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管理學到馬克思的價值公式推演到我的價值分配觀
? ? 摘要:本文主要從企業管理學以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公式中,用人類社會整體價值交換和分配的角度,首次用數學邏輯思維推演發現并區分了勞動力價值(社會平均勞動力價格)、勞動力價格,勞動價值、生產料資成本、商品價值以及個別勞動生產力與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和剩余價值的數學邏輯關系,提出從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各階層或勞資雙方相互依存、糾纏、互惠互利、互交互補的過程,任何一方以少數人局部短期私利為目的都是違反社會整體需求層次提高、進步、進化、發展的阻力,人類社會各陣營為了可持續發展必須聯合團結,一起共創美好的未來世界。
? ? ? 關鍵詞:勞動價值、勞動力價格、勞動力價值、個別勞動生產力、社會勞動生產力、交換分配、剩余價值、帕累托改進。
? ? ? ? 我認為管理過程是管理者對勞動力、時間以及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的使用供給,這個供給的對象就是相對的勞動對象的需求目標或標準,也就是說勞動力的供給使用并不是沒有目的的,是一個有方向有大小的矢量。在管理過程中勞動力或生產資料的供給在滿足勞動對象需求時產生的有用或有效量就是使用價值量,這個使用價值作用于勞動對象并符合目標或標準時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如何計算?一個勞動力在勞動過程時比如耗費了100單位的體能(勞動量),但其產生有效性或有用性程度只有相當于社會平均水平的80個單位的體能(勞動量)產生的社會效益或貢獻,這就是說這個勞動力的品質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至少與社會平均水平持平,這是低線,而更希望的是在某段時間內(t=t0~tn)發揮出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勞動力使用價值(暫用符號S表示),引入時間(t),即有個別勞動生產力(暫用f表示)高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F/N*t,N是社會勞動力人數),那么,f與t和s的關系是f=s/t,只有在個別勞動生產力(f)≥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暫用F表示),投資方(資本家)才不會虧本,起碼持平或有產品剩余的可能。之所以說可能,是因為這里我們還未考慮勞動力價格(V)是否也是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勞動力的價格或價值(V')一致,現在,我們假設為一致(V=V')的,那么,組織中任一成員為組織創造的勞動價值(L)與其個別勞動生產力(f)和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F)以及社會平均勞動力價格或價值(V')的關系就是:L=(f/F)xV',而該勞動力對組織的貢獻的剩余價值公式就是L-V=m,V的提升還是降低會影響企業組織的剩余價值m(或利潤),由上面分析,可見,剩余價值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發掘發揮雇傭工人的個別勞動生產力(f)使其>F,這就是相對剩余價值,這是投資方和管理者最愿意看到的,即使是雇傭勞動工人也愿意表現出來的,因為對投資方(或資本家)認為這是勞動力創造產生商品價值的效率,可能帶來大于投入的預付資本C(C=生產資料價格成本c+勞動力價格成本v)的商品價值量W(W=c+v+m)的活勞動,而大于生產資料價格成本c與勞動力價格成本V之和的正是剩余價值m,我們知道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都是需求勞動力來使用或操控的,即使是智能機器人也不例外,除非有完全自主意識不依賴于人類而獨立運作,所以,即使是在現代我們這個時代,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仍可以看作為相對“死”的,當然,這是相對于人類智能,這就是說由勞動力v與生產資料c結合產生的商品價值,是勞動力在作用(凝結)于生產資料過程中改變成為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使用價值并折算為商品價值W(W=c+v+m),如果扣除生產資料價格成本c,就是剩下勞動價值L(L=v+m),所以,馬克思把產生大于預付資本(C)的商品價值(W)完全歸功于勞動力(v)產生的活勞動(L),這正是馬克思要把剩余價值全部歸于勞動者的原因,但問題是管理企業組織的勞動與把擁有的私人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等資本進行投資的有對像有目的勞動力耗費的投資者的活動算不算勞動?或他們算不算勞動者?這個卻是站在被雇傭的勞動工人陣營與擁有生產資料資本(出資方)陣營的經濟學家之間所爭論的問題,最近又有人爭論管理決策企業的管理者或說企業家算不算勞動者,于是有即是管理者又是出資方身兼兩身份的資本家和企業家的算不算勞動者?對于他們之間把人類劃成兩個陣營或階級你死我活的人類社會內斗我表示不贊同,我站在全人類社會的利益角度在這要給大家潑下冷水,高喊道:你們是時候都應該歇一歇了!
