根據具體情況來講當時需要講的東西。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在對少年的智育中,這種辦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會少年展開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隨時變換教學方式。
為了滿足少年們喜歡進行抽象思維和對事實進行深入思考的這種精神需要,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實而吝嗇地給予概括,對少年青年們來說,最有興味的講課,是那種把某些東西故意保留而不講完的講法。我們在講述事實的時候,給學生提供讓他們在頭腦中分析和比較這些事實的余地。據我們觀察,由事實過渡到概括性的結論——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充滿情感的時刻,就好比是學生攀上了一個高峰,為取得勝利而滿懷喜悅。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費盡心機地考慮,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實現這種提高,怎樣幫助學生“攀上高峰”,使他們成為“思想家”和“發現者”。教師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青年學生有一種喜歡用“思維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實的需要,教師應當滿足這種需要。對學生來說,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興進行腦力勞動為。
我從經驗中得到一條信念:學生要識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東西越多(而在中年級和高年級要記的東西是很多的),就越有必要進行概括,越有必要從具體材料中抽象出來,越有必要進行思考和推論。這樣似乎也能消除疲勞,激發學生對知識和事實的新的興趣。我們還碰到一種情況:學科越是容易(例如,植物學在思維過程的復雜性上就比數學容易得多),少年學生們對于積累事實“儲備”的態度就越冷淡。我一次又一次地證實這一點:在少年期,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要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掌握者”。許多學生在童年時期學習得很順利,而到了少年期,據一些教師鑒定說,卻變得愚笨、沒有才能、對知識漠不關心了。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這個時期,當學生的頭腦需要思考、推論和研究的時候,他卻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務。教師想出的各種巧妙辦法,都是為了盡可能地減輕學生對掌握教材的困難。結果得出一種很荒誕的情況;按教師的本意應該是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的辦法,卻在實質上把學生教得不會從事腦力勞動了。
對那些“難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別耐心地對待,任何時候都不要責備他們頭腦遲鈍,也不要讓他們拼命記憶——這些都沒有用處。如果沒有探究和思考,記憶就會“有漏洞”,什么也記不住。
實踐使我們深信:要使學生對學科的本質形成牢固的興趣,就應當使課堂上學習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額”的已知的東西和一定“份額”的未知的東西。我們認為,揭示未知跟已知之間的深刻聯系,這是培養對知識的興趣的教育訣竅之一。
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正是通常稱為“知識的鞏固”的真正實質之所在。鞏固知識不應當僅僅歸結為當教師剛剛講完時就立刻喊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我們認為,給學生布置獨立作業,讓他們去深入思考教材,這就是鞏固知識。
教師布置這些不同的作業,目的在于使學生的才能不斷地得到發展。
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集體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于實施這一原則,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我們不允許搞向“中等生”拉平的做法。那樣會阻礙發展水平高的學生的成長,而且會使“中等生”本身也失掉前進的動力。如果有一個七年級學生對學習植物學有愛好,那么他就不限于讀中學課本,而去研究生物化學,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這件事也會對“差生”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因為集體的智力生活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如果在一個班里有幾個學生在鉆研大綱以外的材料,在研究科學前沿的問題,在研究半導體、量子力學發生器和電子儀器,那么通常在這個班里就不會有物理考不及格的學生。
手在精細的工作中好像能使頭腦聽從指揮,能培養人對于準確性和精密性的敏感。此外,這種工作還大大有助于培養自我檢查能力,培養學生對馬虎從事、漫無條理的不可容忍的態度。手能夠教會頭腦準確地、清晰地思考。
在小學里,我們的教師力求讓學生不經過專門的背誦而牢固地記住各種規則、定義和結論。如果學生還沒有弄懂、沒有記住(不是指死背)某一條規則,那就應當要求他一次又一次地做練習。我們不允許讓學生先把規則背熟再做練習,這一點跟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是同樣重要的。有時候,甚至有必要讓學生把未經理解而記住的東西“忘掉”、“從頭腦里甩出去”,然后“從頭做起”——即深入思考材料的實質。
那些必須永遠牢記的東西,要不脫離具體的實際作業來復習,要通過有目的地做一件什么事(解應用題、寫作文、實地測量,等等)來復習。
在小學各年級,知識跟技能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孩子們首先學習讀、寫、觀察和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里都包含著積極的活動:孩子們寫字,閱讀,自編和解答應用題,測量,觀察自然界的現象,編故事,等等。
在小學的課堂教學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業形式,是那些體現出教師的言語、直觀形象和實際活動相統一的作業形式教師盡最大的努力把抽象概念的含義講清楚。每一位小學教師都逐漸積累而編成一本“抽象概念詞典”。對于這些抽象概念(如:自然界、有機體、物、),教師要不斷地利用新的事實來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