? ? 如果沒有合理的供給資本投資讓具有高科技的生產工具被勞動者雇傭工人使用,他們能赤手空拳使不帶一點生產工具的自己生產人類社會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或商品?如果沒有合理的供給生產資料配合雇傭工人的生產,他們能產生商品?不可能!中國古人告訴我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再漂亮的女人沒有男人也生不了孩子”。
? ? ? 管理決策、投資、操作勞動是人類社會主體的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以及自然環境這些身外之物的對象結合并使這些對象進行改造使之滿足和符合主體的需求目的的人類社會活動過程,高層管理決策勞動與投資勞動以及基層一般被雇傭的操作勞動都是人類社會的勞動,只是分工不同以及勞動力所產生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同而已,對社會規定或符合需求并滿足勞動對象的目標或標準的實現程度越高,勞動力的利用程度就走越高,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地位從而價值財富的分配也因此改變。
? ? 社會上每個人是有差異性的,個人總是有特長與特短即有巧拙,當發揮特長和抑制特短時,在同質同單位產品或商品生產中比社會中大數人生產某一產品的平均勞動力和時間以及生產資料更節約,或在同樣單位時間、勞動力以及生產資料的使用中比社會其他人的產品的品質或使用價值量更大更多,從而體現個別勞動生產力比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大。另外,人類的注意力轉移的時滯以及專注的貫性使個體在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移到另一種生產時會浪費更多的勞動力和時間來調整狀態,使勞動對象與勞動目的一致,這樣哪些從事多方面發展而又缺乏連貫性的勞動者將會被只專注于一種產品生產的勞動者逐漸追趕甚至超越,使后者在社會生產和分配中就能獲得優勝,而前者被淘汰在社會競爭的浪潮之中。當社會每一個個的個體都這樣時,分工就出現了。
? ? 社會分工即有主動性也有被動性。
勞動分工生產產品的使用價值一方面要考慮是否能夠在滿足個人的必要性,也要考慮社會的必要性,前者是個人的相對主觀的個別使用價值,后者是相對客觀的社會使用價值,兩者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對轉化的。
? ? ? 為了生存,勞動者個人會考慮產品的使用價值是否能夠在滿足自己的必要性之余,有沒有產品的剩余,以及這些剩余產品的處置,是作為自然人不與社會商品交換把產品爛在家里呢?還是為了發展,勞動者個人把考慮產品的剩余去與社會中的他人交換另一種不同的產品使用價值呢?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其擁有的非必要產品,從產品到商品“驚躍一跳”的過程,也是從擁有的絕對剩余無必要產品的“自然人”到把其“無”必要的剩余產品交換成“有”必要的商品或貨幣資本的“社會人”的過程。
? ? ? 而管理學之父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廣義地講,對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這樣下定義: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工人們發揮最大程度的積極性;作為回報,則從他們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這種管理模式將被稱為‘積極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稱任務管理,對之要作出比較”[1]。當然,泰勤的這種刺激使達到“最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本質上就是除了通過管理勞動者的個別勞動力和時間以及生產資料的使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提高的之外,就是通過管理勞動者對勞動對象的目標標準的實現,這個勞動對象目標標準的實現就是通過管理用更少的勞動力和時間以及生產資料使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提高,從而達到企業組織整體的商品社會價格收益即利潤(剩余價值)提高,最終讓勞資雙方利潤(剩余價值)的分享或分配,以實現雙贏以及帕累托改進!
所以,泰勒說“科學管理在實質上要求任何一個具體機構或機構中的工人及管理人員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沒有這樣的心理革命,科學管理就不存在”[2]。
? ? 可見,在這個勞動過程中不是只看勞動力、時間和生產資料的投入多少,還要看勞動力對勞動對象的特性和變化規律以及對象的變化是否符合勞動主體的需求或是否按勞動主體的勞動目的改變,而為了節約勞動力、時間以及生產資料的浪費,對象本身的特性與主體之間發生使用價值聯系的變化規律也是需要遵循的,這個就是價值事實的規律,只有遵循價值事實的規律去辦事(勞動), 才能使勞動主體對對象的改造以最小勞動力、時間和可控的生產資料(價值)和以最大的使用價值作用于人類社會,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 勞動目的。
? ?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勞動生產力”是勞動主體和與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與以及勞動目的的統一,這個統一的“中介”就是即是勞動對象也可以是生產工具的“生產資料”。人類社會內部使用價值結構的優化需要借助外部自然環境的使用價值,這是一個外求并獲得的過程,而人類社會“價值”則不同,它是指人類社會本身的現在(參照系中一段時間內)的勞動力和時間耗費以及的總和(我稱之為勞動量),以及過去的可控的生產資料所含的勞動量的現折算,所以,我們在對一切的過去以及現在產生的人類產品或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大小多少進行社會評估時,也只能用人性化的“價值”這一概念來命名某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的勞動力耗費或社會必要的勞動量,而反過來我們又用這個勞動量,對勞動者結合生產資料以及對相對原先不可控不確定的外部自然環境中的生產資料擴大生產改造使其成為相對具有可控性、確定性的人類社會的使用價值甚至包括參與者自身的效用進行衡量以計算社會價值的大小多少,西方經濟學的效用論在評估效用時也是用貨幣的量的大小多少來評估,孰不知貨幣的本質正是對可控制的確定性的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的“人類社會必要勞動量”即“價值”的體現,明白這個就理解了勞動價值論與效用論實際是統一的,而我們細心點將會發現勞動價值論偏重于“主體性”,過度關注主體性就會使“價值論”,成為只有勞動力耗費的勞動力價值論,而效用論則偏重于“受用性”,過度關注受用性就會把不可控的“運氣”帶來的效用也歸之于“價值”,而今,我們把兩者統一,就是要明白勞動力耗費的主體性輸出與外部對象物的使用價值或效用的受用性的輸入是一個系統之間互動互適互擇的動態平衡統一過程,這樣,我們才能統觀全局避免片面而更全息看待過程。而價值的投資再生產、管理、以及勞動并產生使用價值過程,正是一個社會制度對社會勞動生產力進行價值投資再生產、分配管理、商品交換以及再勞動產生使用價值的生產資料資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要實現公平與效率正應從勞動管理或企業制度以及社會制度上,或從社會生產關系中找問題?
? ? ? 而這個問題,我還真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創新發展中找到了,那就相對剩余價值的分配以及杜絕產生絕對剩余價值的現象,我們先談談絕對剩余價值。
? ? 上面己經分析了勞動價值公式:L=f/FxⅤ'。從式中理解了企業組織在管理中要在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勝而避免被劣汱的方法就是提高個別勞動生產力,這有利使企業中雇傭勞動工人與企業共贏,因為勞動工人的勞動生產力提高有利于提高工資收入,而企業如果用少量資金投資培訓能使更多勞動工人提高效率則有利于企業在整個社會競爭力中獲得優勝,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樣,不是兩全其美獲得雙贏嗎?從公式:m=L-V,我們可以看到資方支付給雇傭工人的工資越高,利潤m就越低,m與L和V的關系是:①L>V,m>0;②L=V,m=0。③L<V,m<0,所以只能以提升L或降低V為手段了,而提升L在相對剩余價值中已說過有兩種:①投資先進生產工具和合理供給生產資料使勞動生產力系統效率提升;②投資培訓勞動工人的勞動生產技能和對生產工具的熟練程度、與生產有關的知識能力等。但這些都是需要資本家提高預付成本的,可以說從資本家的角度而言,對勞動工人在②的這些投入成本也是一種勞動力價格v,被雇傭的勞動工人在被投資培訓提高勞動技能等,被雇傭勞動工人是一種收益者,但我們又要從兩面分析,這對資本家為了實現提高勞動價值,從而提高商品價值,最終實現利潤或剩余價值的目的也是有好處。所以,關于因為學習科技知識或工人技術等培訓的成本的遞增小于勞動生產力遞增帶來的利潤時這是一個帕累托改進,說明這個勞動能力培訓是值得的,否則就是不值。
? ? ?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有關公平或剝削問題的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我們知道有些不道德的無良企業,由于社會的平均勞動力價格是一定的,但他們又不愿意以這個平均水平的工資去支付給自己投資或管理的企業中勞動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格v,怎么辦?有兩個方法:(一)壓低勞動力價格(v);(二)延長勞動時間(三)提高單位時間的勞動力數量密集度。通過這三個方法來榨取絕對剩余價值或利潤m。
(一)壓低勞動力價格。由于社會人力市場同類工種的工資(V)的信息越來越透明,勞方與資方的交換也越來越自由平等,如果招聘一些剛出社會沒見過世面的 農民工或剛畢業的學生,以他們思想較單純好騙而進行勞動價格欺詐壓低遠于社會平勞動力價值的水平,這種方式是很常用的,尤其在工資與社會平均勞動力價值信息不對稱的年代。 有些工廠他們還扣壓工人大半年的工資,在簽勞動合同時基本上內容條例都是由廠方單方制定或只讓簽名之后內容按有利于資方的填上內容,根本不考慮勞動工人的意見,使工人沒有勞動力使用權的議價權利,以制約有工人跳槽或辭工等心理 但過一段時間之后被一些勞動工人發現與其它同類行業工資太低招不到工怎么辦?
(二)、延長日工作時間。在生產條件比不上社會平均水平的相對落后的粗放型企業中其員工的個別勞動生產力(f)不變或更差時,以提高工資來刺激工作效卓(個別勞動生產力)又不行,唯一的辦法就只能延長日工作時間,把8小時延長到10∽12小時甚至更多連周六周日都不放假讓人休息,使勞動工人的閑余娛樂時間減少甚至其他生活時間的節奏加快了,有的血汗工廠為了使工作日時間延長或支配勞動力便利實行封閉式管理到處都有監視,這樣的企業工廠的工作勞動制度使勞動工人就差跟坐牢一個樣了。
(三), 提高單位時間的勞動力數量密集度。就是有些血汗工廠在表面上看似按日按月等時間單位的計時工資,不比其他市場同行企業的工資差甚至可能對比起來還高些,但實際上卻在玩時間與勞動頻率或勞動力耗費密集度的規則游戲,即不讓工人有休息喘氣的空間,拼命催工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比其它競爭同行的工人耗費的勞動力要多得多,以這種超負荷的工作強度來透支工人的體能,而工人又因上述 ,“扣壓工人大半年的工資,在簽勞動合同時基本上內容條例都是由廠方單方制定或只讓簽名之后內容按有利于資方的填上內容,根本不考慮勞動工人的意見,使工人沒有勞動力使用權的議價權利,以制約有工人跳槽或辭工等心理”等不得不低頭屈服。
? ? 而這些都是我們的社會要建立相應的社會制度或建立對一些產能落后的血汗工廠的監督和進行輿論譴責以及工會勞務抵制等,其實,即使是一些產能選進的同行不管是出于私心打擊淘汰競爭對手維護自身利益得以延續目的,還是出于社會道德維護社會同行的秩序使行業規范化以可持續發展目的,也可能會出來譴責他們的這種行為。
? ? ? ?
然而,這種以真正的降低勞動工人生活水平和工資收入犧牲別人的代價來獲取高額利潤的生產方式,還不僅僅是會給同行帶來競爭壓力以及行業規范化導致這個行業的發展問題,還有一些更深層的意義。
? ? ? 如果資本階層的同行也這樣效仿同樣對待勞動工人?這也是一個選擇,在馬克思那個年代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對資本階級的這種行為睜一只眼閉只眼的偏袒的確會讓整個社會處于黑暗,使惡性循環,當絕大多數資本家為了在惡性競爭中取勝都以這種方式對待勞動工人時,一方面物質商品的數量被大量供給生產,另一方面由于工資或勞動價格被壓低并且由于工作時間過長而沒有消費時間,那么,在生產資料或資本占有比例處于弱勢的占社會會絕大多數的勞動工人兼終端消費者的勞動工人就會因為,沒有支付能力和時間去消費整個社會企業生產出來的堆積在倉庫中的產品,導致產品不能賣出去被人消費就不能成為滿足人們需求,也就實現不了產品的使用價值,那么,這些被堆積的產品怎么辦?難道再增加銷售的勞動力(v1↑)與商品降價(w↓)和請媒體人員投入廣告成本(v2↑)促進銷售嗎?這也算是一種選擇,但這些也是需要投入成本或說資本耗費的,如果結果還是由于供給量絕對過剩而產品的保質期較短,而延長保質期又要投入保質倉的擴建和維持保質倉的溫度需要電力耗費等生產資料成本或資本,當這種投入的生產資料耗損或資本(C↑)耗費的遞增速度小于售出的商品價格或價值(W)時,上面企業決策行為依據公式:w=c+v+m,我們可以看出公式中幾個要素的變化:總w↓=總c↑+總v(v1→生產工人工資不變+v2↑銷售+v3↑廣告)↓+利潤m,那么,在c+v=總預付資本C全面上升,而單位商品價格或價值(w↓)下降,以價換量如果預期的總價格W(總價格=總銷量x單位價格)-總預付資本C=利潤m<0時,資本家面對這種虧損,怎么辦?就只能選擇爛在倉庫或倒掉理掉這一途經了!因為這樣可以使公式中幾個要素的變化:總w↓=總c→+總v→(v1→生產工人工資不變+v2→銷售+v3→廣告)+利潤m,這樣不增加v2和v3以及后繼投入的c,在市場需求量不變時,維持供給量不變,那么,商品相對價值或價格也就不變,當然,有的生活必需品的工廠企業會用另一種決策,那就是以產品替代貨幣的形式來發工資,這種企業整體產品分配或以勞資雙方局部交換:勞動力與產品的內部交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必需品企業工廠會這樣做而發生了倒牛奶入大海河流等現象,更別說一些相對更高需要層次的非基礎必需品的商品消費了,所以,還是會發生因社會整體的支付能力不足而發生絕對過剩,紙終包不住火,還是會有很多的企業要面臨倒閉。在企業虧損大面積波及整個社會時,社會危機就出現了。
如何解決?
? ? ? 現在,我們再來看公式:總商品價值W=總C十總V十總M,因為:①總V=v1+v2+v3……,②總C=c1+c2+c3……等。那么,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①從勞動力的投入方面工廠企業不自己像以前大攬大包即當爹又當媽把生產、廣告、銷售一起做,而讓更專業的銷售商或廣告營銷企業去做,生產工廠企業只管自己的生產專業,這樣分工提高效率使社會勞動力、時間和生產資料節約而產品轉化商品被消費品消費的量更多更大從而產品的使用價值的利用率;②要么改變傳統的方式把投入傳統電視、報紙廣告的錢,通過互聯網的直銷方式減少中間銷層層疊加成本從而提高商品價值成本的流通環節,使原來廠家給中間商的批發價直售給終端消費者,以促進銷量的提升。
? ? ? ③銷量的提高和流通速度加快也減少保質期臨近的商品或過期產品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使倉庫堆積或壓存減少,這樣,就會減少倉庫搬運工的重復勞動和生產資料成本的增加。
? ? ? 近些年,一些高科技行業,比如像手機行業的小米、華為……等等公司,都開始走通過與淘寶、京東等合作甚至自己建立網上商城,讓消費在商城下單預定的摸式,把價格以低于手機、電器實體店或基本按批發的價格被團購、搶購,這樣使生產出來的產品馬上就能變成消費者的商品,使產品供給量等于商品需求量,這樣要節約多少中間流通環節的勞動力、時間以及倉存等生產資料的資本耗費,中國今十幾年來的高速發展,可以說互聯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化管理以及物流和運輸的提速為社會交易成本的節約,從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是功不可沒的,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可是它們對傳統實體店商業的打擊也導致了許多以實體店交易為主的小企業小商家的生存甚至面臨破產和倒閉,但大家不能用這種保守的思維看待社會的進步發展,人類社會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會出現一次對落后行業的重新洗牌。 2017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于12月3日至5日在浙江烏鎮舉行,大會主題為“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開放共享”大會中 ,正如阿里巴巴公司的馬云這樣說:“對新技術與其擔心,不如擔當:這幾年,全球彌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和技術的擔心之中,擔心機器會搶走工作機會,擔心機器會控制人類,擔心人類會毀滅在自己最偉大的發明之中。清朝時期抵制鐵路,擔心沿線挑夫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但是現在就有200多萬的鐵路工人。所以與其擔心、不如擔當,與其擔心技術奪走就業,不如擁抱技術,去解決新的問題。[3]”的確,以其以后國家在世界經濟綜合實力的競爭中面臨落后要被淘汰甚至再次出現被國外先進企業的剝削壓迫勞役的民族危機的長痛,不如,現在就去擁抱技術,學習先進的理念,解決新的問題,使生產關系適應更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在還未出現更多數人更大規模的洗牌,以及因此而導致的失業時,國家教育部門應肩負起民族的再就業指導的職責。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得非常清楚,我們要成為制造強國。制造強國并不是簡單地打造一個產品出來,更是要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團隊,一批優秀的人才。我們過去老說要引進外國的人才,認為引進的才是人才。我們希望有一天中國的人才能走向世界,這就是強國。”
? ? ? ? ? 總之,如果社會能通過一種促進信息對稱提高銷售量又能降低成本或減少社會資本投入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式,而這個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利用國家公共資源來實現在提高社會效率的同時也要做好讓這些失業者的個別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不能靠單方面把將來可能成為適應更高科技含量勞動工人的學生和失業者的生產技能或勞動能力推給企業去培訓再教育,而作為國家政府部門的教育部門也有責任通過大數據指導生產或教育培養對社會有用或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以及推進社會生產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些當今的教育部門是否有所反省? 常常聽到許多私人教育機構打著再提升學歷快速而保通過拿大專、本科文憑的借口而撈錢,實際那些花幾萬塊錢拿到文憑的人對社會有推動作用的勞動力素質或個別勞動生產力并沒有多少提高,但國家中一些城市為了吸引人才而實行按文憑學歷的憑證分配資源,這些倒是讓那些有學歷憑證而實際技能不足的“人才”得到了不少好處,比如,積分入學、申請戶籍、分配經濟適用房……等,而那些在工廠、企業有技術為這個城市做貢獻的人而因為沒學歷憑證的反而被冷落;另外,我們也常常聽到某某人說在學校學習的所謂專業知識在畢業之后找不到對路的行業,面臨著與沒有進大學校門的農民工拿同等甚至更低的工資,這是他們個人的失敗,還是社會教育的失敗?我們的教育部門難道不自省一下嗎?
社會的經濟是一個社會系統資源的優化,許多人在大學幾年的學費以及學習時間、勞動力為學習一些不對路甚至嚴重脫節落后面臨淘汰的專業,都是需要資源成本的,在現在這個持大學文憑滿街都是的時代,我們的人才素質以及其個別勞動生產力是否真的大幅提高了?有多少人在出來社會之后由原來的信心滿滿而面對現實的脫節而失業甚至絕望的,這些都是給社會安定甚至經濟危機埋下伏筆的不安因素。
? ? ? ? 所以,通過常規教育找對路與企業再培訓有用的知識發揮提高人才的個別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讓企業中占絕大多數的勞動工人提高工資或縮短日作時間以及延長休閑娛樂和消費使社會勞動人民的物質、精神、文化需要層次得到提高為目的才是消滅相對過剩商品的目的,可見,供給必須以需求為導向,價格必須以價值為基礎,社會總剩余價值(利潤)的追求是為了實現盈余價值的再生產以提高社會總效用或更大的社會福祉,而不是為了讓賣不出去的剩余產品擁有者(資本家)為了追求個人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倒掉埋掉產品,讓財富集中于少數人而讓社會多數的需求層次降低甚至倒退,進而最終導致整體的社會生產力倒退甚至阻礙社會需求層次進化發展,這是“獨夫”的行徑,這樣只會導致社會整體利益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人類社會中成員之間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糾纏而互交互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一方過度的剝削掠奪必然孤陰不長孤陽不生,失去社會整體系統供求平衡,就會產生社會系統經濟危機甚至崩塌而走向無序,而今我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發展并進一步創新的“社會勞動價值論”則為社會管理部門的管理決策支招做點微薄建議,希望中國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管理藝術:泰勒的科學管理 》:[|]、[2]
(2)馬克思:《資本論》
(3)[3] 2017年 12月3日至5日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馬云的講話
? ? ? ? ? ? ? ? 本文寫于2017年12月6日